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2/06/0121/246170006_1_2022060109233899.jpeg)
作者:水溶 來源:紅樓夢賞析(ID:hlm364) 在《紅樓夢》第四十一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紅院劫遇母蝗蟲”一節(jié),是一出雅俗對立的經典回目。蒙版脂批中,這一節(jié)的回前總批是:任乎牛馬從來樂,隨分清高方可安。自古世情難意擬,淡妝濃抹有千般。“任乎牛馬從來樂”中的牛馬指的的二進榮國府的劉姥姥,此句是說劉姥姥為了討好賈府的一干貴婦小姐,甘當丑角耍癡賣乖,供眾人玩笑取樂。林黛玉對劉姥姥的三次雅謔,完全不掩其對劉姥姥的厭惡排斥之心,但她的諷刺之言又切中肯綮,內有春秋。一是諷刺劉姥姥醉態(tài)亂舞,“當日圣樂一奏,百獸率舞。如今才一牛耳”,說她舉止粗魯,有失禮數(shù),直接將劉姥姥貪鄙的丑態(tài)刻畫出來。其實側面也寫出賈府并非是真正的“禮出大家”,而走在禮崩樂壞的邊緣。二是嘲笑劉姥姥是母蝗蟲,還笑“別的草蟲不畫罷了,昨兒的'母蝗蟲’不畫上,豈不缺了典”,林黛玉的這番打趣,引得眾人哄然大笑。這里提到了個典故,前文劉姥姥就胡謅過一個“茗玉”小姐雪下抽柴的故事,引得寶玉對這個女孩念念不忘,還起心動念要去探訪。黛玉為此拈酸,就借寶玉雪下吟詩的提議,再將抽柴的典拎出來諷刺寶玉的癡。劉姥姥哪知自己的村言敷演引起了林黛玉的不快。林黛玉便將母蝗蟲一詞上了“典”,也是極盡促狹之能了。三是為惜春的大觀園行樂圖題跋為'攜蝗大嚼圖’,更是將劉姥姥“食量大如牛,吃一頭老母豬,不抬頭”的貪吃形象生動描繪了一番。蒙版脂批中對母蝗蟲的評價是“觸目驚心,請自思量?!睆淖置嫔侠斫鈹y蝗大嚼圖是“蝗蟲過境,寸草不生”的場景。隱喻的是賈府一群只知高樂的人,三不五時大排筵宴,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就是家中谷米成山,也會猶如遭蟲災一般很快消耗一空。細思恐極,果真是觸目驚心的場面。“隨分清高方可安”是勸誡之語,而在這一情節(jié)中明確表露出對劉姥姥鄙視嘲諷的人,一個是讓劉姥姥“喜”提“母蝗蟲”名號的黛玉,一個是嫌棄劉姥姥用過的杯子的妙玉。批語可能是認為兩位高雅的小姐對劉姥姥的厭惡太過了些,勸說為人處世還是要隨時從分一些,不可太過孤高愛潔。林黛玉稱打秋風的劉姥姥是母蝗蟲,并非是鄙視她出身貧賤,而是厭惡她趨炎附勢,極盡諂媚之態(tài)。自從父親捐館辭世,林黛玉無奈在賈府長住,從暫時客居到寄人籬下,她感受到的世態(tài)炎涼,暗流涌動的風霜刀劍也不少,她能夠感知到花開花落的生命輪回,給予生命最美的悲憫,又如何會嫌棄艱難困苦中的劉姥姥?但她身為大家閨秀的氣派,不允許她成為劉姥姥那樣“為五斗米折腰”的人。她的《詠菊》托物言志,贊陶淵明的“千古高風”,而她亦愿做雋永瀟灑的少女,面對風水雨打,依然傲骨猶存,孤高自許,不被殘酷的現(xiàn)實壓彎了脊梁。她的叛逆精神中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勇氣與決心。而對劉姥姥而言,她認為生命的首要意義是活著,生存才是第一要務,尊嚴是可以輕易舍棄的,肯為“碎銀幾兩”而“舍著我這副老臉”去“賣頭賣腳”。兩相對照下,林黛玉與劉姥姥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天淵之別,是無法互相理解的。假如林妹妹有幸活到了最后,得知劉姥姥為營救落難的賈巧姐散盡家財?shù)臅r候,面對一位知恩圖報的老嫗,她必會心生好感,但即便如此,林黛玉也一定不會茍同劉姥姥忍辱求財?shù)幕罘ā?/span>妙玉請黛玉、寶釵喝體己茶,還說黛玉是個俗人,嘗不出雪水與雨水的區(qū)別,這個“俗”字,說明了先前敬奉給賈母的老君眉,用的舊年蠲的雨水,即便如此也是“違心逢迎”的茶水,而非出于本心。賈母其實就是妙玉眼中在紅塵里安享富貴的一大俗人。妙玉嫌棄劉姥姥用的杯子,并非不想沾染塵埃,而是劉姥姥太俗,品不出她的茶好在哪里,白白糟蹋了自己茶。如果說妙玉本性嫌貧愛富,則不會與家境寒素的岫煙有貧賤之交,又有半師之分。岫煙能承妙玉的青目,自然是她自身端莊溫厚的品格、不俗的才情吸引了妙玉。而劉姥姥顯然不具備岫煙這樣的超然的德行,劉姥姥就俗在了甘受嗟來之食,不惜卑躬屈膝,如此行徑是難投妙玉的眼緣。劉姥姥在賈府受到賈母的厚待與眾人愚弄,事實上讓妙玉產生了物傷其類之感。因為妙玉也是不合時宜,權勢不容,才投奔賈府,寄身在櫳翠庵中。她心性高潔,不阿諛權貴,必須等到王夫人下的帖子才同意入賈府,也是因為她不肯背上傍人門戶,仰人鼻息的名聲,必須是賈府請來的“客”才行。而劉姥姥囿于自己的出身,根本不講究這些虛名,只要求得溫飽好處,讓她做滑稽小丑也好,扮老風流也好,她沒有心理負擔,完全不覺得難堪。而黛玉和妙玉的骨子里從來就不會“取悅于人”,她們給眾人的印象大多是孤高喜潔,不會圓融處世,喜怒笑罵隨心所欲。黛玉不會為了榮養(yǎng)身體,向賈母討要燕窩,妙玉也不會為了討好主家就向賈母屈膝。她們寧肯背負一些“惡名”,也不會俯就世俗的標準和贊美。![圖片](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2/06/0121/246170006_4_20220601092338474.jpeg) 妙玉與林黛玉不曾深交卻能與之品飲體己茶,也是因為她們之間在身世背景、人生經歷、品格操守上有頗多的相似點。五年梅花上的雪醞釀出的體己茶,不僅僅是高雅芬芳的茶水,而是見證兩位妙齡少女歷經風霜的堅韌與孤勇。而劉姥姥雖然也是飽經世故的老嫗,她亦有自己的堅強與拙誠。但她的眼界和需求層次還達不到黛玉和妙玉的高度,能低下身子攀附權貴以茍圖一時財勢,在她看來是一種生存智慧。而在階級壁壘和思想隔閡中,劉姥姥嘩眾取寵趨炎附勢的選擇,必然不是兩位清高自持的小姐所能理解和欣賞的。正如回前總批的結語:“自古世情難意擬,淡妝濃抹有千般。”世間人富貴貧賤、秉性志趣各不相同,對人生的認知也就不同。有的是人間清流,有的是紅塵濁浪,但各人有各人的的生存法則以及各自的無奈與心酸。世情百態(tài)大抵如此,無非濃淡之別,無非各盡緣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