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老百姓發(fā)現(xiàn)一種根狀的藥草能治瘟疫,稱之為“地皇”,意思是皇天賜藥救命。因藥根顏色發(fā)黃,此后人們便稱它為“地黃”。地黃在中醫(yī)里被譽為專業(yè)補腎兩千年的圣品,它更是隨著六味地黃丸的電視廣告而在國內(nèi)家喻戶曉。 地黃一藥能三用!經(jīng)過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得到藥性不同的三種“地黃”。 1. 鮮地黃 秋季采挖,除去蘆頭、須根及泥沙,留根塊鮮用。 2. 生地黃 將鮮地黃緩緩烘焙至約八成干,切厚片即可。 3. 熟地黃 取生地黃,照酒燉法燉至酒吸盡,取出晾曬至外皮干燥即可。 1 鮮地黃,性寒,味甘苦,是剛出土的新鮮的地黃根,有清熱涼血、生津潤燥的功效,外用可涼血散瘀、解毒止痛,適合高熱神昏、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的患者使用。 夏天熱性體質(zhì)的人適合選用鮮地黃,例如到了夏天容易上火,一上火就流鼻血,或牙齦出血的朋友們,不妨試一試涼拌鮮地黃。 做法: ①首先將鮮地黃(12~30克)去皮、切絲,放入冰水中,這樣可使鮮地黃變得清脆可口,去除鮮地黃的苦味。 ②幾分鐘后,將鮮地黃撈出,控干水分,加入適量的白醋、鹽、香油,攪拌均勻,即可食用。 注意:胃虛食少、脾虛有濕者慎服。 2 生地黃性寒,味甘。有不規(guī)則的塊狀表面,呈棕黑色或者棕灰色,質(zhì)地柔軟且韌,具有滋陰清熱、涼血補血的功效,適用于陰虛內(nèi)熱、骨蒸勞熱的癥狀。 這里介紹兩個關(guān)于生地的食療方。 生地麥冬粥 配方及做法:生地黃15克,麥冬15克,粳米150克,加水煮粥即可。 功效:適合陰虛、口干舌燥者服用。 地黃養(yǎng)心湯 用料:生地黃40克,熟地黃40克,當歸15克,生姜24克,羊肉80克。 制作:羊肉洗凈切塊,用滾水汆過;地黃、當歸、生姜均洗凈;將全部用料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煮開后,改文火煲3小時,調(diào)味即可食用。 功效:氣陰雙補,寧心安神。 3 熟地黃性微溫,味甘,呈不規(guī)則的塊狀,斷面烏黑有光澤。熟地黃能滋陰補血、益精補腎,主治癥狀有:面色萎黃、頭暈?zāi)垦?、心慌心悸、月?jīng)失調(diào)、肝腎陰虛、入睡后汗出異常、午后潮熱、男性勃起功能障礙、遺精早泄、不孕不育、腰膝酸軟無力、耳鳴耳聾、發(fā)須早白。 名醫(yī)張景岳最善用熟地,對此頗有心得,人稱“張熟地”,在其《景岳全書》中,記載的186個方子中就有51個用到了熟地黃。 熟地黃不僅是一味滋陰藥,它和其他藥物搭配,還能發(fā)揮出更多的神奇功效。 熟地搭配人參 兩儀膏: 熟地30克,人參10克,二者搭配,有益氣滋陰的功效,適用于身體勞累、食欲不佳、氣色不好的人。 也可以將其泡酒喝,將熟地30克,人參10克,泡入500毫升40~50度的白酒中,泡制兩個星期后,每晚可飲用15毫升左右,適合秋冬季節(jié)。 熟地搭配當歸 夏季養(yǎng)生藥膳: 配方:熟地25克,當歸12克,砂仁4克,排骨500克,生姜6克,冬瓜150克。 做法:將排骨、生姜洗凈放入鍋中,加水煮開,去除血沫,然后加入熟地、當歸、砂仁一起燉煮30分鐘,最后放入冬瓜,稍煮幾分鐘即可。 功效:有滋陰補腎、補血活血、祛暑利濕的作用。 此外,大家熟知的補腎藥“六味地黃丸”,它只是龐大的「地黃丸家族」成員之一,還有金貴腎氣丸(八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麥味地黃丸、歸芍地黃丸等等,而這些配方中都含有“熟地黃”這一味藥,可見,熟地黃實乃補腎界的“百搭之王”。 在這里需說明的是,中醫(yī)講究辨證施治,無論是使用單味地黃,還是使用各類地黃丸治療疾病,均應(yīng)在專業(yè)中藥師的指導(dǎo)下進行,切忌把地黃和各類地黃丸當作保健食品來長期服用,這樣不但起不到養(yǎng)生保健的作用,反而對身體健康有不利影響。 (如需使用文中藥方,請咨詢當?shù)刂嗅t(yī)師。)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