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涉及到三個問題,一是蜀漢得到荊州為什么要不斷北伐?二是關羽北伐為什么能打出威震華夏的小高潮,然后有一個虎頭蛇尾的過程,導致荊州被奪,主將被殺。三是為什么孫權在奪取荊州之后卻沒有任何作為? 一、蜀漢為什么要從荊州北伐 三國時期的荊州對于蜀漢和東吳來說,戰(zhàn)略作用是完全不一樣的,荊州對于蜀漢來說,是北伐中原的戰(zhàn)略支點之一,對于東吳來說,是保證江東戰(zhàn)略安全的戰(zhàn)略要地,沒有之一。 很多人把蜀漢的北伐歸結于諸葛亮的隆中對,這也沒錯, 隆中對確實說了,將來天下有變時,從益州和荊州兩路北伐,進而統(tǒng)一天下。 但是很多人忽視了一個問題,就是蜀漢政權合法性的問題,劉備建立的政權是“漢”,之所以被稱為“蜀漢”,那只是歷史學家為了區(qū)分劉邦建立的“漢”與劉秀建立的“漢”,如果都叫漢,難免混淆。 但很少人會想到為什么劉備建立的政權稱為漢?這就是政權合法性問題,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下,劉備是無法建立政權的,因為此時的漢政權依然存在,那就是漢獻帝劉協(xié)所代表的正統(tǒng)漢政權,只不過作為曹操的傀儡存在罷了。 只要曹操一天不篡位,劉備一天就不能建立政權,否則劉備就坐實了反政府武裝的名聲,直到曹操去世之后,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帝位建立了魏政權之后,劉備才抓了唯一的機會,建立了漢政權。 劉備的漢政權從理論上來說是延續(xù)劉秀所建立的漢政權,劉備的宗廟中供奉了兩漢所有皇帝的牌位,再加上劉備本人又是漢室宗親,打著扶漢的旗號,建立的又是漢政權,這是劉備政權唯一的合法性。 無論是劉邦所建立的西漢政權,還是劉秀所建立的東漢政權,那都是大一統(tǒng)的中央政權,而劉備既然延續(xù)了東漢政權,那么擺在蜀漢政權身上的頭等大事就是:收復中原、統(tǒng)一天下。畢竟割據一方的政權不能稱之為漢。 接下來就說到諸葛亮給劉備獻出的隆中對戰(zhàn)略規(guī)劃了,這是為劉備實現(xiàn)政權合法性的戰(zhàn)略規(guī)劃,也就是北伐,無論是兩路北伐還是一路北伐,蜀漢最重要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就是聯(lián)合東吳共同抵抗曹操。 在這個大戰(zhàn)略之下,蜀漢政權必須要北伐,北伐只有兩個戰(zhàn)略支點,一是益州北方的漢中,二是中原以南的荊州。 所以關羽的北伐顯得名正言順,蜀漢是把荊州作為跳板來進攻中原的,從荊州北伐比從漢中北伐要容易得多,畢竟?jié)h中的蜀道難于上青天。 蜀漢北伐的戰(zhàn)略其實天生與東吳政權是沖突的,假設蜀漢北伐中原成功了,那么接下來會打誰呢?毫無疑問當然是孫權了,孫權能坐視蜀漢北伐成功嗎?當然不能,所以孫權會在背后偷襲關羽。 二、關羽為什么能威震華夏? 關羽威震華夏有3個原因: 1、蜀漢政權士氣高漲。 自從劉備在漢中之戰(zhàn)擊敗了曹操,奪取了漢中郡之后,劉備及其領導下的蜀漢政權勢力達到了巔峰,劉備一生從未在戰(zhàn)爭中正面擊敗曹操,而漢中之戰(zhàn)讓劉備一洗恥辱。 漢中之戰(zhàn)后,先是劉備命令劉封與孟達成功地奪取了上庸三郡,然后是關羽開始北伐,并打出了威震華夏的小高潮,圍曹仁、擒于禁、殺龐德,一次性俘虜了曹魏的精銳中央軍3萬余人,這是曹操自從創(chuàng)業(yè)以來從來沒有過的失敗,其損失超過了赤壁之戰(zhàn)。 一系列的勝利讓蜀漢軍隊士氣高漲,士兵打仗靠的就是士氣,相反,曹魏因為一系列失敗而士氣低落,在沒有其他原因的影響之下,士氣是影響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之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也是關羽能夠威震華夏的原因之一。 2、關羽的軍事能力超強。 關羽北伐僅僅依靠荊州三個郡(南郡、武陵郡、零陵郡)的實力,總兵力不超過5萬人,關羽面對的是曹魏中部荊州軍區(qū)的軍事力量,曹魏用來防御關羽的兵力前后達到10余萬人。 關羽是三國第一名將,是曹魏群臣口中的蜀漢唯一名將,是郭嘉、程昱眼中的萬人敵,是周瑜口中的熊虎之將,敢以區(qū)區(qū)荊州三郡北伐,而且還不需要中央政權的支援,整個三國也只有關羽敢這么做了。 關羽的對手是曹仁、滿寵、呂常、于禁、龐德、徐晃等人,論軍事才能,都不如關羽,關羽文武雙全,能在萬軍之中斬敵上將,比如白馬斬顏良,一戰(zhàn)定乾坤。 關羽的軍隊數(shù)量雖然不如對手,但是兵在精而不在多,有關羽這樣的名將作為主帥,就是一支虎狼之師,所以像曹仁、滿寵、于禁、龐德這樣的名將才不是關羽的對手。 3、曹魏內部出了問題。 三國晚期,曹魏政權內部有很大的政治危機,這就是魏代漢的矛盾,雖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誰都知道繼續(xù)下去的結果就是改朝換代,盡管曹操并不承認自己在一步步代漢自立,但他的做法就是在代漢。 從丞相到魏王,曹操走出了篡位的實質性步驟,只是他嘴巴上并不承認罷了,兩漢幾百年歷史上,幾乎是沒有異姓王的,出了個魏王難道不是篡位嗎? 越接近篡位,曹操政權內部的矛盾就越深,畢竟還有一批忠漢的大臣,就能輔助曹操多年的荀彧,多少也因為曹操的篡位而死,還有發(fā)生在218年的太醫(yī)令吉本謀反案、發(fā)生在219年的魏諷謀反案、宛城叛亂以及孫狼叛亂,都是反對曹魏政權的叛亂,盡管訴求不同,但有一點相同,就是反曹魏。 這只是浮在水面的事件,還有更多沉在水底尋找機會的人只會更多,所以在晚期,曹操不敢離開政治中樞太長時間,只要曹操在外征戰(zhàn)時間過長,其政權內部總會發(fā)生些叛亂,這無疑會影響政治穩(wěn)定,而關羽的北伐加速了曹魏內部的叛亂。 正因為如此,在關羽北伐襄樊之時,才會有眾多的人支持關羽,這也是關羽能威震華夏的原因之一。 三、孫權拿下荊州后為何毫無作為? 孫權不像劉備,劉備有北伐中原、統(tǒng)一天下的政治包袱,而孫權并沒有,雖然孫權最早在魯肅的蠱惑之下有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壯志,但是現(xiàn)實讓孫權的野心一步步從統(tǒng)一天下到割據一方。 孫權是一個非常現(xiàn)實的人,他有多大的能力就辦多大的事,他不是不想統(tǒng)一天下,而是缺乏人才、實力、雄心、戰(zhàn)略等等。 孫權手下雖然人才濟濟,但是像關羽這樣的名將并不多,甚至沒有,孫權最早有周瑜,但是周瑜在南郡之戰(zhàn)結束后就去世了,周瑜是東吳政權內部唯一有進取心的名將,周瑜之后再無周瑜,全部是守成之將。 魯肅只是戰(zhàn)略家,將領都算不上,呂蒙算個名將,但缺乏統(tǒng)籌全局的能力,而且也是早逝,40來歲就去世了,陸遜雖然能力不錯,但是沒有進取之心,只想保住江東的一畝三分地,其他將領就更不用說了。 沒有大將,只有孫權自己率軍北伐了,結果世人都看到了孫權的合肥之戰(zhàn),被張遼800人打得嚇破了膽,連合肥都打不下來,更不用談統(tǒng)一天下了,那是孫權遙遠不可及的夢想。 換句話說,孫權不是不想作為,而是迫于現(xiàn)實,無法有所作為,打又打不過,實力又不如人,又缺乏領兵大將,再加上東吳手下很多出身江東大族的將領只想自保,不想浪費自己的錢、糧、人為孫權拼命打江山。 在這一點上,東吳內部與蜀漢晚期是一模一樣的,都反對北伐,但有一點不一樣的是,孫權奪取荊州的目的是保證長江天險沒有破綻,從而維護江東的戰(zhàn)略安全。 曹操打赤壁之戰(zhàn)是從哪里來的?從襄樊南下奪取荊州南郡,然后從南郡沿著長江順江而下,這是曹操進攻劉備與孫權的路線,也是孫權長江天險的破綻,從荊州攻打江東,長江天險不復存在,在古代,長江就是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 荊州不僅有陸地與江東連接,而且還有水路與江東連接,東吳政權最大的破綻就在荊州,不論是后來西晉滅亡東吳,還是蒙古攻打南宋,只要丟了荊州,江東政權盡早滅亡,為了自己的戰(zhàn)略安全,孫權不惜背盟偷襲荊州,不惜殺掉關羽也要奪取荊州。 孫權把荊州奪過來之后,只要守好荊州,就能保證政權的穩(wěn)定,沒有必要像關羽一樣北伐,況且想北伐也沒有實力啊,所以孫權只能守著荊州這個戰(zhàn)略要地而無所作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