文|沫小童與人交往,明確定位,清晰界限,彼此才能久處不厭。 我國古代有一種獨特的器皿,叫欹(qi)器。 它有一種奇特的性能:“水少則傾,中則正,滿則覆?!?/p> 即空的時候是傾斜的,慢慢加水后會直立,一旦加滿水則翻倒,只有加入恰如其分的量,才能豎起來保持平衡。 這一切關(guān)鍵都在于把握“度”,為人處世的道理莫不過如此。 成年人的社交,淡了疏遠,過了越界。 正如《論語·衛(wèi)靈公篇》曾曰:“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希望,人民日報推薦的以下6條社交潛規(guī)則,能夠幫你我在微妙的人際關(guān)系中,尋得規(guī)律,可以和朋友保持良好的關(guān)系。 不隨意打聽別人隱私 你身邊有沒有這種人: 總打著關(guān)系好,關(guān)心人的旗號,毫無分寸地八卦他人身上各種信息,隨意冒犯隱私,全然不顧對方的感受,深怕漏掉“新聞”。 比如感情狀況、家庭瑣事、錢財收入等等。 這種人和行為特別讓人反感,但生活中卻比比皆是。 關(guān)系再好,也別碰隱私,一旦對方覺得被冒犯到,必會心生嫌隙。 《菜根譚》中說道:“不揭他人之短,不探他人之秘,不思他人之舊過,則可以此養(yǎng)德疏害?!?/p> 日本神廄舍有張“三猿猴”的壁畫圖。 畫中三只猴子呈半蹲姿勢,一只以手遮目,一只以手捂耳,一只以手掩嘴,被人稱呼“三不猴子”。 其意喻為:不該聽的不聽,不該說的不說,不該看的不看。 日本家庭中都會擺置一尊三猿猴的雕像。 時刻提醒和告誡自己,無論關(guān)系親疏,與人交往都要保持分寸,謹遵“三不”之道,免招是非、免惹爭端。 人際關(guān)系的交往,最重要的就是三個字——“分寸感?!?/p> 不揭他人之短,不探他人之秘,是種自重;少訴說自己的隱私,多專注自己,是種自守,這樣關(guān)系才能長遠。 開玩笑有分寸 知乎上有一個問答:“你曾因為什么事跟朋友絕交過?” 回答很多,雖說法不同,但表達意思都相近——對方?jīng)]有分寸感。 太不拿自己當(dāng)外人,對任何關(guān)系而言,都是一場災(zāi)難。 網(wǎng)上曾有一份“最讓人介意的玩笑話Top20”的榜單,發(fā)現(xiàn)排在前三位居然是我們經(jīng)常聽到的三句話: “你真開不起玩笑!” “別介意嘛,小氣什么?” “這樣就生氣啦?算我錯了行了吧,你不會這么玻璃心吧?” 我們身邊有些人,總以說話直,個性幽默為由,不分場合嘲笑傷害人,拿別人的痛處取樂,把別人的遷就當(dāng)臺階更加肆無忌憚,還讓人別介意。 弗洛伊德說:“沒有所謂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著認真的成分?!?/p>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錯覺就是“親密無間”,而最好的關(guān)系是把握尺度,熟不逾矩,這也是成年人的自覺和修養(yǎng)。 即使雙方關(guān)系再好,也別打著開玩笑的名義,隨意取樂嘲諷他人,這樣再好的情分也會心生裂痕。 就如同哲學(xué)家愛默生說的:“和人開玩笑務(wù)必要掌握分寸感。 適當(dāng)?shù)挠哪嫘腿缤埨锏淖袅弦粯?,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的輕松和愉快。然而,過量的或者不適當(dāng)?shù)淖袅蠀s會糟蹋掉一頓美餐?!?/p> 別總向身邊人傳遞負面情緒 知乎有個提問:“最受人歡迎的聊天對象是什么樣的?” 高贊的回答是:“不過度傾訴、不強行分享、不探問隱私、不輕易自我暴露?!?/p> 可身邊總有些人,遇事不順心,就抱怨命運不公,逢人便訴苦,說自己很慘吃了虧。 結(jié)果,怨多惹人嫌、哭多惹人煩,越抱怨,人生就越糟糕。 因為,長期將自己困于負面情緒中,不僅是對自己的再次傷害,也延長了愈合的時間,再好的運氣也會被趕跑。 偶爾的抱怨,是正常的情感宣泄,可像祥林嫂那般習(xí)慣性抱怨就不正常了。 你要知道,他人能給你的只是短暫的安慰和同情,真正的擺渡人是你自己。 良好的情緒,是走出低谷的底氣,也是人際關(guān)系的潤滑劑。 人非凈土,都有自己的苦,比現(xiàn)實更可怕的,是負面情緒。 與其抱怨浪費時間,不如調(diào)整情緒重新出發(fā),把時間用在沉淀提升自己的事情上,將自己從負面情緒中拉出來,慢慢改變現(xiàn)狀。 當(dāng)你熬過去,你會發(fā)現(xiàn),那些曾經(jīng)以為越不過去的檻,已經(jīng)變成讓你翻身的臺階, 一步一步讓你站得更高,發(fā)現(xiàn)更多可能,收獲更好的自己。 不要輕易干涉別人的選擇 “傻,錢要用來理財,放在銀行多虧”; “你用這個方法做事根本就是浪費時間了,要……..” 這種 “勸說”是不是很熟悉?有些人總是喜歡,拿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干涉別人的生活。 殊不知,這樣的行為,容易討人嫌,久了只會消磨關(guān)系,讓人更加遠離。 知乎上曾有人問:“有哪些看似聰明,實則很傻的行為?” 最高贊的答案只有四個字:“好為人師?!?/p> 人際交往,要克制去干涉別人的沖動,盡管是出于好心,因為想要改變別人很困難,但傷害別人卻很容易。 這世上道路千萬條,人生這場旅行,不是所有人都和你去同個方向。 人生就好比是張考卷,每個人選擇的科目不同,題目自然不同,所以,別拿自己的標準,去批改別人的答案。 王爾德在《英倫情人》里說:“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別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才是?!?/p> 所以,不要再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人,別總拿你的喜好破壞他人的興致,別總想通過指導(dǎo)他人來賣弄自己的優(yōu)越感。 尊重各自的價值觀、彼此的差異,是成年人社交的基本禮儀,也是成熟自律的表現(xiàn)。 一個懂得克制糾正、不隨意干涉別人人生的人,才能輕松過好自己的生活,改善關(guān)系。 不要輕易評價一個人 “都三十好幾了,還不結(jié)婚,肯定有問題?!?/p> “看她每天穿著花枝招展的衣服,肯定不是什么正經(jīng)女孩?!?/p> “每天上班都自己帶飯,從沒見ta點過外賣,太吝嗇了……..” 類似的這些話,我們一定不少見。 生活中,有人總是不知全貌,甚至都不了解對方,就常常以自己的三觀去片面地評價別人,輕易給別人下定義。 可你是否想過: 你口中不結(jié)婚就有問題的人,也許緣分沒到ta還不想結(jié)婚而已; 你口中所謂不正經(jīng)的人,也許她是服裝設(shè)計師、時尚達人; 你眼中的吝嗇鬼,也許ta就是喜歡既養(yǎng)生又節(jié)儉的生活…… 這世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處世的標準各異。 不要從別人口中,去定義一個人的德行品性;不要用你的三觀,去評價一個人的生活;不要用盲目的優(yōu)越感,去給一個人貼標簽。 即使再親密的關(guān)系,也不可能有絕對相同的三觀,往往你覺得很重要的,可對方并不在意。 我們的心中都有一把量尺,沒有經(jīng)歷別人的人生,請不要擅自用它去丈量別人的生活。 尼采在《曙光》這樣說:“不亂評價別人,不輕易對別人下判斷,不在人后說閑話。少去想別人如何,這就是好人的做法?!?/p> 這并不需要你有多感同身受,知心貼體。 你的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就是對他人最好的尊重,為人處世最大的本分。 不要總想在語言上勝過別人 《論語》中有一段這樣記載: 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可惜不善于言辯,沒有口才?!?/p> 孔子卻不認同道: “我雖不知道他到底算不算得上仁,但何必要有口才呢?伶牙俐齒地和別人去爭辯,常常會惹人討厭?!?/p> 在孔子看來,善于言辯者未必就勝過不善言辭之人。 都說:“話少人狠,有些人話很少,不喜爭論,往往是最厲害的?!?/p> 如果你總和親近的人爭論,只會讓關(guān)系變得冷淡。 如果你總與無關(guān)緊要的人爭論,只是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 如果你總和好強之人爭論,那他一定會和你死磕到底,讓你遍體鱗傷。 因為總逞口舌之強的人,往往陷于自我心理上的“達克效應(yīng)”中。 明明自己能力不足,還經(jīng)常自我膨脹,高估自己的能力,卻又無法對他人進行客觀的評價。 這種行為,只是滿足了一時的虛榮心,卻撕裂了與他人長遠的關(guān)系,結(jié)果得不償失。 不要總逞口舌爭勝,有時候,比起反駁對抗,不回應(yīng)、不理會,才是對惡言最大的反擊。 也請,別固守在自己的觀點里,學(xué)著用心傾聽,接納別人的觀點,多給對方一點關(guān)心,關(guān)系才能更親密一點。 寫在最后 白居易曾言:“ 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復(fù)間 ?!?/p> 世事紛雜,人心微妙,人性難琢磨。 成年人的處事社交,無非講究一個“度”字。 與人交往,明確定位,清晰界限,彼此才能久處不厭。 讓自己舒服是本能,讓別人舒服是本事。 愿你我既能洞穿世事,亦能知行合一,心中有尺,口中有德,言行有度,讓人心生舒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