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榆次老城,是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漢城舊址上修筑起來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它集古民居、古城墻、古縣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鋪等人文景觀和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為一體,融晉商文化、民族文化、黃河文化、三晉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爐。同時,晉中古樸的民俗和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賦予了老城靈氣與生機,自然、人文、歷史、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玄鑒樓始建于明代正德十年,為兩層樓高的重檐歇山頂建筑,高達25米。他的下層也有兩層出檐。此樓造型精美,1999年被世界歷史文化遺址保護基金會公布為全球最精美的100座古建筑之一。 第一進院空間狹窄緊湊,玄鑒樓幾乎迫近了山門。因此,沒有辦法拍到樓的正面。走近樓前,看到大門匾額上書“玄鑒樓”三個大字。大門兩旁的楹聯(lián)寫著:“暗室虧心,未入門已知來意;自家作孽,欲免罪不在燒香”。
顯佑殿始建于元至正22年
附錄: 1、榆次城隍廟(胡滿川,原載山西日報)
榆次城隍廟整體建筑布局嚴謹,層次分明,中軸對稱,為前后三進院落。由山門、鐘鼓樓、玄鑒樓、樂樓、戲臺、顯佑殿、后寢殿,以及東、西配殿等建筑組成,共計房屋60余間,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 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中,城隍神為守護城池兼管地方陰間事務之神,后被道教納入道教系統(tǒng)。中國城隍廟最早出現(xiàn)在三國時期,唐宋以后,奉祀城隍的習俗遍及全國各地。明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朱元璋頒詔加封各地城隍。詔書曰:“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可見城隍廟中祭祀的城隍神是封建統(tǒng)治者為維護其統(tǒng)治而實行神治的建筑載體和一種精神信仰。榆次城隍被封為“監(jiān)察司民顯佑伯”,官職為四品。 城隍廟山門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面闊五間,進深二間,歇山式。廟內各塑像體魄精壯、上身裸露、形態(tài)猙獰。山門的彩繪采用了傳統(tǒng)彩繪中的瀝粉堆金工藝。不僅具有藝術性而且有人文性、民俗性。麒麟、獅子、喜鵲、梅花、金魚、桃子、栩栩如生。 山門內的一進院東、西兩側,建有二層歇山式鐘、鼓二樓,行晨鐘暮鼓事。一進院落正對山門的中軸線上,聳立著一座17米高的兩層四重檐歇山式磚木結構的閣樓,這就是城隍廟建筑群中最高的被列為全球100座最精美的建筑之一的“玄鑒樓”。玄鑒樓建于明正德十年(1575),一層平面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屬典型的抬梁式結構建筑。其中,斗拱運用形式多樣,且出檐深遠,是宋、元到明代風格的過渡?!靶庇猩願W微妙之意,“鑒”是鏡子的意思。玄鑒樓以其宏偉高大之勢,展現(xiàn)著明鏡高懸的深奧,又讓世人想到了有關“孽鏡”的冥間故事,是極其典型的城隍文化的建筑。 樂樓緊靠玄鑒樓,位于玄鑒樓北側。戲臺又與樂樓南北相連,位于樂樓之北。玄鑒樓、樂樓、戲臺分別建于不同年份,但渾然一體,天衣無縫。 穿過玄鑒樓和樂樓、戲臺,走進二進院落,頓感豁然開朗。院落之北為城隍廟的大殿———顯佑殿,東、西各有廊房十七間,外觀像方括號,與玄鑒樓、顯佑殿相連,把院落圍成一個矩形。廊房與北殿、南樓連接處,各空出兩間門道,連通二、三進院落。 二進院南側建筑就是樂樓和戲臺。沿樂樓角柱45度方向筑有“八”字影壁。二柱單樓式,單檐歇山頂,柱間施琉璃壁面,壁面飾有麒麟奔馳圖案。據其題記為明代嘉靖二年燒制。斗拱為五踩,里外拽出雙翹、共七攢,翹頭上施倬幕枋和平板枋,其上斗拱九攢、七踩,里外拽出昂。屋頂施綠色琉璃瓦,并施正脊、垂脊、戧脊,脊端施吻獸?!鞍恕弊中瘟鹆梓胗氨谛辈逶褐?,形成屏障,構成一個看似封閉的院落,然而殿宇巍峨。琉璃影壁采用了高浮雕的形式,造型古樸,形態(tài)生動,是山西古代不可多得的琉璃精品。樂樓回音效果甚佳,據傳說清末慈禧太后在北京頤和園修建戲臺時,聽說榆次城隍廟的戲臺回聲效果好,曾派人前來考察其設計特點,作為頤和園戲臺的設計借鑒。 北側是城隍廟的中心建筑,主神城隍神的殿堂———大殿,又稱顯佑殿。顯佑殿建在1.2米高的臺基上,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式,斗拱五踩、單翹單昂,出跳深遠,承托著深闊的飛檐翼角。屋頂覆蓋著灰色陶質筒板瓦,綠色琉璃剪邊,琉璃花脊吻獸,正脊間南北兩側飾有形態(tài)各異的八條行龍騰躍于花間,或昂首吟天或回眸凝望,前呼后應,生動逼真。其明間施隔扇門,次間飾欞子窗。后檐明間施雙扇板門,四周為厚磚墻護封。顯佑殿建筑莊嚴雄偉,富麗堂皇,凝重中透著靈氣,造型之傳神,工藝之精湛,實為中國古代建筑之精品。 殿內神臺上下結合,端坐榆次城隍爺“監(jiān)察司民顯佑伯”。顯佑伯兩邊站兩個脅侍行“抱冊”、“捧印”事。神臺前設供案,供案上擺放香爐、香筒燭臺等祭器。供案兩側站生、死判官和牛頭、馬面。福、祿、壽、刑、善、惡等六大判官分立在大殿東、西兩側。殿后還擺放著城隍出巡的全套儀仗。顯佑殿山墻及后墻上繪制有精美的壁畫,山墻為城隍日巡圖和城隍夜巡圖,后墻為《聊齋志異》中發(fā)生在山西的仙鬼故事。 顯佑殿之后是城隍廟中的第三進院———城隍廟的后院,穿過顯佑殿或廊房北門即可進入。后院落的正面為城隍寢殿,面闊五間,進深二間,硬山式建筑。斗拱為五踩單昂。屋頂前坡施孔雀藍琉璃筒板瓦蓋頂,孔雀藍琉璃脊獸,為清咸豐十年燒造。后坡施灰色陶質筒板瓦蓋頂,孔雀藍琉璃瓦剪邊。寢殿神臺上塑著城隍爺和城隍夫人的坐像,兩旁各有脅侍一尊。東、西兩側各有配殿三間。東配殿叫元君殿,神臺上有女神塑三尊,居中的為子孫娘娘,民間俗稱送子娘娘。送子娘娘手抱小子,身背口袋,背袋中裝滿了小孩。左邊為眼光娘娘,俗稱“眼光明目元君”,手托一只大眼,象征目明。左邊為“痘疹娘娘”,俗稱“痘疹元君”。這三位神是道教諸神之中滿足世人祈求子嗣并保佑孩子耳聰目明,健康成長的神祗。西配殿叫天緣宮,神臺上正中塑著“月下老人”,這一組神共同構成了中國的婚姻之神和愛情之神。 寢殿與配殿之間,由“八”字形磚雕影壁相連。影壁建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壁高3.4米,寬6.3米,壁心為大型“二龍戲珠”的圖雕,上為“福祿壽”篆書字雕,是不多見的磚雕珍品。 2、榆次老城簡行(文/ 荒蕪背后的華麗) ——原文發(fā)表于2012.2.18.微衛(wèi)星新浪博客 |
|
來自: 微衛(wèi)星空間 > 《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