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洋扇之三:中國扇子給歐洲帶去了東方美 作者:姜維群 應該這樣說,中國扇子給歐洲大陸帶去了東方的藝術美,同時開啟了西洋扇藝術美之窗,為人類扇文化啟航了繽紛爛漫的藝術之旅。 最早的中國扇子是葡萄牙商船帶到歐陸的,最早帶去的是羽毛扇與折扇,這在歐洲17~18世紀的油畫中可以看到。羽扇是利用禽鳥的羽毛做成扇子,而且在此前歐洲人利用鳥的翎毛做成羽毛筆,成為最早的硬筆書寫工具,羽毛扇應該最容易被歐洲人接受。 西洋羽毛扇先是和中國的雕翎扇差不多,呈長方形和圓形,把禽羽的翎毛或其他部位的羽毛整齊的排列起來。譬如,這柄桃形的羽扇就是雁翎或鵝翎做成,其用兩根最長的翎毛作為扇的中心點,然后左右兩面各放25根按長短依次排開的翎毛,這樣形成對稱的桃心形,羽毛的翎羽部分呈灰色,翎管白色,配上雕刻精美的象牙扇柄,真的是巧奪天工,光彩襲人。 羽扇的形狀形制是典型的中國風,其在翎管處用金屬絲將它穿起來,排列并固定下來也是中國羽扇的老工藝。不同的是扇柄,這個扇柄是象牙雕刻的紋飾,帶有西方的紡錘形,而且是滿宮滿調的浮雕和線雕,上面圖案是典型的中國龍。這是一柄中國直接出口歐洲的羽扇,這樣的工藝在清代已經(jīng)形成一定的規(guī)模。 羽扇是扇子家族一個重要的家庭成員,在中國使用羽扇是有講究的,且不說羽扇曾經(jīng)是十分時尚的名士道具,像“羽扇綸巾”就是魏晉時期最高權力層面的裝束。在民間,為什么使用羽扇?羽扇扇出來的風柔和,特別是暑天的產婦,既怕中暑又怕受風,于是就是用羽扇,這樣產婦和嬰兒不至于著涼,所以羽扇是老弱婦孺的專用,也是春末秋初時特用。 羽扇在歐洲完全不是引風之具,因為那里的氣候包括皇宮貴族龐大廳堂的溫度都不需要扇子引風驅熱,恰恰是,這些貴婦人手中的扇子就是一個象征身份的藝術品,就是借扇子做出諸多肢體語言的“代言人”,便于各種交際。 中國扇給西洋人帶去了東方這塊土地上的諸多驚艷與神秘,在扇子的材質上,不僅有西洋人喜歡的象牙、玳瑁,還帶去了東方特有的竹木漆、雕刻,展示了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度的神秘美。 中國的髹漆一直領先于世界,已有1400多年歷史。在遠古,用漆漆物,稱之為“髹”,用漆繪制紋樣圖案,稱之為飾。雕漆古代叫剔紅、剔綠、剔黃、剔彩、剔犀,到了明代中后期才開始叫“雕漆”。此時的雕漆已經(jīng)十分成熟,中國古代三種藝術最被西方人稱道,即玉器、瓷器、漆器。髹漆用在扇子上,驚艷了西方。 西洋扇的扇骨裝飾主要靠漆,中國扇的裝飾靠天然材質或是雕刻。從早期出口的西洋扇看,都是用漆作為裝飾,有一種沒有扇面的扇子歐洲稱之為卜瑞斯扇,是由排列整齊的扇骨成為扇子,上面用各色的漆畫出精妙的圖案或精美的畫。中國的折扇只畫扇面,西洋扇把扇子的上上下下、反面正面畫得充天盈地,色彩讓人眼花繚亂,工藝讓人嘆為觀止。他們特別喜歡那種在暗黑色的地子上,用金描繪出精致復雜的圖案。這樣的西洋扇皆出自中國清代工匠之手,后來歐洲本土制作的扇子,其漆大都是單色漆,很單調也很簡單,與中國式髹漆已有霄壤之距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