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道德經(jīng),悟老子智慧】 “道教是中國人的游戲姿態(tài),孔教是工作姿態(tài)。每一個中國人,成功發(fā)達春風得意的時候都是孔教徒,一旦失敗落魄了,便都成了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義是一副鎮(zhèn)痛劑,撫慰受了創(chuàng)傷的中國人靈魂?!?/span> 《道德經(jīng)》蘊藏著俏皮智慧的精髓,是全世界最光輝燦爛的自保陰謀哲學。老子是中國人“聰慧,淵博,才智”的代表。老子提倡謙恭,再三重復柔和、忍耐、爭論之無益、柔弱的力量和低位的戰(zhàn)術(shù)優(yōu)勢。他宣揚自足之道,注重以柔克剛。 《道德經(jīng)》闡述老子的哲學、老子的功用論,可以直接作用于我們?nèi)粘I钪杏龅降母鞣N問題。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門,從哪一扇推入,都可見一番天地。 《道德經(jīng)》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江海是天下的低位,所有河流都會自上及下匯聚到江海中,所以江海是百川之王。 同樣圣人也在處下。圣人想要身處眾人之上,一定是在言語上把自己放在眾人之下;圣人想要身處眾人之前,一定是在利益上把自己放在眾人之后。所以圣人處在上位百姓卻不會覺得重,圣人處在前位民眾卻不會覺得有害。所以天下也都樂于去推著圣人處在高位前位,卻不會排斥。 因為圣人不爭,所以天下就沒有什么可以與其爭的。 1、處下? 圣人是把自己放在低位,具體的方式就是在言語上把自己放在低位,把百姓放在高位,這樣百姓就知曉圣人是在考慮著他們,圣人是把百姓放在心上的。這樣百姓也就樂于推著圣人處在高位。 歷史上治理良好的國家,君主都是較好的認識到了是高以下為基,只有基層的百姓穩(wěn)定,高位的政權(quán)才能夠穩(wěn)定。 2、處后? 圣人是把自己放在后位,具體的方式就是在利益上把自己放在后位,把百姓放在前位。這樣先去考慮百姓的利益,百姓就樂于推著圣人處在他們身前,百姓知道圣人是為他們在謀取利益,而不是在爭奪利益。 這樣圣人處在前位,帶領(lǐng)著百姓前行,給他們指引方向,但實際上圣人是在前位為身后的百姓服務,是為了給百姓更好的生活等。 3、不爭? 圣人能夠做到處下、處后,是因為心系天下百姓,百姓也就樂于推著圣人處在高位前位,百姓知曉圣人是在代表著他們,是利益共同體。 圣人之所以能夠這樣,最根本的還是做到了不爭。因為不爭,圣人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使得整體更好,卻不會與民爭利。古時候那些混亂的時期,都是因為君主、官僚階層為己謀利,與民爭利,所以使得百姓貧苦不堪。 圣人無小我,心系天下,也就自然不存在爭的情況。他心里想的是天下百姓,想的是怎么讓天下安穩(wěn)百姓幸福。因為不爭,天下不存在可以與其爭的存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