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百題》(6) 易律夫撰 明代初撰《永樂大典》成書于公元1408年冬(12月14日),明成祖朱棣特敕賜名《永樂大典》,并為之《序言》。《永樂大典》總計22937卷,11095冊,僅目錄達60卷,約3.7億字。是一部久負盛名的百科全書,華夏名副其實的國寶?,F(xiàn)存的《永樂大典》載“質(zhì)韻”部之“易書”兩卷,一是20648卷“易”,為易書92部分;二是20649卷“易”,為易書93部分,恰合一冊,冊號為10324冊。從92、93序數(shù)看,易書不謂不多,至少上百卷,而且突出地直接稱“易”、“易書”。但由于是《永樂大典》明嘉靖抄本副冊,且載列在《永樂大典》全書末端,雖然摒棄了《易經(jīng)》的“周易”偽名(古學界有混淆《易經(jīng)》與《周易》二書的歷史成見),直書“易”為《易經(jīng)》內(nèi)容,標出了“易書”名謂,無有“周易”,功績很大,但貶“易”思想仍是存在的。主要是地位不突出,位置滯后。如《永樂大典》全書為11095冊,“易書”二卷則為10324冊,位置顯然很低,幾乎處于《永樂大典》全書結尾。相反,在中國古代易學經(jīng)學歷史上,古《易經(jīng)》歷來被置于“群經(jīng)之首”,如中國最早的書目著作如西漢劉歆撰的《七略》、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等。當然,自隋唐《隋書·經(jīng)籍志》、《周易正義》以后,古經(jīng)《易經(jīng)》與卜筮《周易》的混淆問題已十分突出。而古《易經(jīng)》與卜筮《周易》的混淆,用卜筮《周易》來褫代古《易經(jīng)》,使中國文化文明出現(xiàn)了長時期的停頓停滯現(xiàn)象,影響了中國文化文明的正常進程,甚至人類文明。古《易經(jīng)》的遠古原始禪讓的歷史、排列組合二進制的科學、“陰陽三合”(屈原楚辭)正反合統(tǒng)一辯證法的哲學、古文字學、政典管理學等,變成了殷周的《周易》,僅時間就縮短了數(shù)千年;變成了卜筮占卦迷信,從科學直接為反科學;變成了信口開河的“談天衍”,無有嚴密的正反合辯證法哲學;變成了純粹陰陽卦爻,而忽視古《易經(jīng)》已經(jīng)擺脫象形文字進入高層級的抽象文字;變成了從已經(jīng)具有一定程度的現(xiàn)代政治科學而蛻變?yōu)闇\薄口號式的儒家“吃飯學”。教訓很深刻,問題很迫切。 現(xiàn)就《永樂大典》此兩殘卷的易學思想進行摘述一下。 《永樂大典》易書二卷摘自《永樂大典》豪華精裝全11冊的第8冊中,中華書局1986年1月第一版,2012年3月第二版。本文據(jù)中華書局《永樂大典》第二版第八冊,“二質(zhì)”韻“易書”易部,第7749頁至7761頁。“易書”在《永樂大典》嘉靖副冊為10324冊,標名“易書”,總二卷。一為20648卷,易書92;一為20649卷,易書93。恰合為一整冊。為了認真學習《永樂大典》古《易經(jīng)》思想,而由于《易經(jīng)》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總代表,或可以部分了解明代《永樂大典》的編輯主題方向。本文進行了選擇性的摘抄,內(nèi)容多是宋以前學易名家作品言語之摘抄,本文也基本上是摘抄式的敘錄。 1,易書92,為《永樂大典》的20648卷,是上半冊。首先是宋名儒項安世家說太玄潛虛之法。漢揚雄《太玄經(jīng)》的潛虛之法談的是易爻變化問題。以為六十四卦,386爻為一年中的日數(shù)天數(shù)。原文有多句談:“易之準日也。以三百八十四爻,則多十八日,減四正卦則又少五日。又四分日之一,故言準日者。。。至于太玄則八十一首,每首九贄,為七百二十九贄,以兩贄準一晝一夜,七百二十九贄當三百六十四日零一晝矣,尚少一夜,及四分日之一?!?/span> 2,呂喬年云,“易”當觀其生生不窮出。 3,《為張權叔書》:一得五合而成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 4,一二三四五,五行生數(shù);二四六八十,五材成數(shù)。 5,三五以變錯綜其數(shù):數(shù)偶則奇,奇則不齊。惟不齊而后有變,故主變者奇也。這里,專談易數(shù),舉林元齡為例?!洞鹎G門張僉判書之簡書》 6,一陰一陽之謂道:一之未畫,安有陰陽,陰陽無名,安有道名。嗚呼!一之未畫,已有陰陽。太極無畫,有畫亦太極。太極非陰非陽,陰陽亦皆太極。 7,易有太極銘:太極者何?。。。此易之有也,何有于易哉?何有于易,是故能有,執(zhí)有求易,乃無易矣。 8,易須常時平讀過出反復,深醒。見得句句是實不可一字放過。如此讀易,雖日讀一日,其益多矣。如泛泛而讀,雖多亦奚以為。讀《易傳》,若人看得他無長語,雖未為精亦稍得。今人說著一邊,便倒著一邊。 9,《易傳》最難看,心氣稍不平,意思稍不在,便看不見。 10,伊川《易》都不偏語,有力而不露鋒芒者,善言也,自《孟子》以后,無如《易傳》言近而指遠者。 11,陸象山《語錄》:后世言伏羲氏畫八卦,文王始重之為六十四卦。(有《周禮》雖未可信)如蓍人言“三易”,其經(jīng)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龜筮協(xié)從,亦見于虞書,必非偽說。如此,則卦之重久矣。。。文王蓋因其繇辭,而加詳以盡其變爾。。。吾之深信者書,然《易系》言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此等出深可信。 12,伊川解比卦原筮,作占決卜度,非也。一陽當丗之大人,其不寧方來,乃自然之理勢,豈在它占決卜度之中。 13,此理塞宇宙,誰能逃之。順之則吉,逆之則兇。 14,屯,陰陽始交。 15,一者,數(shù)之始,未可以復。自一而三,自三而五,而其變不可勝窮也。故三五者,數(shù)之所以為變者也。 16,《黃勉齋集》易說:警學謂用,應始有體該本。無則是虛也。程子以爻為人,以位為時,則實有此事也。以為虛,則觀象玩辭者,何以體驗持守之要呼! 17,《陳默堂集。答邦美叔書》:承諭讀易已兩終,親依得所,想見超卓,欽羨欽羨!淵在了翁及龜山左右。。。淵于易書,嘗讀其句讀而已。 18,邵子無易解,不過觀物經(jīng)世先天圖諸書,漢上易則程邵之說尤明。 19,《跋秦泊則兵問易康節(jié)書》:眾人以易觀易,而滯于易,先生以易觀心,而得乎心。 20,《答劉司令書》“詳味朱文公易,大抵得于邵子為多”。 21,《說卦》:余曰:自經(jīng)秦火,易書獨存。然《說卦》一篇,乃出于漢宣帝時河內(nèi)女子得之。蓋《說卦》者,陳說變卦之義,與夫象數(shù)所自出爾。 22,《乾坤易之門銘》:合戶謂之坤,開戶謂之乾。開合,一陰陽也;陰陽,一門戶也。非門戶則無以見易。 23,銘曰:日月為易,為乾為坤。乾陽坤陰,是易之門。一合一辟,合辟皆易。 24,以下為易書93,為《永樂大典》20649卷,是成書全冊的下半冊。首先是:南北朝學者趙善稱譽《易經(jīng)》的言語。云“易之作也,所以示天下為君父也。其數(shù)以天包地,容而兼之者,君父之道也。 25,系辭謹于爻,而略于位,蓋爻有變而位不變也。 26,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27,父與日逐,明易彖象。易者明象之書也。昔者,圣人作易以順天下故。 28,龍馬負圖,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與四為肩,六與八為足,五為腹心。是天地自然之數(shù)也,亦謂之九宮。 29,易之逸書:差若毫厘,謬之千里,經(jīng)解以為易。司馬遷東方朔亦云。 30,主:卦各有其主也。 31,德:夫卦辭變通,至于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亦以極矣。 32,象:昔嵇康作言不盡意象,馬融作象不盡意論,卓哉! 33,訓詁:古之訓詁緩而簡,故其意全。雖數(shù)十字而同一訓,雖一字而兼數(shù)用。 34,易者,明象之書也,昔者圣人之作易也,順天下之故,窮造化之隱。 35,易:刺易,蜥蜴是也,每時一變,故正名曰易。 36,諸儒重卦之說:王弼以為伏羲氏,鄭玄以為神農(nóng)氏,孫盛以為夏禹,史遷以為文王。(未完結)
明代《永樂大典》封面內(nèi)頁圖覽 (易律夫撰于公元2015年7月15日農(nóng)歷乙未年夏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