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烹飪中,如果想獲得美味,我們要拿什么去換呢? 新鮮優(yōu)質(zhì)的食材? 品類繁多的調(diào)味料? 嫻熟高超的烹飪技術(shù)? 這些都是基本的,世事都是修行,造詣越深需要付出的代價就越大。 烹飪也是一樣,單從一道菜品的成熟來說,想要換取美味,我們得付出更昂貴的東西,時間和空間。 在之前的文章中,淺談過一些烹飪中時間,空間與味道的關系。 味道因子,是需要承載介質(zhì)的。 油,水,氣,都可以作為味道因子的載體。 他們之間各有所長,互相配合完成一道菜品味道的堆棧。 這些承載味道的載體,就是烹飪中重要的空間因素。 他們之中,由于各自本質(zhì)的區(qū)別,味道的承載能力也是不同的。 水更擅長存儲鮮味,油可以容納多種香味。 味道因子的萃取,融合,存儲并不是一瞬間完成的。 就像更多事情都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jié)果一樣。 一蹴而就的事情在烹飪中鮮有發(fā)生,更多的時候,廚師們都要等味道。 從烹飪前期的去異存香,到中期的味道調(diào)整,后期的補味鎖味。 味道獲得的這整個過程,都需要用時間來作為交換。 時間和空間,其實是獲得美味最大的消耗品。 而與時間與空間直接相關的要素,是烹飪中的溫度。 如果仔細研究烹飪手法的話,不同手法之間的劃分,也都與溫度有直接的關系。 煎,炸,炒,蒸,燉,煮。 這并不是一個隨機的排序,而是按照烹飪過程中溫度高低的降序來排列的。 我們輕而易舉地就能看出,炸的時間最短,煮的時間最長。 類似“久煮入味”這樣的詞語,就是最好的佐證。 如果把順序反過來,煮,燉,蒸,炒,炸,煎。 就變成了烹飪手法中,時長的降序排列。 而從空間上分析的話,這個排序中,越靠前的手法用水越多,用油越少。 越是靠后的手法,用油越多,用水越少。 文章看到這兒以后,估計很多朋友該有質(zhì)疑了? 這么空洞的理論,對做菜能有多少實際的幫助呢? 烹飪是一件實操大于理論的事,紙上談兵在烹飪中,尤其是無用。 下面,結(jié)合實際做菜,我們聊一聊時間和空間規(guī)則,有什么作用? 不同食材烹飪手法的選擇 不同烹飪手法下食材處理 剛學做菜的時候,困擾我最大的問題,就是這種菜怎么做好吃? 不怕朋友們笑話,炸牛肉,蒸牛肉,燉菠菜,這種菜我都做過。 經(jīng)常做出要么硬的咬不動,要么爛的夾不起的菜來。 也經(jīng)歷過,什么都炒要么什么都燉的階段。 面對不同的食材,給他們選擇適宜的烹飪手段,直到現(xiàn)在也是我每天都要面臨的問題。 都說千滾豆腐萬滾魚,可是真要是滾的太久了,魚肉松散的夾都夾不起。 活魚清蒸確實能最大程度保留鮮味,但總有些不適合的品種。 因為蒸的空間閉塞,腥味揮發(fā)不走,端上桌聞上一下,連下筷子的欲望都沒有了。 所以為不同食材,選擇最合適的烹飪手法,是否能獲得美味的基礎。 方向搞錯了的話,后面再努力也是徒勞。 纖維比較粗的肉類,最適合燉。 以牛羊肉為例,最典型的做法是醬燜跟清燉。 葉類蔬菜,大火清炒或者焯水涼拌,既不丟失味道,也能保存營養(yǎng)。 根莖類食材,質(zhì)地緊實,可以搭配肉類燉煮,增加風味。 纖維細,脂肪含量高的豬肉和雞肉,煎,炸,炒,燜,燉都可以獲得不同風味。 蛋白質(zhì)含量高的魚蝦,煎炸增加油香,還能去腥激發(fā)鮮味。 等廚藝進步到一定的程度,食材和烹飪手法之間的選擇就能更加靈活。 通過一些方法,對食材進行預處理,并且在烹飪過程中控制好時間和空間,就能讓同一種食材,在不同的手法下變幻出多樣的味道。 牛肉想要像豬肉一樣炒,可以提前上漿,讓成品保持軟嫩。 燒魚的時候,提前油炸固定形態(tài),嚴格控制烹飪時長,是可以做到入味且口感勁道爽滑的效果的。 個頭大的根莖類食材,改刀處理,快速成熟并且維持爽脆口感。 前面提到適合燉煮的牛羊肉,用在涮鍋時,切成薄片,滑嫩醇香。 煎與炸 在我老婆看來,煎就是省油的炸。 為了豐富她的烹飪知識,我用了一個很經(jīng)典的小吃,給她證明了下煎與炸的本質(zhì)區(qū)別。 食材是買來的成品雞塊,那種洋快餐店里的上校雞塊。 雞肉打成糜以后調(diào)味,包裹一層厚厚的面糊再油炸。 分別用炸和煎兩種方法制作了幾塊以后,讓我老婆品嘗,最后把煎的都吃了,炸的就只吃了品嘗的那一口。 炸和煎共同點,是他們做出來的菜品香味更濃。 但他們的區(qū)別,也在于菜品中的香味。 因為比熱容的關系,油炸比水煮的溫度會更高,而且油香本香的原因,油炸的同時會給菜品增香。 但相比于煎來說,油炸的溫度就略低了。 換句話說,食材表面接觸的是油,不會接觸過高的溫度,得以被保護。 煎的話,食材與鍋之間僅有一層薄薄的油,所以表面接觸的溫度會更高。 溫度更高,所能激發(fā)出來的香味就更濃。 這里的香味,指的是食材本味的香味。 再回到雞塊這個例子上來,雞肉糜表面的糊,是經(jīng)過配比的,里面含有調(diào)味料。 煎的時候,他們的味道被萃取的更加徹底,相比于油炸的油香,會增加一些焦香的味道。 表皮香味越濃,與內(nèi)部鮮味的對比就更加明顯,層次更加分明。 這樣一來,香味和鮮味因為互相的對比,就會更加的突出。 生煎包,香煎魚是不是比常規(guī)做法更好吃? 加水的量要沒過食材 燉的手法,看似簡單,卻是烹飪中對時間和空間要求最嚴格的。 這一點,從加水的量開始。 做燉菜,無論是炒湯還是炒食材,加水的量,直接決定了味道的成敗。 水少的話,食材的味道因子被萃取出來以后無處可去。 水多了,會造成味道稀釋,花大力氣把水分蒸發(fā)走,同時會損耗更多的味道。 把燉菜做好,有三個要點。
味道的處理,從去除異味開始,利用溫度去除異味是最有效的方法。 焯水或者煎炒,就是腥味的預處理。 以燉排骨為例,排骨冷水下鍋,溫度慢慢上升,血水加速溢出形成浮末。 不厭其煩地把它們打干凈,打到?jīng)]有新的浮末產(chǎn)生時才算結(jié)束。 香料,小料炒香,再把排骨進鍋一起炒。 因為炒的溫度更高,所以殘存的腥味會揮發(fā),排骨的香味也能被激發(fā)出來。 加水,以能沒過食材為最佳。 如果實在把握不好,過量或者欠量不是特別多的話,后期可以通過火力控制進行微調(diào)。 開大火,把鍋內(nèi)的溫度拉起來,持續(xù)十分鐘左右。 這個階段尤其重要,有三個作用。
十多分鐘之后,把蔥姜蒜挑出來,香料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仍還是留。 轉(zhuǎn)小火,蓋蓋子燜燉至肉脫骨。 這個過程可能會持續(xù)40到90分鐘,中間需要觀察水量的變化來調(diào)整火力。 這個階段,也是味道形成的主要階段,這道菜里最大的時間成本就花在這里。 排骨挑出來,湯汁中的殘渣清理干凈。 大火收汁,這時候融合味已經(jīng)形成,可以根據(jù)口味做味道的微調(diào)。 少量的鹽,糖,胡椒粉,味精是可以加入的,但不能過量,否則會破壞已經(jīng)形成的主味。 收到湯汁粘稠的時候,澆在排骨上,更容易掛住味道。 關于時間與空間的原理,還能指導很多烹飪中的操作。 例如鍋蓋的用法,蓋上蓋子和不蓋蓋子造成的溫度和水分的區(qū)別,會對味道有很大的影響。 直接決定溫度高低的火力,烹飪中火力大小的調(diào)整,也是味道好壞的直接因素。 因為篇幅問題,后面再繼續(xù)分享吧。 覺得文章有所受用的朋友,記得點擊關注,別錯過后面的更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