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道德經(jīng),悟老子智慧】 “道教是中國人的游戲姿態(tài),孔教是工作姿態(tài)。每一個中國人,成功發(fā)達春風(fēng)得意的時候都是孔教徒,一旦失敗落魄了,便都成了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義是一副鎮(zhèn)痛劑,撫慰受了創(chuàng)傷的中國人靈魂?!?/span> 《道德經(jīng)》蘊藏著俏皮智慧的精髓,是全世界最光輝燦爛的自保陰謀哲學(xué)。老子是中國人“聰慧,淵博,才智”的代表。老子提倡謙恭,再三重復(fù)柔和、忍耐、爭論之無益、柔弱的力量和低位的戰(zhàn)術(shù)優(yōu)勢。他宣揚自足之道,注重以柔克剛。 《道德經(jīng)》闡述老子的哲學(xué)、老子的功用論,可以直接作用于我們?nèi)粘I钪杏龅降母鞣N問題。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門,從哪一扇推入,都可見一番天地。 《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假設(shè)得道是一種全知全覺的認知狀態(tài),那么在未得道時,個人對于整體的認知都只是部分的,是局限的認知狀態(tài)。 所以如果個人能夠知曉認知的局限,那是比較正確的認知觀。如果不知曉認知的局限,那是有些病態(tài)的認知觀。圣人不存在認知的局限問題,是因為知曉“不知曉認知的局限”也是一種病態(tài)的認知狀態(tài)。也因為圣人知曉“不知曉認知的局限”是一種病態(tài)的認知狀態(tài),所以圣人不會存在認知上的局限。 01、全知全覺的狀態(tài)? 老子的道是包容萬事萬物的,如果悟透的話,也就可以稱之為得道,這是一種無所不知,全知全覺的狀態(tài)。但是自古至今,能夠達到此狀態(tài)的都是極少數(shù)的人。所以在未得道時,個人的認知都只是部分性的,區(qū)別就是對于整體的認知程度的區(qū)別。 所以真正的全知全覺,也就是得道之后認知狀態(tài)。但在此之前,如果個人對于自己有限的認知有著清晰的認知,也能夠很好的知曉自己的認知之外,存在著未知的事物。這樣雖然沒有完全認知,但是有限的認知加上未知的存在,其實也包含了整體了。 02、認知的局限性? 每個人對于現(xiàn)實世界的認知程度都不一樣,存在著深度與廣度的區(qū)別。而個人的思想、言語、行為等也都是取決于其深層的認知情況。 老子說:自見者不明。如果個人被自己的認知所束縛,僅僅認為自己認知到的就是全部的東西,那么他看到的世界是片面的,言行可能也是片面的。而且也因為自我認知的束縛,不能夠去拓寬加深認知。這樣的個人似乎就定型了,成為了一個存在固定認知的人。 03、破除自己的認知局限? 老子說:不自見故明。如果個人能夠知曉自己的認知局限,那么局限本身也就不會再成為障礙,因為個人會知曉已知之外還存在著未知的東西。這樣雖然可能還不知道未知的到底是什么,但至少已經(jīng)不會被自我的認知所束縛了。 這樣也因為知曉自己的認知之外還存在未知的東西,因此能夠去不斷的完善自我的認知,去拓寬加深認知的程度。這樣完善認知的方式,也就是去打開自己的內(nèi)心,去悟道、學(xué)習(xí)、修行等,更好的去察覺現(xiàn)實世界的運轉(zhuǎn)過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