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簡介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公祭目的是祭奠南京大屠殺死難的國民,有下半旗、默哀、獻花圈、撞和平鐘等活動,表明了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zhàn)爭、捍衛(wèi)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二戰(zhàn)以后,主要參戰(zhàn)國政府大多設立國家級哀悼日。用國家公祭的形式來祭奠死難的國民,比如,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大屠殺紀念館、美國的珍珠港事件紀念館、俄羅斯衛(wèi)國戰(zhàn)爭紀念館等。 回顧歷史 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本展開對中國全面大規(guī)模侵略,同年年8月13日-11月12日日本侵略軍在上海及周邊地區(qū)展開淞滬會戰(zhàn)。凇瀘會戰(zhàn)結束后,上海被日本占領,日軍趁勢分三路急向南京進犯。1937年12月1日,南京保衛(wèi)戰(zhàn)開始,13日晨,日軍攻入南京城,開始了長達四十多天的南京大屠殺,期間,日本對中國人民進行了慘無人道的虐殺。 公祭意義 公祭日的意義是緬懷過去,更是撫慰民心、順應民意的措施,同時國家公祭日的設立,也是中國與世界更好的在溝通,在向全世界傳遞中華民族對于人權和文明的態(tài)度。 以國家名義進行正式紀念與公祭,其世界意義在于,能促使人類歷史記憶長久保持喚醒狀態(tài),而避免出現哪怕是片刻的忘卻與麻木,共同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一起維護世界和平及正義良知,促進共同發(fā)展和時代進步。 南京大屠殺不應該只是中國人民的回憶,更應該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回憶。中國人民不會忘記那段歷史,忘記即意為背叛。在和平與發(fā)展為主題的21世紀,無疑,中國是一個熱愛和平,有責任擔當的大國形象。 我們要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只有當我們的民族繁榮強大起來,我們的人民才不會飽受壓迫,我們的國家才能挺直腰桿,落后即意味著挨打。 當今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雖然在國際格局上已占有一席之地,但還面臨著許多不確定因素。 國際局勢風云暗涌,中國要想在時代的大潮流中逆流而上,我們青少年就要不懈奮斗,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在各行各業(yè)中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與能動性,為祖國建設注入新鮮血液,使祖國更加繁榮,更加昌盛,更加強大,使中華民族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梁啟超 雄關漫道真如鐵 我中華之少年 而今邁步從頭越!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看我中華今日之崛起!
|
|
來自: zzm1008圖書館 > 《季節(jié) 節(ji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