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作為一種崇高、完美的藝術 閱讀《大教學論》摭拾之一 一、引領我們重建教育精神 原典,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它就是圓點,是中心,一切都指向于它,一切都以它為中心;它還是出發(fā)點,它替我們考慮一切問題,是我們進行思考與實踐的出發(fā)點;它還是終點,我們所作的一切思考,我們所付出的努力,都將以它為終點,我們努力抵達它,并以它為最終的目的。 我們這樣看《大教學論》,它就是這樣一部既是中心、出發(fā)點又是終點與目的教育原典。 說及這一點,筆者想要表明的一個看法就是,當下,我們基礎教育工作者,有一個如何理性地看待并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教育理論著作的問題。 當下,關于教育方面的著作可謂鋪天蓋地,而在這些鋪天蓋地的著作中,教師們大多青睞那些實踐性強、操作性強的著作,這樣,一些創(chuàng)造了所謂奇跡、課堂教學案例、班主任兵法、我們怎么做教師之類的著作,便充斥了教師們的視野。更其夸張的是,其實只是一些心靈雞湯類的偽教育著作,也成為不具有辨別力的教師們的案頭之書。 而像《大教學論》這樣的從原點與中心考慮教育問題并切實給予了具體措施的著作,反而受到很多教師的冷落。 這種本末倒置的教育現(xiàn)象,實在值得我們深思并加以改正。 應該看到,《大教學論》為我們考慮了教育上的一切問題,正因此,我們看到,它在討論我們教育的出發(fā)點,也在研究我們所有教育行為的目的與終點。 我們沒有必要回避這是一本宗教性質(zhì)還是非常濃郁的教育理論巨著。然而,正是這種宗教的氛圍在暗示我們這些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是應該將教育當作我們的宗教。教育之路,就是我們的朝圣之路。 也就是說,我們從事教育的人,應該有著一種宗教般的虔誠。事實上,教育關乎著所有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生命狀態(tài),因而敬畏生命,恰恰也應該是我們應有的教育姿態(tài)。 也可以進而表述,對教育,對中國教育,我們確信——我們進而能在這樣的教育中,得到確證,證得我們自身的存在感,證得我們自身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同時,也證得我們能在我們的國度里尋求到我們教育人士的救贖之道與信仰之路。雖然,自從某一天,我們的偶象坍塌了,但是,我們可以嘗試著在心靈的一方空間里,安放我們靈魂皈依的偉大人物,安放使我們淚流滿面靈魂沉寂的教育原典。當我們更多的人在嚷著重建中國文化之時,我們似乎更應該以這樣的方式培育我們的靈魂,構(gòu)建我們的信仰。 另一方面,當下價值多元所引發(fā)的人的各種生存困境在引發(fā)人們價值焦慮的同時,也在刺激著人們在一種茫然無措的困境中尋找著自身的價值坐標。這一大的人文背景下,教育所擔當?shù)娜蝿?,便顯得非常重大。所以,在應試教育以犧牲人文教育為代價綁駕著所有人的時候,我們其實更需要有一本這樣的書,提醒著我們,教育,其實是在培養(yǎng)人的精神。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 這樣,我們便尋得了教育的意義。 也就是說,在我們,首先要確定教育的意義,確定我們在教育過程中的存在價值及主體價值,尋得并確定我們在教育過程中的本體地位。 否則,我們的教育將無法得到根系性的培育,教育也將因此出現(xiàn)精神根系缺失、靈魂缺失的重大遺憾。 這樣看《大教學論》,我們不妨這樣認定:本書引領我們重建一種教育精神。 二、人是教育理念的核心 我們是不是還可以這樣認定,正是宗教——這種帶有心靈寄托的特殊的意識形態(tài)——在引發(fā)我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時,讓我們對教育產(chǎn)生一種特別的敬畏與崇敬。 《大教學論》似乎就是這樣在意識形態(tài)逼仄的縫隙中,從有限的通道中,抵達我們,便促使我們形成這樣的認知與思考,并進而思考我們當下的教育。 我們于是發(fā)現(xiàn),當下,我們最先要做的,是要尋得自己的內(nèi)心,知道自己心靈的位置,知道自己心靈的歸宿。 這其實就是教育的最終目的與終極追求。 現(xiàn)在,我們?nèi)绻谀骋粋€時間靜下來思考,便會發(fā)現(xiàn),我們當下的教育,恰恰缺失了對自己心靈的撫慰與觸摸。 這樣看為我們考慮了一切問題的《大教學論》,我們便首先發(fā)現(xiàn),它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展開的。它開宗明義地宣告:闡明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們的全部藝術。 教育面向一切人們,這應該就是我們所理解的教育民主與教育公平。在夸美紐斯看來,每個人都應該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并在這過程中學習一切最重要的知識。也就是說,在這部偉大的教育原典里,當人們津津樂道于這體現(xiàn)了夸美紐斯的“泛智”教育思想,而我則認為,這里體現(xiàn)的是一種教育民主與教育公平的情懷、追求和教育理想。 這是教育的最高原則,是一種可以抵達與宗教相頡頏的高度。 然而,更應該理解為,教育工作者應該有一顆包羅萬有的心,以悅納一切的人們。這才是教育。 這是一種理論,但是是更具有方法論意義的實踐性的理論??上?,現(xiàn)在很多人都忽略了這一點。 我們基于這一點來理解它的開頭在《致意讀者》前安排一首類似似于贊美詩的詩篇,且毫不回避地在篇末引用了第六十七篇《詩篇》(從語文學的角度講,這也構(gòu)成了《詩篇》與本書序詩的對應關系)的原因了。我們就仿佛可以想見,當夸美紐斯伏案開始寫作這本巨著時,是一種怎樣的宗教意識與情懷在內(nèi)心激蕩著;我們同樣能想象,當夸美紐斯想象著自己和他的同道們進行著偉大的教育時,內(nèi)心又是一種什么樣的神圣感充盈著。 坦率說,當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們,僅僅將教育當作一項職業(yè)時,或者,即便是將教育當作一種事業(yè)時,最初經(jīng)由夸美紐斯論證過的,類似于孟子論證義的那種神圣的體驗、莊嚴的使命感,可能已經(jīng)剝離。 這樣來看,我們今天讀這部偉大的教育巨著,是否在思考著教育的神圣性的時候,并將這種神圣感與使命感植入我們的教育神經(jīng)元,植入到我們的恒久的教育過程之中呢? 夸美紐斯將教學與教育概括為“藝術”——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的全部藝術。教育而能是一種藝術,似乎,正因為《大教學論》有著這樣的純粹,才使教育這一行為抵達至藝術的境界。宗教與藝術,它們共同的品質(zhì)恰恰也就在于——純粹。 也就是說,對于當下閱讀這部偉大著作的人們來說,其實,首先要做到的,僅僅是像夸美紐斯那樣,在自己的心中,盛放下“人”——他人,還有自己。 也就是說,教育工作者們在內(nèi)心樹立起來的最為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人。 這是我們必須要從《大教學論》這一本書讀到的一個字,并將之時時鐫刻于內(nèi)心深處。 三、教育何以成為一種藝術 我們發(fā)現(xiàn),《大教學論》給予教育的第一個最重要的關鍵詞,竟然是——藝術。 當下,當人們被綁駕在應試教育的戰(zhàn)車上時,教育也因為成為這個浮躁社會里的另一種浮躁大觀。 因而,在這時候,我們?nèi)绻販亍洞蠼虒W論》這樣的著作,明了教育其實作為一種藝術的存在時,我們才能漸漸矯正自身的教育行為,從而真正使我們的教育撥亂反正。 “藝術”一詞一般來說,是指有效地從事某種活動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方法”;另一種含義是指“含美的價值之活動或其活動之產(chǎn)物”,相當于英語中的“art”,諸如電影、戲劇等。 除了在序詩里給出藝術作為教育的性質(zhì)定位以外,在《致意讀者》的第一條里,就指出“教學論(didactic)是指教學的藝術”。在第五條里,夸美紐斯又援引格累哥利·那齊恩曾(Gregory Nazinanzen)的說法:“教育人是藝術中的藝術,因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復雜和最神秘的?!?/span> 在《致意讀者》的第三條里,夸美紐斯這樣引導我們理解教育作為藝術: 我們敢于應許一種“大教學論”,就是一種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們的全部藝術,這是一種教起來準有把握,因而準有結(jié)果的藝術;并且它又是一種教起來使人感到愉快的藝術,就是說,它不會使教員感到煩惱,使學生感到厭惡,它能使教員和學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樂以外,它又是一種教得徹底、不膚淺、不鋪張,卻能使人獲得真實的知識、高尚的行誼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藝術。 而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藝術之所以能夠成立,其實皆在于藝術的一個重要的品質(zhì):藝術直抵心靈。如果不能直抵心靈,所謂藝術大廈終將會坍塌。 《大教學論》一書總有33章,圍繞著人生的目的和人的價值,討論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學校在人的發(fā)展中的作用,并重點討論了教學理論、詳細論證了教學原則。而這一切,夸美紐斯都是首先基于將教育作為一種藝術的界定,并將這一點作為邏輯起點,進而討論了基教育作為藝術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在這本著作里,夸美紐斯討論了如何使教學變得容易、徹底和迅速,如何使教學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 這就是方法論的問題,也就是說在教學手段上運用怎樣的教學方法技巧,可以使教學簡便、合理、高效,并能使學生愉快地去學習、教員能不再疲憊不堪去履得自己的責任。 我們看到了,在夸美紐斯的時代,在教育以班級教學模式發(fā)生與開始的時代,夸美紐斯并預見到了學生如何真正進行快樂學習、教師如何應對職業(yè)倦怠的問題,并提出了有效的原則與方法,比如在教學過程中,夸美紐斯不但提出了教師應遵循自然適應性原則、直觀性原則、便易性原則等,并對教與學的一般要求提出了以下原則: 原則一:選擇適當?shù)臅r機 原則二:做好教學準備 原則三:排出干擾因素 原則四:有序教學 原則五:培養(yǎng)悟性 原則六:由普通到特殊,由易到難 原則七:循序漸進 原則八:普及教育 原則九:正面引導 對教與學的便易性原則,夸美紐斯也提出十條原則: 原則一:在心靈沒有腐化以前就開始 原則二:在心靈有了接受教育的適當準備 原則三:教育內(nèi)容從一般到特殊 原則四:教育內(nèi)容從較易到較難 原則五:學科不要過多 原則六:進展不要過快 原則七:不超越學生年齡特點 原則八: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感官 原則九:對所教的事情的用途不斷在望 原則十:每件事都用同一種方法去教 關于教與學的徹底性原則,夸美紐斯指出: 原則一:只教真正有用的學科 原則二:這些學科不離題也不中斷 原則三:在教學細節(jié)之前,徹底打好底子 原則四:這種底子是小心打好的 原則五:后教的一切全都根據(jù)這種底子 原則六:一個學科的各部分盡可能聯(lián)系起來 原則七:一切后教的都以先教的為依據(jù) 原則八:極力注意相似學科之間的相似之點 原則九:學科的排列顧到學生的智力和記憶以及語言的性質(zhì) 原則十:經(jīng)常通過實踐把知識固定在記憶里 筆者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將以上各點一一羅列出來,其實只有一個目的——如果你因為工作的忙碌而無暇閱讀全本《大教學論》,那么,以上29條教育教學原則,不妨作為你切入教育的29個角度,你從這29個角度走向教育,思考教育,并漸漸抵達教育的最高境界。 每一點,都足以使我們流連忘返。 譬如,夸美紐斯強調(diào)教學過程的自然適應性原則,這里的與“自然”相適應實際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教學要適應自然界;二是指教學必須適應兒童本身的身心特點,即考慮人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 我們在這樣的原則指引下,自然也會思考我們的教育對象,也即我們的孩子們,他們在思考著什么,他們在關心著什么。 美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边@是對教育自然適應性原則最美好的描述。而在泰戈爾那里,則是將教育置于美麗的水塘與樹林之間,成為一棵樹、一朵云,從而讓這些樹、這些美麗的云霞,長成美麗的大森林,幻成滿天絢爛的霞光。 這也是教育的自然適應性。 夸美紐斯一定是從這一自然適應性原則出發(fā),將學習者的全部時期分為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四個階段的。 因而,我們看到,夸美紐斯這部巨著順其自然地將教育提升到人性的高度進行闡述: 人屬于自然界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法則?!叭耸窃煳镏凶钔昝?、最崇高的,每一個人都是有一定天賦的,都是能領悟萬物的?!苯虒W要遵循兒童的天性和年齡特征,按學生的能力順序進行教學?!拔覀儾槐貜耐饷嫒ツ檬裁礀|西給一個人,我們只需要他的原有的、藏在身內(nèi)的東西顯露出來,并去注意個別因素就夠了”。 筆者之所以特別點出夸美紐斯所強調(diào)的自然適應性原則,既是因為所有的藝術都在師法自然,而自然適應性原則,也是當下中國的基礎教育最為缺失的教育元素。 這,不得不引發(fā)我們的深刻思考。 四、像夸美紐斯那樣去思考與發(fā)現(xiàn) 也正是基于教育作為一種藝術的界定,我們才得以發(fā)現(xiàn),宗教其實只是夸美紐斯這部巨著的外衣,其核心恰恰是人。 夸美紐斯說:“人若真受過教育,他就是個最溫良、最神圣的生物;但是他若沒有受過教育,或者受到了錯誤的教育,他就是一個世間最難駕馭的家伙?!?/span> 夸美紐斯還說:“假如要形成一個人,就必須由教育去形成?!?/span> 《大教學論》就這樣在全面地論述了改革中世紀的舊教育、建立資本主義新教育的主張后,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第一次把教育學從哲學中獨立出來,完成了教育理論上有史以來的重大變革。它開創(chuàng)了近代教育理論的先河,成為劃時代的巨著。 而它對“最崇高”“最完美”的界定,竟然與藝術一樣,同是這本書的出發(fā)點與起點,也是教育之所以為教育的最終目的與終點。 在第八章、第九章進一步討論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學校在人的發(fā)展中的作用,其后所展開的關于教學理論、教學原則、各科具體教學法和道德、宗教教育方法等,無不是圍繞著人這一終極性的標的。 雖然,人們現(xiàn)在能從《大教學論》中尋出很多因時代性造成的局限,然而,我們發(fā)現(xiàn),夸美紐斯始終以“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們的全部藝術”作為一條貫穿整部著作的非常明晰的主線。 這樣,我們現(xiàn)在來反觀揚·阿姆斯·夸美紐斯Comenius,Johann Amos(1592~1670)這位西方近代教育理論的奠基者時,我們應該看到,這位有著兄弟會背景的教育家,一直在尖銳地抨擊中世紀的學校教育,從而號召“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 在他讀大學期間,夸美紐斯系統(tǒng)學習了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研究了人文主義者的思想,接觸了新興的自然科學知識,了解了宗教改革以來各國的教育發(fā)展動向,探討了當時德國著名教育家的教育革新主張。他所生活的17世紀,是一個介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間的時代,也就是歐洲的封建社會開始解體、資本主義社會逐漸形成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巨人產(chǎn)生而又產(chǎn)生了偉大巨人的時代,這樣的巨人,誠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是那種在思想能力和性格上都偉大的、多才多藝、學識廣博的偉大人物。而夸美紐斯正是這樣的一類偉人,他為教育的革新而奮斗,為捷克的復國而奮斗,為改革社會而奮斗,為世界和平和國際合作而奮斗。他繼承了捷克人民的自文藝復興以來的進步文化教育傳統(tǒng),尤其是他所屬的教派的民主教育傳統(tǒng),吸收了當時以及前代的教育智慧與財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張,建立了自己的教育學體系。他的教育主張啟迪了現(xiàn)代世界各國的教育革新運動,他的教育學體系為現(xiàn)代的系統(tǒng)的教育學尊定了邏輯學基礎與社會學基礎,他也因此榮膺“現(xiàn)代教育之父”的稱號。 所以,我們必須要說的是,當我們將這本偉大的著作合上時,我們應該能夠心悅誠服地說,讓我們也像夸美紐斯那樣去思考與發(fā)現(xiàn)人的意義、人的價值,并始終將人作為教育的核心與目的。 現(xiàn)在,我們甚至可以論定《大教學論》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然而,我們也因此發(fā)現(xiàn)了藝術,我們也因此發(fā)現(xiàn)了人。正因為“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們的全部藝術”的《大教學論》的出現(xiàn),我們看見了有缺點的亞當,看見了為著人本身、為使人的未完成性走向人的形成的驚世駭俗的發(fā)現(xiàn)與論斷。 這一切,都是《大教學論》這部作品的人的光輝。即使是《圣經(jīng)》般的宗教色彩也無法掩蓋的。 我們論定《大教學論》作為教育的圣經(jīng),也正是基于這一點思考。 更深刻的意義在于,《大教學論》仍然從道德的層面上思考了教育。 夸美紐斯說:“凡是在知識上有進展而在道德上沒有進展的人,就不是進步而是退步。” 即便是在今天,在德育、信仰、愛國、民族、人的價值與意義、人的目的等教育問題,到現(xiàn)在都未能在教育過程中完全得到解決。由此可見,我們是多么需要拋開當下可謂汗牛充棟的所謂教育著作,而虔誠地拿起這本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來聆聽“今生只是永生的準備”的哲理,來思考學問、德行、虔信三者的關系,來推敲夸氏這本書中的教育內(nèi)涵、實用價值,而不僅僅是被所謂“班主任兵法”“名師精彩課例”蒙住我們的雙眼與教育的慧心。 因為,還是那句話,夸美紐斯為我們考慮了教育上的一切問題,《大教學論》在過去有著強烈的人文主義的光輝,同樣仍然還有著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并將在已經(jīng)誕生了三百多年影響了教育三百多年之后,仍然會影響著未來的教育與從事教育的人們。 教育之作為藝術,有著“最崇高”“最完美”的藝術品質(zhì)之外,有著藝術的穿透力與永恒性。 《大教學論》也有著崇高與完美的一切品質(zhì),因為,它是為著一切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