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冠心病,大家心里都清楚,這是比較常見的心臟病,高發(fā)于中老年人。 它的全稱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由于冠狀動脈硬化使官腔狹窄或阻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臟病,為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器官病變的常見類型。 中醫(yī)上,冠心病屬于胸痹病范疇,病位在心,但往往與脾胃密不可分。而且啊,近年來,多數(shù)醫(yī)家指出本病發(fā)病根本在于脾胃運化失常,病因病機在于痰、瘀。 怎么回事呢?我還是給大家講一個醫(yī)案,方便大家理解。 曾經(jīng)有一位患者,男性,76歲,醫(yī)案記載姓陳。 這位患者,2年前曾在當?shù)蒯t(yī)院體檢做了一次冠狀動脈造影術(shù),之后就被明確診斷為冠心病,中間沒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治療,所以這2年的時間里,患者一直反復胸悶、憋氣,遇上陰天下雨很難受。 最近心胸憋悶的癥狀,不知道怎么回事,病情加重,心前區(qū)隱痛。因為患者比較相信中醫(yī),于是在家里人的陪同下,來到我的診室。 刻診:患者精神欠佳,倦怠乏力,食欲不佳,有時有反酸噯氣,口干、口苦、口黏等,睡眠不好,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舌質(zhì)紅,舌下絡脈迂曲,苔黃濁膩,脈細緩。 了解到患者之前的病史,我于是就寫了一張配伍,方見: 生曬參、黃芪、蒼術(shù)、白術(shù)、青皮、陳皮、神曲、澤瀉、黃柏、麥冬、五味子、炙甘草、粉葛、當歸、丹參、茯神、生姜、大棗,7劑,上藥水煎服,日一劑,分兩次服。 服藥后,患者精神明顯改善,不過仍然稍感胸悶不舒,但無胸痛,食欲增加,睡眠改善,大便性狀有所好轉(zhuǎn),小便正常。后來又守上方再服15劑,諸癥悉除。 近期隨訪,患者沒有不適。 這張醫(yī)案,是我去年接診的一個病例,這里就給大家說完了。 這中間,我們來看,患者高齡,身子骨虛弱啊,而且冠心病史2年,病程較長,食欲不好,脾胃虛弱,所以大便溏泄。 脾失健運,濕濁之邪長期聚于體內(nèi),阻遏津液上榮于口,且濕性黏滯,濕邪日久化熱,所以口干、口苦、口黏。 因為濕邪日久成痰,痰瘀交阻,使得血脈不通,心血流通不暢,所以心胸悶痛。 這里我著重給大家說一下,心與脾胃的關系。 冠心病,在中醫(yī)歸屬于胸痹范疇,中醫(yī)認為本病多由于患者年老體虛、飲食勞倦等原因引起,而臨床上飲食勞倦為發(fā)病因素則尤為多見。 像過食肥甘厚味、辛辣生冷,易致脾胃運化失常,聚濕成痰,痰濁日久,阻遏胸陽,至胸陽不展,且痰瘀交阻,心血運行不暢,發(fā)為胸痹。 而勞倦內(nèi)傷多引起脾胃虛弱,氣血生化無源,所以心不得以濡養(yǎng),也會最終發(fā)為冠心病。 所以啊,脾胃能否正常運行,是防治胸痹發(fā)生的必要關鍵 正如《景岳全書》日:“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來,而實生化于脾,總統(tǒng)于心”;《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 再來看我用的方劑,這其實是李東垣清暑益氣湯加減。 清暑益氣湯出自金·李東垣《脾胃論》,方用白術(shù)、蒼術(shù)健脾燥濕,黃芪、當歸益氣養(yǎng)血,人參、麥門冬益氣生津,陳皮、青皮行氣化濕,黃柏清熱燥濕,升麻解表透熱、升舉脾陽,神曲消食和胃,炙甘草益氣和中;功用清暑益氣、健脾燥濕。 這里,我辨證化裁,意在以心為本,脾胃同治的原則,著重于健脾和胃,使脾陽得升養(yǎng)于心,濁陰得降,胸中得舒。 且這個方子又有清熱養(yǎng)陰之效,所以在降濁的同時而不會出現(xiàn)傷陰的現(xiàn)象。 綜合全方,補泄兼施,清熱而不傷陰,健脾兼以益氣,最終取得滿意結(jié)果。 見心之病不治心,心和胃,看似不搭邊,實際上有聯(lián)系。這不就是中醫(yī)整體觀的體現(xiàn)嗎? 當然,冠心病這個事兒,原因還有很多的。脾陽不足所致的,只是其中一個類型。我文中所述的配伍、方劑,非專業(yè)讀者,務必在中醫(yī)師辯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 好了,今天就給大家說到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