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的一個園林——藝圃,原來是不知道的。1997年,蘇州古典園林中的拙政園、留園、網(wǎng)師園和環(huán)秀山莊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0年,滄浪亭、獅子林、耦園、藝圃和退思園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項目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這時才知道蘇州有一個古典園林叫藝圃。 藝圃,躲在蘇州老城區(qū)的西北面,不起眼的園林大門,如一個有點錢的大戶人家。 藝圃在蘇州姑蘇區(qū)文衙弄,不太好找,在手機還沒有地圖導(dǎo)航功能時,靠邊走邊問詢,從景德路上朝北拐進吳趨坊,一路尋去,總算找到了。 現(xiàn)在看手機地圖上的位置,離開山塘街也不遠。 藝圃的大門上一塊豎匾寫著“兿圃”二字。落款也草看不清。 墻上有“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藝圃”的石碑(2006年),走進大門,院內(nèi)有“世界遺產(chǎn) 蘇州古典園林”的銅牌。時間上看列為世界遺產(chǎn)比國保單位還早。所以藝圃的知名度原來似乎有點不高。 藝圃前身是明代袁祖庚所建的醉穎堂。袁祖庚(1519~1590)字繩之,長洲(今蘇州)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1)進士,官至浙江按察副使,四十歲后辭官退隱,在蘇州擇地建藝圃造宅園,并懸匾額'城市山林',過隱士生活。 藝圃的面積不到4000平米,卻是有點特別的園林。 進去后從不大的院子要穿過一個角尺狀的甬道,拐角處立了幾根石柱,頗有山峰隱于綠林之中的意思?;野椎纳綁ι吓罎M了古藤,此時正是凌霄花盛開時節(jié)。走在這甬道上,真有點曲徑通幽之感。 再拐個彎,看到了窗戶,應(yīng)該有門了。 此時,會來到一個木板門墻前,門上方有匾“七襄公所”。這里才可是藝圃的正式園門。 藝圃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清道光十九年(1839),商人胡壽康、張如松為創(chuàng)建絲綢同業(yè)會館而購藝圃。取《詩經(jīng)》“跂彼織女,終日七襄”句意,稱會館為“七襄公所”。 墻上有一塊石碑《藝圃重修記》,記錄了藝圃自明代始建,歷經(jīng)滄桑重現(xiàn)原來風(fēng)貌的經(jīng)過。 藝圃全園分花園、住宅兩部分,宅為五進,園在宅西部。曾為文震孟(文征明的曾孫,官至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xué)士)等名人的故居。 走過了作為門廳的七襄公所,前面還有一條甬道,甬道頭是一道門樓,門樓上有磚雕匾額“經(jīng)綸化育”,走過這里是藝圃的住宅區(qū)域。 經(jīng)綸,這里指治理國家的抱負和才能,化育,這里指教化培育。門樓名取自《中庸》:“為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之縮語。 甬道頭連著住宅的第一個天井,往左,可到思嗜軒,這是一間不大的屋子,臨花園。 藝圃主人姜埰生前嗜好食棗,曾在園內(nèi)植棗數(shù)株。長子安節(jié)為紀念父親,在樹旁筑室,取名“思嗜”,以思其親人。 姜埰為明末大臣,因直言政治,觸怒崇禎皇帝,謫戍宣州衛(wèi)(今安徽省),未至戍所而明亡,于是輾轉(zhuǎn)寓居蘇州。成了藝圃的第三任主人,他改藥圃名為頤圃、敬亭山房,1673年,姜采逝世,姜采次子姜實節(jié)又將敬亭山房改名為藝圃。 住宅區(qū)的第一主廳,是世倫堂。 世倫堂作為住宅的前廳,堂名為文震孟所起,文震孟為文徵明曾孫。明朝時期,父子或祖孫相繼在中書省任職的稱為世掌絲綸。堂名“世綸”,體現(xiàn)文氏家宅特色。 世倫堂左邊,可到旸谷書堂。此處原始姜埰長子安節(jié)講學(xué)的書堂,取《尚書 · 堯典》“分命羲伸,宅嵎夷,日旸谷”,旸谷是神話中太陽神所居之地,書堂當(dāng)是接受第一縷陽光之處。 穿過門樓來到了北面的一個院落。 這個門樓有一道鐵皮包釘門,里面的廳堂就更是重要位置。 這里就是東萊草堂。姜埰為山東萊陽人,僑寓吳門,不忘其本,故大廳為“東萊草堂”,寓懷鄉(xiāng)之情。 從堂的面積與堂內(nèi)布置來看,東萊草堂超過了前面看到的世倫堂,這里因為是住宅區(qū)的主廳。 草堂前的門樓,有磚雕匾額“剛健中正”,這是表示園主人的正直不屈之志。 歷史記載藝圃的明代的三位園主,袁祖庚、文震孟、姜埰其生平行為也當(dāng)?shù)闷饎偨≈姓u語,園主人建此門樓并題此額名,當(dāng)然也有教育后代并要求子孫仿效這意。 在東萊草堂的門前小院右側(cè),即藝圃的最東邊,有一個小廳為“馎饦齋”,是姜埰的書房。 “馎饦”,是古代山東萊陽一帶的一種面食,湯餅的別名,一種水煮的面食,據(jù)說是姜埰最愛吃的吃食。以“馎饦”為書房名,以表示讀書如日常吃飯一樣重要,也寓意園主不忘其本。 東萊草堂后面,可以通住宅區(qū)后院。后院的建筑是樓屋,看得出就是家人生活居住區(qū)。 后院建筑很大,這里的一部分是呈U形的格局。兩側(cè)為廂房。 后院的客廳。 客廳兩側(cè)墻面及座椅等布置。 從住宅區(qū)向西走去,到了博雅堂。 博雅堂的建筑比較規(guī)正,設(shè)有廡廊與矮欄。 博雅堂,也名念祖堂,在藝圃園內(nèi)的正廳,廳堂寬敞質(zhì)樸,陳設(shè)古樸典雅,是當(dāng)年園主人會見賓客,縱論古今、吟詩舞墨之處。 博雅——即淵博雅正,指人則是“學(xué)識淵博,品行端正”;指文則是“內(nèi)容豐富、文辭優(yōu)美”。 堂內(nèi)廳柱上的一副楹聯(lián)“博雅騰聲數(shù)杰 煙波浩淼 浴鷗晴暉 三萬頃湖裁一角,藝圃蜚譽全吳 霽雨空蒙 乳魚朝爽 七十二峰剪片山”??钍稹凹鬃幽昃旁鲁炭蛇_書,王少牧撰聯(lián)”。 此聯(lián)將藝圃園內(nèi)的水景假山及亭子等寫入,并比喻為太湖山水,很妙。 博雅堂左右各有一個廂房,可供客人等候時雅座。 博雅堂前是一個庭院,有牡丹花壇,又有玲瓏剔透的湖石,在此或焚香靜坐,或酌酒品茗,或陶融自然,確是會友賞景的佳妙之處。 隔著庭院花壇,博雅堂的南面是一長排的建筑。 這就是臨水池的延光閣。 延光閣是延伸到水面上的水榭,東西向橫跨整個水面,是蘇州市所有園林中最大的水榭。 延光閣也是園中觀景的最佳位置。 現(xiàn)在變成開放性的茶室,蘇州一些老年人在這里喝茶打牌,一過就是大半天。 延光閣匾,當(dāng)代重制作的。延光意為留傳美名,出自楊雄《長楊賦》“延光于將來”。 延光閣南面,是園子的主要景區(qū)水池、疊山、亭臺。 在延光閣可望水池東南邊的一座四方亭,即乳魚亭。 乳魚即為小魚,亭名最早建于清汪琬《藝圃后記》。該亭為明代遺物。仔細觀看,可發(fā)現(xiàn)臨池一面中間沒有立柱,其余三面均有。這里是憑欄觀魚的佳處。 乳魚亭中有兩幅對聯(lián),這是面向路的一副:“荷淑傍山浴鷗,石橋浮水乳魚”,為韓秋巖撰句,程可達所書。 水池的西面,也有臨水的建筑。 遠遠望去也似亭子。 從延光閣西面走過去了,才看出也是一條長廊。 長廊中間部分凸出到水面上,是游客常常逗留的地方。 這里有匾“響月廊”,并有一副對聯(lián)“踏月尋詩臨碧沼,披裘入畫步瓊山”。開著長方形的窗洞,后面竹子幾株,猶如一幅水墨畫。 “響”在古漢語中通“享”,“響月”有享受溫柔純潔的月光之意。當(dāng)月朗星稀之際,風(fēng)搖竹林,倚欄賞月,其意境自然不同凡響。 響月廊可溝通藝圃的南北景區(qū),對面是旸谷書堂。因此響月廊也有其中的特殊含義。 “響月”之名有寓意。當(dāng)時正值明亡清初時,園主是明朝遺老,難免對明朝的懷舊,對滿清的抵觸?!皶D谷”為日出前隱伏之處,“響月”則月尚未出。日月相加即是“明”。當(dāng)時對東西兩邊的建筑命名,就是園主對大明皇朝的懷戀。 用“響”字,隱藏著“向”的含義,可見園林中命名的深邃的文化內(nèi)涵。 響月廊走到南面,是一個月洞門,上有磚雕匾“浴鷗”。 站在門口向北望去就是延光閣。而走過著小石橋,是藝圃的一個園中園。 這園中園特別僻靜,一樣是假山綠樹花壇,還有隱藏著的小屋。 小屋對面的粉墻是爬滿了爬山虎等藤蔓植物,一朵朵凌霄花高掛著。 走進小屋,十分幽靜。此處名為“香草居”。 因園內(nèi)植有香草,故名。舊時為姜埰次子實節(jié)私塾之處,今仍用舊名。 香草居南面,是南齋?!对娊?jīng)》曰“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此齋位于園內(nèi)西南,舊時為姜埰次子讀書之處,故名。 離開最西南的園中園,向東行走,前面就是藝圃南面的亭子——朝爽亭。 朝爽亭坐落在假山上,可登高望遠。 從平面圖上看,朝爽亭和乳魚亭兩個亭子平面位置非常接近,雖然一高一低,但似有重復(fù)之嫌。其實不然。 乳魚亭如其名所言,是一與魚有關(guān)為目的的臨水亭,所謂“水際安亭”。那么朝爽亭,朝爽,也是暗含著“大明”被加了(兩個“ ”)暴力(四個×),還是蘊含著對大明的懷念。 兩座亭子取名有完全不同的含義。 站在朝爽亭中放眼望去,仲夏時節(jié)的藝圃,已是芙蓉池里葉田田,一對綠頭鴨正在池中游弋,錦鯉魚穿梭覓食,一派雅靜景象。 此時想到,園主人的那種時代早已消逝,如今的藝圃已是平常百姓休憩游覽的好去處。藝圃雖小,卻是回味無窮。 |
|
來自: zzm1008圖書館 > 《蘇州虎丘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