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筆記概述了變量思維,問題意識,方便讀者原則,閱讀這四個部分,本篇將概述8種寫作能力及11個寫作技巧。 05 關于寫作能力 1、搜索、鑒別、消化能力 在信息冗余的年代,搜索能力很重要,鑒別能力很關鍵,對于所讀的信息引發(fā)自己的思考,進而轉化為寫作。 2、區(qū)分觀點與事實是一種稀缺的認知能力 觀點是推測、判斷、主張,主觀色彩很重。而事實是對客觀存在或發(fā)生的事物之陳述、描述和總結,力求客觀。需要區(qū)分清楚事實和觀點。 3、判斷力和感知力 寫作的選題體現了一個人的品味,而品味實際上是一種判斷力和感知力。判斷力是能對好壞對錯、輕重緩急做出選擇。而感知力能在一大堆材料里找到關鍵,進而發(fā)現有趣的問題。 4、跨領域的交流能力 通過廣泛的閱讀去開闊自己的視野,不僅僅只局限于自己的專業(yè)領域,避免自己走入狹隘。 5、化無形為有形的整合能力 寫作不是單純地打字,而是多項活動同時進行的過程:分析、闡釋、記憶、綜合、計劃、排序、表達、澄清、評論、組織、合理化,當然還有謄寫。 6、高效萃取信息的能力 了解作者的觀點,動機及寫作背景,以及哪些內容對自己有所啟發(fā)。 7、高度的共情能力 能夠站在讀者的角度考慮問題,并對讀者的興趣點、話語體系和思維模式進行頻繁、密集地觀察和體會。 8、克制表達意見的能力 在寫作中難免會介入爭論中,尤其是觀點文。避免使用情緒化的詞匯,對不同的觀點需要細致梳理并做出評估。 06 關于寫作技巧 1、找到有趣的謎題 一個好的謎題往往很有趣,而且這個特定的現象與預期不相符,能夠給讀者帶來思考,并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寫作當以回答謎題為導向,文章才會勾住沒有耐心的讀者。 2、通過“有的……有的……”句型訓練自己的提問能力 這是一個有趣的提問方式。比如:“同樣是生活,為什么有人快樂?有的人抑郁?運用這個句式,謎題就可以轉化為問題。 3、沙漏式寫作 一個好問題需要經過從大到小和從小到大的過程,這個收放的過程恰似一個沙漏,也稱為沙漏式寫作。 首先,把對象(who)的范圍縮小。 其次,縮小時間范圍(when)。 再次,限定地域范圍(where)。 最后,對主題(what)進行收縮。 這種方式,會將把一個空泛的問題轉化到一個具體、可控的程度。在寫作時,去關注 “片面而深刻“,而不是”全面而膚淺“。 4、結構化式的寫作 首先,從讀者的角度來說,所見即所得。以結構化的方式去呈現文章的要點,是一種高效、方便的信息獲取形式。 其次,從作者的角度,結構化寫作降低了寫作難度。格式相對固定,對新手來說,寫作容易上手和模仿。 5、樹形結構 如果把寫作比喻成一棵樹,問題是樹根,觀點是樹干,理由是樹枝,證據是樹葉。 樹根決定了樹的高度和寬度,如同選題決定了文章的格局和影響力。樹干對應的觀點通常只有一個,樹枝如同整齊排列的理由,而樹葉是生命力的體現,充分的證據也預示著文章強大的說服力。 6、足夠醒目的標題才容易吸引讀者的注意 起標題時,90%考慮恰當,5%考慮清晰,5%考慮戲劇性。 首先,好的標題易于理解、一語道破。短比長好,直接比間接好,具體比抽象好。 其次,讓讀者產生黏性。問比答好,反問比直問更好,懸疑爭議比平鋪直敘好,借用通俗文化元素可以引起更大范圍的共鳴,適度使用文學化的表達。 7、寫作清晰的四個因素 首先是遣詞造句,找到恰當的書面表達。選擇精準的詞,表達精準的意思。 其次是動機,這點是最重要的。作者需要將寫作目標時刻放在心上,專注于一個話題,一條主線。 再次是提供背景信息,消除讀者的閱讀障礙。 最后,如果必要,做進一步闡釋。對于難懂的部分,舉例說明。 8、講故事的技巧 馬奇故事三原則:激起興趣、易于理解、足夠可信。除此之外,好故事能夠讓讀者產生多重情緒反應:“先心生焦慮,接著興奮不已,然后心滿意足,最后驚異的結果讓人大開眼界?!?/span> 9、框架效應 框架效應提醒我們要考慮問題的呈現方式和角度,會影響它的傳播、受眾、解讀和最終的影響力。 首先是定位。精準定位讀者,掌握讀者頭腦中的條條框框,所寫的才能引起共鳴。此外,還要考慮讀者的范圍,也就是受眾人群。 其次是提煉。深刻發(fā)掘事物的本質,用一句有趣且深刻的話概括出來。 最后是剪裁。學會剪裁取舍,需要大量練習。 10、克服寫作障礙 第一,盡早動手??粗謹祻臒o到有,不斷攀升,讓自己進入狀態(tài)。 第二,不打腹稿,先有后好。想到哪寫到哪,先寫下來,不管有多爛。 第三,不動點法則。確定一個題目,注意力會形成一個關注范圍。 第四,以說帶寫。以順暢地說來帶動遲滯地寫。 第五,模仿。可以大幅降低學習成本。 11、系統(tǒng)收集寫作材料——“四庫全書” 素材庫:只要看到的信息有可取之處,收集保存。 案例庫:有趣的事例、案例。 文獻庫:好書,有用的文章和觀點。 數據庫:可用的數據。 后記: 本篇內容整理與其說是書評,倒不如說是讀書筆記。我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幾乎每個篇章都做了詳細的筆記。在最終整理的過程中,依然對原著進行了無數次的翻閱才整理出來。 我認為讀者與作者之間最大的矛盾在于,讀者希望以最少的時間和最高的效率直接看到書中的精華總結。而作者在寫內容的時候,需要把一句干貨內容寫得更加飽滿,并以故事線貫穿全文,如此才能算是完整的寫作。 這也是我整理本篇內容的主要目的,方便讀者對書中的干貨內容重復記憶,反復練習,畢竟每個人的記憶容量是有限的。但每個人的理解能力是不一樣的,一句看似簡單的干貨,并不一定能理解文字背后的含義,還是需要結合原著細細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