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第一千十一卷目錄 衢州府部匯考一 衢州府建置沿革考 衢州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衢州府星野考 衢州府山川考 職方典第一千十一卷衢州府部匯考一衢州府建置沿革考《通志》本府衢本揚(yáng)州地,封為于越,其西為姑蔑,傳載彌庸建姑蔑之旗是也。戰(zhàn)國屬楚,及秦置太末縣,屬會稽郡,孟康以太音如闥,《后漢志》始作太云。新莽改太末為末治,建武初,復(fù)曰太末。永建四年,分浙江以東,仍為會稽郡。初平三年,析置新安縣,建安四年,又析置豐安縣,其將鄭平戍崢嶸鎮(zhèn)即此,又析新安置定陽縣,俱屬會稽郡。吳赤烏二年,析太末置平昌縣,三年改太末為龍丘,分會稽,置東陽郡,統(tǒng)縣五曰龍丘、新安、豐安、定陽、平昌。晉太康元年,分天下為十九州,揚(yáng)州統(tǒng)郡十八,東陽隸焉改平昌為遂昌,改新安曰信安,后遂昌、定陽廢。宋元嘉三十年,分揚(yáng)州為會州,統(tǒng)東陽郡,孝建初,改會州為東揚(yáng)州,后并入揚(yáng)州,改揚(yáng)州刺史曰:牧東、陽隸焉。梁普通六年,復(fù)立東揚(yáng)州,統(tǒng)東陽郡,大同六年,改東陽郡為金華郡,尋復(fù)舊。陳永定三年,省東揚(yáng)州,并屬揚(yáng)州,改東陽郡為縉州,尋復(fù)為東陽郡,立東揚(yáng)州屬之。隋開皇九年,省東揚(yáng)州,廢東陽郡,置婺州并太末、豐安、入?yún)菍幙h。吳寧見金華、太末、既改龍丘,而《志》云:太末者不知復(fù)于何時矣,大業(yè)三年,改婺州為東陽郡,領(lǐng)縣一曰信安。唐武德四年,改東陽郡為婺州,以信安縣,置衢州又析置定、陽須、江及、太末、白石、四縣,六年,廢。衢州仍為信安縣,定陽亦廢。七年,廢太末、白石、二縣,八年廢須江縣,信安,屬婺州。貞觀元年,婺州隸江南道,八年復(fù)置龍丘縣,咸亨五年,析信安置常山縣,垂拱二年,復(fù)置衢州領(lǐng)縣三曰:信安、龍丘、常山,四年,復(fù)置須江縣,如意初,析龍丘置盈川縣,開元二十一年,衢州屬江南東道,天寶初,改衢州為信安郡,領(lǐng)五縣,至德二載,分江南為浙東西道,信安郡隸東道。乾元初,復(fù)為衢州,以常山割屬信州,后以地遠(yuǎn)復(fù)屬于衢信州,今江西地。大歷十四年,合浙東西為兩浙道,建中初,復(fù)分為浙東西道。二年合,貞元三年復(fù)分。分時衢屬于東。元和七年,盈川廢,咸通中改信安曰西安縣。梁開平初,封錢镠為吳越王,衢屬吳越國。唐長興二年,改龍丘為龍游縣,須江為江山縣。宋太平興國三年,錢俶納土,吳越國除衢隸兩浙路,領(lǐng)縣四曰西安、龍游、江山、常山。六年,以常山之開化場,置開化縣,熙寧七年,分浙東西為兩路,九月合,九年復(fù)分,十年復(fù)合,分時衢屬于東。宣和四年,詔避龍字改龍游,曰盈川縣。建炎三年,復(fù)為龍游,紹興二年,衢隸兩浙東路,咸淳初改江山曰禮賢縣,常山曰信安縣。元至元十三年,改為衢州路,屬江淮行省,而禮賢信安仍為江山常山縣。二十一年,改隸江浙等處行中書省,衢州路隸焉。明克元改衢州路為龍游府,次年改為衢州府。洪武元年,隸浙江等處行中書省,九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衢州府隸焉,府領(lǐng)縣五曰,西安、龍游、江山、常山、開化,皇清因之。 西安縣〈附郭〉 東漢析太末置新安縣,屬會稽郡。三國吳新安縣屬東陽郡,晉以弘農(nóng)有新安改名信安縣,屬東陽郡。宋齊梁陳因之,隋信安縣屬婺州,唐信安縣屬衢州,尋改名西安縣,后五代西安縣屬吳越國,宋西安縣屬衢州,元西安縣屬衢州路,明西安縣屬龍游府,尋又屬衢州府,皇清因之。 龍游縣 秦太末縣屬會稽郡,漢因之,新莽改名末治,東漢復(fù)名,太末縣屬會稽郡,三國吳改名龍丘縣,屬東陽郡,晉宋齊梁陳因之,隋龍丘縣屬婺州,唐廢龍丘縣,后復(fù)置,屬衢州,后五代改名龍游縣,屬吳越國,宋改名盈川,后仍名龍游,屬衢州,元龍游縣屬衢州路,明龍游縣屬龍游府,尋屬衢州府?;是逡蛑?。 江山縣 唐析信安置須江縣,屬衢州,尋省,尋復(fù)。后五代改名江山縣,屬吳越國,宋改名禮賢縣,屬衢州,元復(fù)名江山縣,屬衢州路。明江山縣,屬龍游府。尋屬衢州府,皇清因之。 常山縣 唐析信安置常山縣,屬衢州。后割,屬信州,尋復(fù)還。后五代常山縣屬吳越國,宋改名信安縣,屬衢州。元復(fù)名常山縣,屬衢州路。明常山縣屬龍游府,尋屬衢州府?;是逡蛑?。 開化縣 宋析常山置開化縣,屬衢州。元開化縣。屬衢州路。明開化縣屬龍游府,尋屬衢州府。皇清因之。 衢州府疆域考《通志》《府志》合載衢州府疆域圖本府 東至金華府蘭溪縣界一百二十二里。 西至廣信府玉山縣界一百一十五里。 南至處州府遂昌縣界一百四十里。 北至嚴(yán)州府建德縣界二百一十里。 東南至處州府遂昌縣界一百四十里。 東北至嚴(yán)州府壽昌縣界九十里。 西南至福建浦城縣界一百六十里。 西北至江南徽州府婺源縣界一百九十里,至饒州府德興縣界一百九十五里。 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六百四十里至江南省一千五百七十 里。 東西廣二百三十里南北袤三百五十里。 西安縣 西安附邑也東至龍游縣界烏頭鋪四十里自。界至縣三十里。 西至常山縣界魚湖鋪三十五里,自界至縣四十五里。 南至處州府遂昌縣界大金竹嶺一百二十五里,自界至縣一百六十里。 北至嚴(yán)州府遂安縣界灰?guī)X九十五里,自界至縣一百四里。 東南至處州府遂昌縣界馬嶺口一百三十里,自界至縣一百五十里。 東北至龍游縣界大路口六十里,自界至縣二十里。 西南至江山縣界后溪五十里自界,至縣二十五里。 西北至常山縣界葉坂四十里,自界至縣二十里。 東西廣七十五里,南北袤二百里。 龍游縣 府東七十里為龍游東至蘭溪縣界青陽五十二里,自界至縣三十八里。 西至西安縣界盈川二十七里,自界至縣四十里。 南至遂昌縣界馬越口九十里,自界至縣六十里。 北至壽昌縣界梅嶺六十五里,自界至縣三十五里。 東南至遂昌縣界井下源六十里,自界至縣四十里。 東北至蘭溪縣界石峽四十里,自界至縣六十 里。 西南至蘭溪縣界柴公降四十里,自界至縣四十里。 西北至西安縣大路口五十五里,自界至縣六十里。 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 江山縣 府西南七十里為江山,東至西安縣界紆溪源青山三十五里,自界至縣四十里。 西至玉山縣界栗木七十里,自界至縣十里。南至蒲城縣界小竿嶺底一百二十五里,自界至縣一百里。 北至常山縣界竹荊二十五里,自界至縣二十五里。 東南至遂昌縣界東磧嶺底一百里,自界至縣三百里。 東北至西安縣后溪二十五里,自界至縣四十里。 西南至永豐縣界巖后九十里,自界至縣三十里。 西北至常山縣界馬駒四十里,自界至縣一十五里。 東西廣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三十里。 常山縣 府西八十里為常山東至西安縣界雙牌四十五里,自界至縣三十五里。 西至玉山縣界草萍三十五里,自界至縣三十五里。 南至江山縣界竹荊二十五里,自界至縣二十五里。 北至開化縣界三十五里,自界至縣四十五里。東南至江山縣界左坑一十五里,自界至縣四十里。 東北至西安縣葉坂五十里,自界至縣四十里。西南至玉山縣界黃塘三十五里,自界至縣三十五里。 西北至開化縣界深山嶺五十里,自界至縣四十里。 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六十里。 開化縣 府西北二百里為開化,東至常山縣界深山嶺四十里,自界至縣五十里。 西至德興縣白沙八十里,自界至縣七十里。南至常山縣界牌四十里,自界至縣三十五里。北至休寧縣界江嶺一百二十里,自界至縣一百二十里。 東南至常山縣界蓼嶺五十里,自界至縣六十里。 東北至遂安縣界訚嶺七十里,自界至縣五十里。 西南至玉山縣界菱塘嶺八十里,自界至縣六十里。 西北至徽州府婺源縣界際嶺八十里,自界至縣一百里。 東西廣二百九十里南北袤二百三十里。 形勝附 《通志》本府〈西安縣附郭〉 宋毛并和風(fēng)樓記:東南孔道,閩越之交。 超覽堂記:姑蔑之墟,太末之壤,東望九峰,西瞻靈石,南臨樵谷。 錢顗得山水之勝。 衢州學(xué)記:四通五達(dá),閩廣之所,輻輳。 程俱保安院記:其山邃以麗,其水清以駛。 《郡志》據(jù)浙江上游,川陸所會。西安縣 南際甌閩,北抵歙睦,崢嶸挾鎮(zhèn),九隆鎖江,周回平曠,山環(huán)水繞。 龍游縣 西通百越,東達(dá)兩京,秀發(fā)九蓮,奇開三疊,上接谷水之流,下扼嚴(yán)灘之要。 江山縣 東接信安北,抵常山,高峰深谷,峻絕修阻,為閩浙之要沖,作三衢之屏障。 常山縣 山谷綿密,溪澗瀠回,南臨禹跡,北起三衢,文筆卓立于左,西高聳拔于右。 開化縣 左聳金錢,右偃臥佛,鳳凰翔其前,鐘山峙其后,孕靈毓瑞,獨(dú)擅秀奇。 衢州府星野考《府志》府屬總《周禮·保章氏注》:星紀(jì),吳越也。 魏太史陳卓曰:于辰在丑,吳、越之分野,屬揚(yáng)州。李氏釋義云:兩浙當(dāng)南斗、須女之分,而衢州又浙之東,南則星分,當(dāng)在牛、女審矣。 《舊志》:天文,牛、女分野。《帝王世紀(jì)》:自斗十一度至婺女十度,曰星紀(jì)之次,為吳、越之分。 衢州府山川考《府志》本府〈西安縣附郭〉龜峰山 其形如龜,昂首垂足,與崢嶸山相連接。 崢嶸山 在龜峰東北,吳遣征鹵將軍鄭平以千人守崢嶸鎮(zhèn),即此。 爛柯山 在城南二十里,一名石室,道書謂為青霞第八。洞天爛柯福地,晉樵者王質(zhì)入山見二童子對奕,質(zhì)置斧于地,坐而觀童子,與質(zhì)一物如棗核,食之不饑,局終童子指示之,曰汝斧柯爛矣,質(zhì)歸已及百歲,無復(fù)同時人。 九龍山 在靖安鄉(xiāng),去城二十里,相傳一人有九子客死括蒼,其子以筏載棺歸,抵山下筏覆,之后諸子求棺得諸石穴中,紫蔓糾結(jié)已合,加之斧鑿,潭水盡赪,是夜云雷倏起,有神物飛出者九,或以為龍?jiān)啤?br>疊石山 在城南四十里,有巖穴名仙游洞,可容十許,客洞后有穴通山頂,山石疊如累棋,石頂皆砥平,光潤錯雜。填,委延亙?nèi)镡?,以百十?jì)。 響谷山 在城南三十二里,崖壁峭立,水環(huán)其趾,崖之半有石穴,風(fēng)噓則鳴。 王貴山 與烏巨山相近,舊傳貴乃質(zhì)之弟于此登仙,有東西寺。 爵豆山 在城南七十五里,山出銀礦。 雞鳴山 在城東十五里,定陽溪流其下,一名東溪。出處州遂昌之周公源,東北流入此山,與信安溪合流,溉田五萬六千馀畝,山皆赪色,四面陡削,水勢觸擊成,洄洑川途頗險,上有塔名雞鳴塔。 塘臺山 在城東三十里盈川鄉(xiāng),高可數(shù)里,上有后漢大乘寺,寺有池,深不可測,中有石巖,魚絕大。 烏巨山 在城東三十五里,東西兩山連亙,西山盤郁雄秀,高可六七里,竹樹蓊蔚,夏亡蚊暑,冬稍雨即雪,東山次之。 鳳山 在芝溪源距縣八十里,高五里,上極平曠。 錦山 在城北四十里,其石如錦。 泉山 在城東南一百里。 金雞山 在城北一百里,高可五里,上有平坡,昔人樵于山,得石如雞,剖視之有金。 銅山 在城西北百里,宋時山出銅鉛錫。五指山 在城北三十里,其形如指。 前霧山 在臨江鄉(xiāng),去城三十里。 梧桐峰 在城北七十里,與紫微峰相望,號南北高峰,或謂南北銀峰,蓋南北銀場實(shí)二峰支麓,故也。 筆架峰 在城北五十里,形如筆架。 青峒峰 在城西三十里,奇峰聳秀,在郡城后背,本名大靠山,俗訛為大考山,上有轉(zhuǎn)輪禪庵,即定光古佛成道處。 巨峰 在城南四十里。 余馬嶺 在城西十七里。 鵝籠山 在城東五十里,一名繡峰,上有三塢,一池,直州之丙位。 紫薇山 在縣東五十里,一名迷茨,中有懸崖,泉滴不休,旱則禱之。 矻石山 在城西二十里,平地五峰拔起,下臨溪水,隱者鄭革居其下,夜見光怪,訪其處得古劍戟二事。 翠微山 在仙巖繡峰之間,高十馀里,上有田可數(shù)十畝。 巖山 距城十里,四面峭壁,絕頂平曠數(shù)十畝,中有石井,冬夏不竭。 烏石山 在湖山東,距城四十里,巨石周匝若城有石門,可入俗號寨門。 余將山 在城西二十五里,世傳黃巢城。項(xiàng)山 在城北四十里宣風(fēng)鄉(xiāng),其內(nèi)有銅山,上有項(xiàng)王廟。 葉蓬山 在城北五十里,上有盧杜二禪師道場。 銅錢嶺 距城三里。 仙巖 在城東二十里,中空可坐數(shù)十人。小靈巖 在城東二十五里橫山之右,山本培塿,下有蔭室,如巖貿(mào)石者,因而深之,旁有偃王祠。 九仙巖 在城東五十里,峻峭百仞,狀如屏倚,其中四處撐柱為屋,灶突水甕,略可數(shù)紀(jì),舊有木梯,攀援上引,歲久無存。 師姑巖 與九仙相對,尼劉鐵磨倒植而化之,所巖下,可容數(shù)百人。 道巖 在城東三十里,俗名大巖,與九仙巖相望。 四果洞 在臨江鄉(xiāng)抵常山界,洞門方數(shù)尺,水從中出,溉田十馀畝。 太真洞 在城北六十里,洞門廣五尺,深百尺,馀內(nèi)有玉泉。 靈龜洞 今名太乙,在玉泉之芝溪。洞門高丈馀,中廣五丈,詰曲行里許,至石龜塘,僅廣二尺,中有石龜,色青黃白,鄉(xiāng)民嘗迎以祈雨。 碧云洞 舊名蔥嶺,去靈龜洞不遠(yuǎn),山之坡前有一穴,直下二十步,皆石巖,中有潭,廣三丈里,中祈雨之所。 朝陽洞 去芝溪五里,洞門僅三尺,其中石際水瀧,深不能測。 蜘蛛洞 在城北四十里。 白塔洞 在芝溪源去城九十里,內(nèi)有龍?zhí)?,深不可測,日夜水滴,凝成白鵝,管石似塔形,故名。東溪 在城東九里,源出紫微山,沿周公源過。相思源口,循九龍山下響谷,至石室堰下,東北流合為信安溪。 西溪 亦名信安溪,距城二里,源出開化祈門之百濟(jì)嶺,合歙之水,從仙霞嶺過峽口紅橋渡,歷江山至雙溪口,與常山開化溪合,環(huán)城以過。柘溪 又名糜溪。 長源溪 經(jīng)葉坂至蠻壇,入石塘上溪。浮石潭 在城東北五里,溪中有石,高丈馀,水大至亦不沒。 帝王灘 在浮石潭下,昔明太祖駐蹕于此,故名。 彭湖 在城東十五里,俗傳有彭氏灶下,忽若生筍斸之流血,已即大雨傾陷為湖,廣數(shù)百丈,袤五里馀,通石室,水深不可測。 木湖 在城東四十五里,乃龍游清皎湖之表,匯水至此。 井湖 在城東三十五里太平寺側(cè),長五里,廣百馀丈。 蒙泉井 在府平山堂后,其泉深,清香美,煮茗極佳,舊有亭欄,今廢。 太白井 在城西隅金鐘巷口。 惠通井 在城西隅竹巷口。 義井 在城北隅北樓巷口。 開明泉 在城東隅開明坊。 蓬萊泉 在城東隅烏橋南。 朝真泉 在城東隅朝真橋。 長街泉 在城南隅狀元坊口。 貢院泉 在城北隅染局前。 茭池 在郡治。 龍游縣 龍丘山 在縣東三十五里,又名九峰,有九石黛,色狀若蓮花,山巖旁有二石,壁皆百馀丈,山際復(fù)有巖,名三疊。 東華山 在縣東二里。 岑山 在縣南一十五里,其山自金華,望之正當(dāng),其面故號婺女照臺,山邑中視之如筆架,又呼為筆架山。 雞鳴山 在縣南三里,昔呂防登山見雞鳴叢棘中,羅得白金數(shù)百鎰,輸之官,后防三子皆高科人,以為祥。 三疊山 在縣東三十里,中有石室,又名相巖。方山 在縣東四十里,山形方正如冠,產(chǎn)茶味絕勝。 靈山 在縣南四十里,舊名徐山,山下有溪,溪外有徐偃王廟。 白石山 在縣南四十五里,山有圓石,聳二十馀丈,其色純白,故名。唐常以此山名縣。 唐臺山 在縣北四十五里,下有臺山寺。旗鼓山 旗鼓兩石,峙山夾立,旗赪色鼓,高二十丈許,去縣南十里。 杜山 在縣南十里,相傳唐杜如晦隱此,有白馬嶺、鼓角樓、下馬磡、洗馬池。 石壁山 在縣東三十里縠溪,有八景。 馬報(bào)山 在縣東十五里,上有徐扶風(fēng)祠廟。圣壇山 在縣南三十里,山勢聳拔,高五里,登其巔可見數(shù)百里,鳥道盤旋名十八曲,上有天生池。 塔山 在徐山下溪中,孤嶼峙立,四水交流。天堂山 在縣南四十里。 舉嶺 在縣南二十里。 虎墓嶺 在縣南二十五里。 三元嶺 在縣南六十五里,高三里,通處州。梅嶺 在縣北五十里嚴(yán)州壽昌縣界。 豸屏峰 在縣北四十里,山頂有廟,祀真武神。翠光巖 在縣北溪次,廣二丈。 縠波巖 在縣北五里,廣五丈四尺,深三丈。鸑鷟巖 在縣西五里,梁時有異鳥,紫質(zhì),五采羽,族聚而隨之,故以名。下有潭,深百尺,中多巨魚。 白佛巖 在縣北四十里,廣五丈四尺,深四丈七尺。 烏石巖 在縣北四十里,廣五丈,深三丈,有水自上滴下,冬夏不絕,高可望數(shù)百里。 庵堂巖 在縣北三十五里,山勢回抱,有巖深廣十丈許。 湖巖 在縣東十五里,石山橫截,水面其下深巖,窈然半入。水中深不見底,上筑浮圖。 野湖墩 在縣西十三里,廣環(huán)二十馀丈,高十丈,獨(dú)立江濱,花草蒙蔽。 筍墩 在縣北六里,茶淤圓石,正立溪中,與野湖墩相對。 筑溪源 在縣東二十五里,其源出松陽界大方山水北溪七十里,合馬報(bào)溪入縠溪。相傳為偃王避地,筑室于此,故名。 盈川溪 在縣西南三十里。 縠溪 出西安合江山、常山之水,經(jīng)縣之西,團(tuán)石潭匯于翠光巖下,東流八十里,入蘭溪界,唐武德間,置縠州于此。 靈山港 在縣東南一百步,發(fā)源自處州遂昌,入邑境,逶迤北注九十馀里,經(jīng)靈山下,繞縣郭南而東入于縠溪。 石壁潭 在縣東二十五里。 團(tuán)石潭 在縣西二十里,有石出潭上。 楊侯潭 在縣南五里,潭側(cè)有巖,深丈馀,廣四丈許,俗傳潭內(nèi)有巨魚數(shù)百,大與人等,遇歲旱,縣官使巫乘牛入水,激其波,雨必應(yīng)。 五百人湖 在縣東三十里,周回二里,深二丈,相傳昔有五百人入此取魚,得魚狀絕異,遂羹之,旋得缶以為金,又共廢之,已而水暴長,五百人俱沒,因名。 清湖 在縣西二十五里。 瀫水 在縣治北五里,其源會開化、常山、江山、諸水沿郡城并西安眾,流以入境。 呂公井 在縣南二百步,廣三尺五寸,世傳昔有異人至此,而渴以杖破地,有泉涌出,飲之而去,后雖旱井亦不竭。 岑山龍井 在縣南一十五里。 龍須巖龍井 青葛澳龍井 在縣南四十里,廣丈馀,深不可測,上有爆泉,遇旱取水則雨。 江山縣 江郎山 在縣南五十里,山有錦文三石峰,俗傳有江姓三昆弟,登其巔化為石,因名。 西山 在縣西一里,高四十丈,周回十里,岸然高出林木,薈蔚與縣治相映帶。 景星山 在縣南五里,高四十五丈,周回五里,本名突星,后改今名。 騎石山 在縣西二里,高四十五丈,周回四里,與景星山相向。 漸山 在縣東二里,俗號大靈山。 神仙山 在縣西三十四里。 馬鞍山 在縣西四十五里,景星鄉(xiāng)。 徐王山 在縣南景星鄉(xiāng),三峰秀峙,山之東趾有押衙塢,相傳堰王駐兵此處。 徐山 在縣南四十里常山鄉(xiāng)山之巔西,有徐姓所營塔,有巖可容數(shù)十客。 步虛山 在縣南十五里紫極宮前,巔有壇。鶴鳴山 距縣二十五里,山巔有泉不涸。安定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高二十丈,周回十里。 洗仙山 在縣南四十里,俗名泛青山,高四十丈,周回五里,有漁者見洞口有道人手招之,不進(jìn),道人旋揭巨石窒其門。 圣堂山 在縣南五十里,高八十丈,周回十五 里,頂有龍井。 鵝籠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高六十五丈,上有嘉澤侯廟。 石鼓山 在相亭九十里,近建安境山有井十,井分上中下,可禱而雨,七井澀,內(nèi)一井有石鏡,煜煜有光。 =星山 在縣南百里許,高一百八十丈,為眾山之宗。 泉山 在縣南百里許,周回?cái)?shù)百里。 浮蓋仙山 在縣南百里許,上有仙洞,洞口石壇為禱所,洞內(nèi)石壁雙峙,上通一罅,徑略容身,可數(shù)十步,始得曠處,有仙人奕局,泉竇冰滑,馀石齒齒如屏如筍,上有真紅桃,花而不實(shí)。東華山 在縣南一百里,形如筆,腋有二小圓,峰下有三品庵。 箬山 在縣南百里。 龍眠山 在縣北十里,高五丈,周回七里,其山蜿蜒屈盤,故號龍眠。 湖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高百丈,周回五十里,上有石窟龍居,旱禱必雨。 獨(dú)秀峰 在縣東南五十里,高四十五丈,為一邑秀峰之最。 云母峰 在縣南三十五里,一名云霧山,有龍井。 溫峰 在縣南相亭巖,石倒垂,有泉出焉。仙霞嶺 在縣南一百里,高三百六十級,凡二十八曲,長二十里。 璩公嶺 距縣六十里路達(dá)括蒼。 大竿嶺 在縣南一百十里,北趨婺坑,南通七閩,西抵廣信,遂為通途。 小竿嶺 距縣一百三十里,高一百五十丈,接福建浦城縣界。 白巖嶺 在縣西南七十里,高三十丈,長五里。西山嶺 在縣西一里,雖聳峻而往來迤邐,不覺其高。 騎石嶺 在縣西二里。 孟遮嶺 在縣西五里,與西山嶺相連,上有孟遮廟。 大嶺 在縣西二十里入常山路。 紅旗嶺 在縣西三十五里,路通玉山縣。大陳嶺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路達(dá)常山。登真嶺 在縣西北十五里,舊名著山,唐易今名,山高五千尺,中有潭,溢則旱,淺則豐,里人因以卜歲。 江郎巖 在三峰右。 白巖 在縣東四十五里,山骨對,下如垂釵,中為巖,廣一丈,深倍之,橫袤三百,弓規(guī)如半月,廣可坐數(shù)十人,暴流從巔下,如飛練。 六石巖 在縣南相亭西,中有巨石雄峙,下有庵,前有潭,一巨石數(shù)百仞,水繚于石,路沿于水。通濟(jì)巖 在縣南六十里,高可四丈,廣二十馀步,深莫測,一纖之溜達(dá)于?竇間,有石像觀音,旱則禱焉。 白水巖 在縣南六十里,歲雩有云,南出則雨,北則否。 白云巖 在縣南二十里,中有石龍甚異。石井巖 在縣南二十里,紫極宮側(cè)。 永璩巖 在縣南二十里,旁有石門雙峙,爽氣逼人。 鷂巖 在縣南四十里,高百馀丈,遠(yuǎn)則望見衢城,巖前夷曠可坐數(shù)十人。 煙蘿洞 在縣南五里景星山之西。 目連洞 在縣西二里,明凈幽曠,如覆石室,懸泉常滴,聲響不絕。 覆螺洞 在縣南三十五里,唐有僧入此,俄不知所之,前有圣僧寺。 左坑洞 在縣北二十里,初有巖竇,時聞樂聲,洞六七所,有石佛、石乳、石田,至者如聽龍吟虎嘯,歲旱則祈。 青云洞 在縣南二十五里,中有龍。 大嶺洞 在縣西二十里,懸石如屋,有石盤屈狀如龍,下有石田炬,而后入杳不可窮。 風(fēng)洞 在縣南七十里,風(fēng)從中出則雨。 歸順洞 在崇善鄉(xiāng),洞分左右,深莫測,怪石林立,老藤蔓垂,春夏泉流不絕。 羅漢洞 在縣東南六十里,石門院前。 烏云洞 在縣西四十里,中有泉脈,禱雨即應(yīng)。文溪 在禮賢鎮(zhèn)之西,發(fā)源有四:一自古山,一自廣源,一自廣嶺永豐之后洋,一自栝蒼之半,桃山至鎮(zhèn),匯為是溪。 鹿頭溪 在縣東二里。 染口溪 在縣東南十里,水由栝蒼,來至界內(nèi),分而西,過夏步入于溪。 三橋溪 在縣北二里,自常山界別,而東過松山入于此。 逸溪 在縣北二十五里,有官渡,舊名吉溪,又曰搭溪。 濟(jì)井潭 在縣東南六十里。 坂尾潭 在縣南三十里,中有小石巖。石廣潭 在縣南四十五里,橫馀二丈,深不可測。 石舂潭 在縣南三十五里,潭上片石方馀,二丈直坎如臼。 白度潭 在縣北六里,相傳中有龍穴。 石灰潭 在縣北二十五里。 石潭 在縣東北十二里峭石嶙峋,下有龍洞。龍?zhí)丁≡诳h東八里,旱則雩之。 常山縣 三衢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按《隋志》:昔有洪水暴出,派茲山為三道,因謂之,三衢州名以此。常山 在縣東三十里,頂有湖,可數(shù)畝,又名湖山,巨石環(huán)繞如城。 容車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下有碧玉、蓮花、二洞,山高三百丈,回環(huán)九百丈。 石門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石徑僅容一人,下臨大溪,其巔有竅,每旦有云出其中,東馳則雨,西則晴,驗(yàn)之頗應(yīng)。 巖谷山 在縣北三十八里,石壁高百馀丈,山脅有洞,流泉不絕。 紫竹山 在十五都萬山中。 牛山 在二十八都龍池里,中有石角,立似牛故名。 禹鳴山 在縣南二十里。 掛榜山 在縣東五里,山迢遞如榜形,故名。苦竹山 與掛榜山相對,縣之水口。 彤弓山 在縣西二十里,石勢龍?bào)?,溪疇縈帶。屏山 在縣右,壁立如屏。 渣瀨鳳山 如鳳之翔故名。 硯山 在縣南二十里,出紫石作硯。 百樹尖 在麻山之巔,臨花巖,聳然屹立,奇樹森郁,蒼翠欲滴,四時不變,老人呼為百樹尖。文筆峰 在縣治左六十五步。 西高峰 在縣治西,尖秀聳拔,卓冠諸峰。賢良峰 在縣北一十五里,尖秀高聳如筆。豸峰 在縣北二十里,山石嵯峨,狀肖獬豸。菱湖嶺 在縣北二十五里。 石姥嶺 在縣北十五里麻山之東一嶺旁出,時有五色云變幻。 孤山嶺 出奇石,玲瓏聳秀,最肖山形。 巖嶺 在縣南七里,出黑石,可作硯。 木綿嶺 在縣南十里,江山要路。 趙公巖 在縣北二十五里,捫蘿而登石洞,可容百人,因宋趙清獻(xiàn)常游此,故名。 蜜巖 在縣北二十五里,居謝源之半,崖上敞下洼,禱雨有應(yīng),以多蜂房,故名。 桂巖 在縣北二十里,麻山之麓。 疊石 在縣北五里,突出溪中,其石層疊如堆,嘗孕龍,龍出石裂,崖上有窩。 白龍洞 在縣西門外,草木蒙密,昔有白龍,凌虛而翔,風(fēng)休雨息,巖前蒙蔽處乃二洞也,一當(dāng)山腹中,有數(shù)室,一當(dāng)山趾,澗溜不絕。 石枧洞 在縣西二十里,有石池,池下有石溝,若枧然流水,冬夏不絕,旱禱頗應(yīng)。禹明洞 在縣南湖山之陰。 禹跡洞 在縣南十里,中出泉,溉田二百馀頃。攝龍洞 在縣北二十五里丫巾山。洞前石竇,旱禱誠恪竇,中滲潤或有異物,如魚蝦注水于瓶,請置以歸云,雨隨至送還,洞口則瓶無物,若攝而去故名。 靈龜洞 在縣北八十里,山前如聞音樂俄自。山腹霣石上隱蟠龍清流噀薄其下石塔高丈。馀石龜三數(shù)歲旱則禱, 丫巾洞 在縣北二十五里,丫巾山之巔特出眾山之表儼如丫髫上有,靈湫為龍所宅禱雨最應(yīng)。 寶蓋洞 去縣五十五里,在球川上洞中高而。邊下有石乳懸如鐘罄擊之有,聲光彩閃爍若寶蓋然。 白石塢濠坑 在七都。 草萍濠坑 在縣西四十里。 金川 在縣北半里,其源出開化,謂之金溪,東南注五十里,入西安縣境。 球川 在縣西五十里,四山環(huán)抱若金盤,溪水清瀠,民間多造紙。 石硿溪 在縣南一里,發(fā)源江山,東流七十里,與私溪會。 私溪 在縣南十里,其源出開化境,東北流四十里,與石硿溪會而為新開溪。 馬尪溪 在縣西北五里,其溪出開化,桂巖,東南流一十里,至石門出金川,名雙溪。 儻溪 在縣西北五里,其源出玉山縣界,沿至縣北五里,注于金川。 后溪 在縣北十里,其源出自十四都丫巾,南流二十里,至疊石金川灘。 招賢溪 在縣東三十里,其源出常山鄉(xiāng),東流二十里入于金川。 浮河溪 在縣東北二十里,凡兩源至將坑溪,匯南流三十里,曰浮河,至浦口達(dá)金川。 斗潭 在縣北二十里,泓澄莫測。 縠泉 在縣西一十步,井味獨(dú)勝,疑水脈與縠通。 孔家塢泉 在縣后山之左,高峰環(huán)翠,石泉清溜。 詹家坑泉 在縣前百步外,后園詹氏屋旁,發(fā)源自龍洞,山流出沿坑,石壁嵌空,草木懸蔽,而生坑邊有第一泉,第二泉,第三泉,俱從石中沁出。 魯家塢泉 在縣后山之右。 開化縣 鐘山 一名覆釜山,在縣北二里,周回八里,迤邐隆厚縣之主山。 文塔山 在縣南一里。 金錢山 在縣治東百步,世傳金錢二道人煉丹于此。 王母山 在縣東五里,山高而銳,中有靈湫,俗謂之天井。 蟠桃山 在縣東五里,崖壁峻立,上平廣,山徑縈紆處,處種桃花,望之如霞。鳳凰山 在縣南一里,如鳳展翅,舊有置麻,車其下而去者,又名麻車山。 笏山 在縣南五里,其山狀如端笏。 獨(dú)山 在縣南十里。 臥佛山 距縣四百步,山形似臥佛。 石耳山 在縣西八十里,周回三百里,與婺源德興抵界。 古田山 在縣西百里外云臺鄉(xiāng),高五十里,山中虎不齧,蛇不螫。 酒務(wù)山 在縣治后,其脈來自鐘山,坦夷盤秀。臺石山 在縣北十里,周圍五里,高三十馀丈。山之東有臺石,倚山臨流,嶙峋高聳,瞰空若墮。天童八仙山 在縣北四十里,周圍五里。鴉金嶺 在縣東二十五里,周圍五十里,扺常山界,山勢壁立,靈湫一泓,在山之畔。 訚嶺 在縣東北七十里。 蓋云嶺 在縣西七十里。 灶坑嶺 在縣西八十里。梨嶺 在縣南七十里。 壕嶺 在縣西南八十里。 大繡嶺 一名大溶嶺。 富樓嶺 在縣西一百里。 謳歌嶺 一名小山嶺,在縣西北三里,嶺盡處,石壁峭立,舊筑石梯數(shù)十級。 百際嶺 風(fēng)嶺 并在縣北五十里。 金竹嶺 在縣北六十里。 歇嶺 在縣西北七十里,其路由白沙抵德興界。 馬金嶺 在縣北九十里。 黃石巖 在縣東五里。 烏白二巖 土人名為乾濕巖,在縣南十五里,相去可二里,烏巖廣三十馀丈中,平可居,白巖下有小潭,今有靈濟(jì)、惠澤二名。 澄湛巖 在縣西北七里,禱雨多應(yīng)。 石龍巖 在縣西八十里,山頂有石,橫亙?nèi)缥?,后臨溪,龍湫深入無際,禱雨有感,立祠其上。宋村巖 在縣北四十五里,有石佛及石龍首,水自龍口出不絕,下有石承之。 西山巖 在縣北六十里,廣五丈,中有三竅奇石萬狀。 云霧巖 在縣北七十里,內(nèi)廣七尺,中有龍湫。五馬巖 在縣治北百步。 金溪 在縣治東五十步,凡兩源一出馬金嶺,下經(jīng)九里,巒環(huán)石柱源,一出際嶺,下經(jīng)嵩陽源,俱達(dá)馬金,合流曰馬金溪,西南注四十里,經(jīng)鐘 山下,環(huán)縣治復(fù)東南流達(dá)華埠,始容舟入常山境,而溪漸大。 馬尪溪 在縣東十五里,發(fā)源白馬山下,合大駛小、駛二澗,西南二十五里至常山境,注于金溪。 龍山溪 在縣南三十里,凡兩源十二曲,一源出梨嶺,一源出濠嶺下,東南流五十里,達(dá)華埠注于金溪。 聲口溪 在縣西二十里,暴泉所集,因成溪水,聲如風(fēng)雨。 池淮溪 在縣西三十里,凡兩源一出,歇嶺一出,大繡嶺合流至藤巖下,其地曰池淮畈。西小溪 在縣西五十步,源出謳歌,嶺下直南流環(huán)繞縣,右注于金溪。 龍?zhí)丁≡诳h東北一里,又名龍壇。 石龜潭 在縣北十里,水滸右,石如龜狀。金溪潭 在縣北四十里,常山其下流也。楊淮水 在縣西三十里,源出饒之樂平。訚嶺水 在縣東北七十里,入馬金溪。 豐源嶺 在治西南十五里。 桃溪水 在縣西北三里。 汪邊溪水 在縣西五十步,源出謳歌嶺下,南流繞縣右注大溪。 義泉 在縣東北百步,廣僅十尺,深不盈仞,泡涌如沸,冬溫夏涼,其味甘美,不涸汲者,相望稱為義泉。 第一泉 在縣西山下冬涸夏冽,甘美特異。雙泉 在縣東南七十步,其味亦冽不涸。澹泉 在縣東三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