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0 年商鞅二次變法確定了尺長23.1 cm。漢沿秦制而相關(guān)記載和實物存世較多,對此已沒有疑問,以下稱其為秦尺或漢尺。基于西周早期至戰(zhàn)國晚期的青銅器,前篇博文確定存在尺長21.5 cm以填補表格上空白;暫稱其為周尺而待學界確認。
現(xiàn)稱商尺16 cm來自身高160 cm女士的拇指與食指間距離,其佐證是,殷墟出土兩支長15.8 cm 的物件。筆者覺得,170 cm 男子拇指與中指的距離19.7 cm作為商尺或許更為合適——用拇指-中指拃量者似偏多,殷墟出土為8寸牙咫。
利用古代尺長換算史籍記載的古人身長,或許有些研究的價值。搜索電子版《史記》,得到與身高相關(guān)的所有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較少且多為整數(shù)。
九尺六寸為孔子及其八世孫子襄
八尺有余為項籍、張倉,八尺五寸為韓信
八尺為晏子之御者、酈生、優(yōu)孟
張倉孫六尺余而晏子不滿六尺
張倉父五尺、子羔則不盈五尺
“田常選齊國七尺以上女子百數(shù)”是七尺僅有的一處
“子襄(活)五十七歲,嘗為孝惠皇帝(前210-前188)博士遷為長沙太守”,已入漢朝而下距司馬遷(前145或135 - ? )很近;依漢尺23.1 cm計算則九尺六寸為222 cm,雖有疑問但也不能否定,畢竟現(xiàn)今個別籃球運動員有如此身高。但是,孔子(前551-前479)享年七十三,則身高似不可能222 cm;其時尚在春秋,尺長為21.5 cm則身高206 cm。當然,“九尺六寸”想來是他人目測而非尺量凈高,數(shù)據(jù)也會向上圓整,孔子實際身高或許只是九尺稍多即190 cm以上,但也足以而被“目為長人而異之”。
晏子(約前578-前500) 稍早于孔子,即使齊國經(jīng)濟繁榮、尺長演化較快而達到一尺23.1 cm,滿算六尺才139 cm,又怎么可能呢?筆者覺得其時尺長為21.5 cm,御妻所言實為“其夫八尺而晏子七尺”即172 cm和151 cm,如此比較合理;司馬遷下筆之時尺長已是23.1 cm,或許略作猶豫就將七尺改為六尺,而滿算才139 cm失卻了合理性。古代身高數(shù)據(jù)夸大或錯漏也會有吧,春秋的“子羔不盈五尺”、漢初的“張倉父五尺”也就是隨便一說,當不得真的。至于“田常選齊國女子”事屬荒誕,想來是“八卦段子”;或許“七尺(162 cm )以上”是司馬遷修潤時基于漢朝尺長添加。那時齊國尺長一定小于23.1 cm。
田常,本名田恒,因避諱漢文帝劉恒(前203-前157)而被改稱“田常”;與監(jiān)止同居相位后“田常復(fù)修釐子(其父田乞)之政,以大斗出貸,以小斗收”;在公元前481年田恒殺齊簡公和監(jiān)止,立簡公弟姜驁為齊平公(前480-前456在位),四世孫田和于公元前391年廢齊康公,于前386年自立為國君而受周安王冊命為齊侯。據(jù)“聞人軍. 杭州大學學報,1982,(2)”介紹,借出一私釜(100升)收回一公釜(64升),但利率較低者亦有20 %,田氏并不會虧損過大而至破產(chǎn)。
漢代的尺長和身高沒有疑問,如《漢書》王莽高七尺五寸、霍光高七尺三寸,《后漢書》光武帝高七尺三寸;依漢尺23.1 cm則是173、169及169 cm。這樣的數(shù)據(jù)才是真實可信。筆者猜測——當然沒有證據(jù)而只是猜測,王莽“好厚履高冠,以氂裝衣”,或許凈高低于170 cm而缺乏自信。
諷齊威王(前378年―前320年)納諫的鄒忌修八尺有余。其時秦國一尺23.1 cm,齊國該多少?或許還是21.5 cm,八尺有余就是175 cm以上啦,比王莽、霍光和光武帝都高呢。春秋晚期和戰(zhàn)國期間,齊魯尺長已不再是19.7 cm,不然仆御和鄒忌身高不到160 cm,就不值得一說了。就此而言,聞人軍老師基于《考工記》確定齊尺在19.5~20 cm,只能表明其成書年代、所涉物品年代可能稍早。
筆者覺得,秦亡于公元前207年,項籍(前232年-前202)和韓信(約前231年-前196)或許沒有使用秦尺23.1 cm,而會使用周尺21.5 cm。倘若用秦尺23.1 cm,則韓信八尺五寸就是196 cm,“胯下之辱”似乎不可能;若用周尺,則韓信身長183 cm或凈高180 cm 左右,也是很高了。八尺有余的項籍則在175 cm以上,也是可以“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舉重運動身高在180 cm 以下的也不少呢。
總而言之,以一尺21.5 cm 計算春秋戰(zhàn)國之間的古人身高,所得結(jié)果合理;個別數(shù)據(jù)則是《史記》明顯有誤。順便說一句,《史記·五帝本紀》“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誰也不會相信吧。
附1:《史記·管晏列傳》
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間而闚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抑損。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
這段話像是齊相晏子編的段子。為了抗衡田氏,晏子得提拔身邊可靠之人啊。
附2:《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田釐子乞事齊景公為大夫。其收賦稅於民以小斗受之,其稟予民以大斗,行陰德於民而景公弗禁。由此田氏得齊眾心,宗族益彊,民思田氏。晏子數(shù)諫景公,景公弗聽。已而使於晉,與叔向私語曰:“齊國之政卒歸於田氏矣”。晏嬰卒後,范、中行氏反晉。晉攻之急,范、中行請粟於齊。田乞欲為亂,樹黨於諸侯,乃說景公曰:“范、中行數(shù)有德於齊,齊不可不救”。齊使田乞救之而輸之粟。
附3:《左傳·昭公三年》。公元前533年,孔子19歲,晏子46歲
齊侯使晏嬰請繼室于晉,……。既成昏,晏子受禮。叔向從之宴,相與語。叔向曰:“齊其何如?”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齊其為陳氏矣!公棄其民,而歸于陳氏。齊舊四量:豆、區(qū)、釜、鐘。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則鐘。陳氏三量,皆登一焉,鐘乃大矣。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魚鹽蜃蛤,弗加于海。民參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凍餒。國之諸市,屨賤踴貴。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其愛之如父母,而歸之如流水,欲無獲民,將焉辟之?箕伯、直柄、虞遂、伯戲,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齊矣”。
叔向曰:“然。雖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戎馬不駕,卿無軍行,公乘無人,卒列無長。庶民罷敝,而宮室滋侈。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民聞公命,如逃寇仇。欒、郤、胥、原、狐、續(xù)、慶、伯,降在皂隸。政在家門,民無所依;君日不悛,以樂慆憂。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讒鼎之銘》曰:'昧旦丕顯,后世猶怠’。況日不悛,其能久乎?”
晏子曰:“子將若何?”叔向曰:“晉之公族盡矣。肸聞之,公室將卑,其宗族枝葉先落,則公從之。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肸又無子。公室無度,幸而得死,豈其獲祀?”
兩千多年前的文字竟如此生動有力。言語隨地域而異,言語隨時間而變,幸有統(tǒng)一之文字,值得高興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