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翔府部匯考四 鳳翔府驛遞考 鳳翔府兵制考 鳳翔府物產(chǎn)考 鳳翔府古跡考〈墳?zāi)垢健?br> 職方典第五百二十六卷鳳翔府部匯考四鳳翔府驛遞考《通志》州縣《志》合載鳳翔縣岐山驛 設(shè)馬一百一十匹,馬夫六十名,歲支銀三千六百二十五兩四分。 縣馬十匹,歲支銀二百四十六兩六錢六分??皋I夫一百四十二名,歲支銀一千五百三十三兩九錢八分。 審平鋪 東十里。 光瑤鋪 二十里。 橫水鋪 三十里。 尹家鋪 四十里接岐山縣界。 指湖鋪 南十里。 亂冢鋪 二十里。 連村鋪 三十里接寶雞縣界。 柿林鋪 西十里。 柳林鋪 二十里。 半坡鋪 三十里接汧陽縣界。 風(fēng)北鋪 正北接靈臺(tái)縣界。 柳家鋪 東北二十里。 杜楊鋪 四十里。 梨樹鋪 六十里接麟游縣界,鋪司兵共六十五名。 岐山縣 岐周驛 設(shè)馬一百一十匹,馬夫六十名,歲支銀三千六百二十五兩四分。 縣馬十匹,歲支銀二百四十六兩六錢六分??皋I夫一百四十七名,歲支銀一千五百八十八兩三錢二分五釐。 在城總鋪 縣大門西。 十字鋪 東十里。 龍尾鋪 東二十里。 益店鋪 東三十里三鋪,俱通扶風(fēng)路。 佛兒溝十里鋪 在西通鳳翔路。 棗林鋪 東南三十里通郿縣路。 寶雞縣 陳倉驛 設(shè)馬一百匹,馬夫五十五名,歲支銀三千三百兩四錢。 東河驛 設(shè)馬八十匹,馬夫四十五名,歲支銀二千六百五十一兩八分二釐。 東河橋遞運(yùn)所 設(shè)夫四十名,歲支銀五百一十三兩三錢二釐。 縣馬十匹,歲支銀二百四十六兩六錢六分??皋I夫一百六名,歲支銀一千四百四十六兩九錢七釐。 在城鋪 治東。 西壕鋪 治東十里。 東壕鋪 治東二十里。 蕭村鋪 治東三十里。 底店鋪 在底店中街北。 石家營 治南二里。 桑園鋪 治南十里。 玉女鋪 治南二十里。 杞柳鋪 治西南二十里。 二里關(guān)鋪 治西南四十里。 煎茶鋪 治西南五十里。 凍河鋪 治西南六十里。 石窯鋪 治西南七十里。 扶風(fēng)縣 鳳泉驛 設(shè)馬一百匹,馬夫六十名,歲支銀三千六百二十五兩四分。 縣馬十匹,歲支銀二百四十六兩六錢六分。扛轎夫一百二十九名,歲支銀一千三百九十四兩七分三釐。 急遞鋪 縣治西。 案板鋪 縣治西。 定安鋪 縣治西。 杏林鋪 縣治西。 分界鋪 俱東赴武功四十里為交界。 岐陽鋪 縣治西。 柳店鋪 俱西赴岐山二十里為交界。 郿縣 設(shè)馬一十四匹,馬夫十名,歲支銀四百六十一兩七錢二分。 扛轎夫一十二名,歲支銀一百二十四兩三錢五分七釐。 急遞總鋪 在縣門西戴公生祠右,東遞清湫橫渠及盩厔場化方七十里北遞西硙及岐山棗林方三十里。 麟游縣 見走遞馬十匹,歲支銀三十兩五分。 扛轎夫九名,歲支銀六兩四錢五分。 總鋪 縣治東。 鎮(zhèn)頭鋪 南坊鋪 西坊鋪 良舍鋪 十八嶺 俱西抵本府。 石窯鋪 稠廊鋪 畫閣鋪 火燒鋪 三溝鋪 招賢鋪 兩停鋪 俱西北抵靈臺(tái)。 土橋鋪 崔木鋪 俱東北抵邠州。 汧陽縣 設(shè)馬一百匹,馬夫五十五名,歲支銀三千一百二十兩五錢八分。 扛轎夫四十六名,歲支銀四百九十六兩八錢??備仭≡诳h治南。 馬跑泉鋪 在縣治東。 黃里鋪 在縣治東。 新興鋪 在縣治西。 葫蘆鋪 在縣治西。 安化鋪 在縣治西。 隴州 設(shè)馬一百匹,馬夫五十五名,歲支銀三千一百二十兩五錢八分。 長寧驛 設(shè)馬六十匹,馬夫三十四名,歲支銀一千八百八十三兩一錢四分八釐。 扛轎夫五十六名,歲支銀六百四兩八錢。在城鋪 在城中。 溝鋪 在州東十里。涼泉鋪 在州東三十里。 川口鋪 在州東四十里。 辛平鋪 在州北二十里。 金斗鋪 在州北四十里。 白崖鋪 在州北五十里。 麻坊鋪 在州西二十里。 流渠鋪 在州西三十里。 咸宜鋪 在州西四十里。 頭橋鋪 在州西五十里。 焦家鋪 在州西七十里。 捉駝鋪 在州西八十里。 分水嶺鋪 在州西一百里。 楊家鋪 在州西一百一十里。 南寨鋪 在州西一百二十里。 鳳翔府兵制考《府志》本府〈按《州縣志》兵制闕略無考,僅從《府志》所載采入?!?/span>鳳翔縣民壯二百一名。岐山縣民壯一百二十名。 寶雞縣民壯一百六十四名。 扶風(fēng)縣民壯一百六十四名。 郿縣民壯八十七名。 麟游縣民壯五十五名。 汧陽縣民壯六十四名。 隴州民壯八十九名。 營屯三十六處: 河北屯 河南屯 八旗屯 三岔屯 沙窯屯 羊圈屯 刀子村營 郭店?duì)I 六道村營 散里村營 符太史庵營 西柳村營 楊柳村營 麥河營 宣旗營 太子村營 什字鋪營 橫渠營 小兒營 趙村營 旱風(fēng)營 草灘營 北通坊營 蔡家坡營 陳村營 脫下務(wù)營 海子城營 槐原營 邊村營 丘村營 喬務(wù)村營 三家店?duì)I 章華臺(tái)營 二郎溝營 火星廟營 第六寨 《鳳翔縣志》 西鳳協(xié)營 在城東街,康熙九年設(shè)立。 城守營 在城東街,因防守郡城設(shè)立。 教場 在南門外。 本縣額設(shè)民壯五十名,快手八名。 《岐山縣志》本縣游兵軍一百三十七名,民壯一百五十六名,夜守城晝操練,今裁止留五十名,外馬快八名,防秋民壯一百五十六名,久裁排門桿子手,六百七十名。 烽火臺(tái) 在縣北十里山上,宋末建。 敵臺(tái)二座 一在東郭門外,一在西郭門外。 《寶雞縣志》 演武場 舊在南門外,因文明之方不宜詰戒,移之東郭,筑墩構(gòu)堂植垣,樹柳規(guī)模一新。陳倉逼近南山,時(shí)有鼠竊,輒選丁壯而民快之。在官者,坐縻餼廩而巳,今號(hào)令約束,乘農(nóng)隙時(shí)加簡閱。 《隴州志》〈按以上四縣兵制闕〉關(guān)山營設(shè)游擊一員,帶領(lǐng)千總、把總,分防鎮(zhèn)守。馬戰(zhàn)兵一百五十名,步戰(zhàn)兵五十名,守兵二百四十名,馬一百五十匹。 大將軍炮八座 手把銃二百桿 連珠炮二百桿 神鎗八十桿 長柄刀十九把 斧刀十把 長鎗一十二根 涌珠炮六十七桿皮袋四百個(gè) 鉛子三百斤 木馬子一十二萬個(gè) 火藥三百斤 火線一千條 鳳翔府物產(chǎn)考《通志》《府志》合載谷屬黍 稷 稻 粱 麥 大麥 蕎麥 芝麻麻子 荏子 菜子 燕麥青稞 油麥 胡麻 苦蕎黑豆 白豆 青豆 黃豆菉豆 邠豆 豌豆 小豆槐豆 薥秫蔬屬 蔥 韭 蒜 薤 芥 芹 茄 匏 瓠 莧 筍 菠薐胡荽 萵苣 蘿卜 王瓜冬瓜 菜瓜 絲瓜 苦苣南瓜 香菜 莙荙 白菜茼苣 蔓青 扁豆 豇豆龍爪豆 不老菜 圓根 蕨菜香椿 刺椿頭 木耳 莼菜茄蓮 果屬 桃 李 杏 棗 栗 柿 梨 核桃蒲萄 石榴 林檎 沙檎羊棗 櫻桃 西瓜 甜瓜蓮蓬 藕 榛 菱〈出隴州〉松子〈出寶雞縣〉 藥屬 半夏 桔?! ÷辄S 山藥遠(yuǎn)志 木賊 白芷 漏蘆木通 青木香 防風(fēng) 荊芥甘遂 百合 天南星 青皮枳殼 枳實(shí) 厚樸 款冬花蒼朮 牽?! 〔窈 ∏昂嚽白印¢卤尽 ∥寮悠ぁ 跛幐什荨 ∩0灼ぁ 〖?xì)辛 澤瀉蒔蘿 苦參 五味子 茯苓茯神 栝蔞 茅香 五棓子管仲 芫花 芍藥 商陸何首烏 棗仁 牛蒡子 地骨皮升麻 兔絲子 黃芩 皂角蛇床子 千金子 金銀花 茵陳瞿麥 秦艽 乾葛 天仙子紫蘇 羌活 紅花 獨(dú)活益母草 粟殼 牡丹皮 吳茱萸山茱萸 代赭石 葶藶 薄荷白頭翁 地膚子 銀精石 木瓜麝香 山茨菰 青黛 藜蘆通草 黃檗 天花粉 天門冬麥門冬 莨菪 寄生 刺薊百部 扁蓄 敗醬 蒲黃桃仁 杏仁 云母石 木屬 松 柏 桐 槐 楸 椿 榆 楊柳 棠 ?! ∑徼稀 f 荊 楮櫟 椵 橡 梓棗 梨 棕 檜竹 黃楊 青棡 五柞莎蘿 銀杏 皂角 白楊花屬 蓮 菊 牡丹 探春迎春 海棠 木槿 荼??雞冠 金盞 扁蓄 萱草鳳仙 紫荊 玉簪 龍白合歡 山丹 卷丹 蜀葵黃葵 戎葵 石竹 水紅木瓜 芍藥 蠟梅 薔薇麗春 百合 芙蓉 月季棣棠 罌粟 千枝柏 落葉蘭海石榴 十樣錦 珍珠花 串枝蓮紅茨梅 火蝴蝶 草屬 葦 蒲 荻 蓼莎 萍 蕳 藻藍(lán) 薺 藜 苜蓿水蔥 馬藺 黃蒿 蒺藜畜屬 駝羊 出郡縣,南山背有肉峰類駝。 馬 牛 驢 騾犬 豬 貓 雞鵝 鴨 羽屬 鸚鵡 出隴州,建炎筆錄郭浩以秦鳳提點(diǎn)刑獄按邊,至隴口見一紅一白鸚鵡,鳴于樹間,問上皇安否,浩詰其因,蓋隴州歲貢?;兆谥弥插w,教以詩文,及宣和末,放還二鳥,猶感恩不忘,浩因賦詩,隴口山深草木荒,行人到此斷肝腸,耳中不忍聽鸚鵡,猶在枝頭說上皇。 鶴 鸛 鷹 鷂鳶 雀 鴿 鶻雁 燕 雉 鳩烏 鵲 鸮 鳧鷺 鷗 鴟 黃鸝鹡鸰 啄木 鴛鴦 寒鴉練雀 寒號(hào) 布谷 紅鶴錦雞 綬雞 鵪鶉 蒿雀毛屬 虎 豹 熊 羆豺 狼 獐 狐鹿 猴 狨猿 兔 麂 野豬貍 麃 麝 剌猬鼠 黃黧各種 昆屬 鳥蛇 出隴州,能已大風(fēng)。 蠶 蛙 蟬 蝶螢 蛇 蜂 蝎蟋蟀 蜥蜴 水蛭 伏翼蠐螬 螂 螳螂 蚯蚓介屬 鯉 鯽 鱔 鲇鰌 龜 鱉 蟹田螺 蝸?! 〗痿~ 貨屬 石墨 出汧陽縣東三十里,山下有洞,產(chǎn)石如墨。 石魚 出汧陽縣西四十里,有魚隴。掘地破石得之,狀若鰌鯽,鱗鬣俱備,可辟衣蠹。絲 木棉 絹 綿布蜜 蠟 花椒 紅花氈 油 靛 板木炭 葦席 隴酒〈出隴州〉赤白土〈出岐山縣〉 鳳翔府古跡考《通志》府縣《志》合載本府〈鳳翔縣附郭〉西伯受道臺(tái) 在府城東北一十八里,啟圣宮前。 石鼓 在城南二十里之石鼓,原其數(shù)有十。相傳周宣王所造,無文者一,有文者九,可見者四百一十七字,可識(shí)者二百七十二字,其文同史籀,唐鄭馀慶守鳳翔得其八,置于學(xué)宮,宋皇祐間向傳師復(fù)求之,得其二大觀中,徙置開封,辟雍元季移之京師國子監(jiān)中。 雍城 《史記》秦德公元年,卜居雍城,后,子孫得東飲馬于龍門之河國。由是益廣大,后魏又于此置雍城鎮(zhèn),北七里為雍縣故址。以地有雍山,雍水故名。 大鄭宮 在雍城內(nèi),《史記》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宮。 西畤 在故雍縣南二十里,秦襄公始為諸侯,自以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祠白帝。 野人塢 在府城東南十?dāng)?shù)里,秦穆公時(shí)失所乘善馬,野人得而食之者三百人,吏捕得,穆公皆賜之酒,其后公伐晉,為晉軍所圍,三百人馳冒晉軍,脫公于難,此乃食馬者所居。 鳳女臺(tái) 在府城南五十里,秦穆公時(shí)有蕭史者,善吹簫,能致白鵠、孔雀,穆公女弄玉好之。公為作鳳臺(tái),以居之,積數(shù)十年,一旦隨鳳俱去,故雍宮世有簫管之聲,今有鳳女祠。 橐泉宮 在城內(nèi)東南隅橐泉之上,本名祈年宮,秦惠公所居,孝公更名橐泉宮,穆公冢在其下,后人又于此建祈年觀。 授經(jīng)臺(tái) 在府南終南山之一峰,尹喜既見老子授五千言,退而書道德經(jīng),后常居此,側(cè)有崇圣觀。 杜陽城 在府城北九十里,杜水在其南,故曰杜陽漢縣,王莽改曰通杜。 長安城 在府城西北九里,漢惠帝所筑,今在天興縣城西北苑,中唐至德初改雍為鳳翔縣,仍析置天興,旋以鳳翔省入,至金始黜天興,而復(fù)鳳翔。 古城 在城西二里,相傳亦秦時(shí)故城,古址尚存。 乾歸故城 在府西四十二里,《舊志》以為乞伏乾歸所筑。 岐陽宮 在府城內(nèi),隋開皇六年建。 李茂貞園 在府城東北五里,唐光啟中茂貞節(jié)度鳳翔時(shí)建,修竹萬竿,內(nèi)有竹閣,傍引溪水,灌入深林,蘇軾詩云:朝游北城東,回首見修竹。下有朱門家,破墻圍古屋。 維摩詰像 在府城天柱寺,唐楊惠之塑,為毗耶室示疾者,蘇子瞻鳳翔八觀之一也。 真興閣 在府城內(nèi),周末鳳翔節(jié)度使王彥超所創(chuàng),高十丈。 凌虛臺(tái) 在府城東,宋陳希亮知鳳翔時(shí)建,判官蘇軾有記。 喜雨亭 在城東北,宋蘇軾判郡時(shí)建,鑿池其南,引流種樹,為休息之所,自為文記之。 會(huì)景亭 初在城外南溪眾亭之中,晦無所見,蘇軾遷之水西,可以遠(yuǎn)眺,易名招隱題詩其上。蓮池亭 在城中鳳翔廨舍,內(nèi)有牡丹一叢,四十馀枝,枝大如斗,東坡嘗以斗酒賞之,在蓮池亭之北。 飲馬池 在城南六七里一凹中,相傳為秦穆公飲馬之地,凹中有大水,云:六十年有水,六十年無水,視岐山卷阿之水,以為往來。俗謂之南凹。 太尉故里 在城西十五里,昔唐段秀實(shí)移居于此,因名其里,為太尉里村,為太尉村,今本里段姓公之后裔也。 橋頭寨 在城東北十五里,宋吳璘遣將彭青劫金立于此。 陳村鎮(zhèn) 在城西二十五里,左右清流環(huán)抱,林木茂盛,春夏甚可觀,明張雞山移居于此,為之始立鎮(zhèn)書院,遺址尚存。 君子亭 在東湖南岸,以地多蓮,因名。按《通志》:明萬歷八年,僉事張應(yīng)福建。 章華臺(tái) 在城西二里,不知所始,今為琳宮所據(jù),碑石尚存。 地山地神廟 在城西北三十里,乃郡城之脈。每雨多于此發(fā),云廟在山根廢,棄不敢修,相傳廟建則旱,每修成即被人暗焚。康熙二十八年土人復(fù)修,因旱又焚,俗呼其山曰地神廟山,或曰即雍山。 吳道子畫 在普門寺壁畫,佛在雙林下,入涅槃像。 王右丞畫 雙竹兩叢,交柯亂葉飛,動(dòng)若舞,在開元寺東塔。 蘇東坡畫竹畫梅石刻 在本府通判署壁上。秦惠王詛楚文碑 向出之土中,置開元寺,今不存。 唐鳳翔司李梁公遺愛頌 《金石錄》云:代宗廣 德二年,房琯撰文韓擇木八分書碑。 肅政廉訪司 在府城中元初建于關(guān)輔,因陜西立御史臺(tái),乃徙廉訪司于鳳翔,后至元丙子廉訪使普顏實(shí)等重建,明改為鄭王府。 岐山縣 姜城 《寰宇記》云:姜泉在岐城外。《帝王世紀(jì)》云:炎帝神農(nóng)母女登為少典,妃游華陽,感神而生帝,長于姜水,因以氏之。《水經(jīng)注》云:岐水,又東徑姜氏城南,為姜水也。 岐陽城 在縣東五十里,即太王至文王治岐,國城有太王所立皋門,應(yīng)門遺跡。《左傳》椒舉云:成王有岐陽之蒐,隋開皇初移三龍縣,于此更名岐山,今廢為鎮(zhèn)。 冢土 在岐陽鎮(zhèn),太王遷岐所立之社也。鳳凰堆 在縣北十五里,周公廟后即鸑鷟鳴處石上有爪跡,山出五色土。 周城 在縣西北十五里,周公所食釆邑,亦曰周公邸鳳山之麓,有卷。阿中建周公廟,前有筀竹園,娑羅樹,又有枯柏。黃巢作亂時(shí),廟燬,柏枯,久乃復(fù)生,邸內(nèi)有泉時(shí)平則流,亂則竭,宋雍熙年間鳳翔奏岐山縣,周公廟有泉涌出,賜號(hào)潤德泉,蘇軾作詩,紀(jì)其事。 召村 在縣西南八里,有召公亭,公嘗聽政于此故有亭。 古城 在渭水北涯,魏司馬懿屯兵之處。耆阇 在縣東北四十里,崛山上,唐乾寧間建,旁有金仙洞。 岐山舊縣 在今龍尾鎮(zhèn)北五里,有遺址。唐武德初析岐陽縣于龍尾坡,貞觀八年又移豬泉驛南十里,至德中,仍名岐山,即今縣城。 石佛像 唐天后避暑九成宮,欲輦過岐山,石險(xiǎn)峻,開鑿甚艱,有二比丘,杖錫來曰:何不鍛以火油,醋淬之,試輒驗(yàn),知為異人,追及巘,沒入土中,掘而求之得二石佛像,因建寺山下,今山上猶有笠錫跡。 青坂 杜子美樂府有悲青坂,自注云,在岐州太白山,房琯起師于此。 黃巢臺(tái) 在龍尾坡,唐節(jié)度使鄭畋破巢,于此。鳳山樓 在縣北十五里,周時(shí)鳳鳴于岐。后世因構(gòu)樓于公署之后,而名之,創(chuàng)建未詳。 石城 在縣東南五十里,按《宋史》:金兀朮自寶雞結(jié)連珠營壘石為城,疑即此。 杜陽故城 在縣東北四十里,本漢縣晉省,即今杜村是也。〈并見鳳翔縣〉 平陽故城 在縣西四十六里,秦寧公徙都之處,封宮在此,城內(nèi)秦武公居之。 三龍故城 在縣東北五十里,猶有古城隍廟文昌祠,漢馬超井即今岐陽鎮(zhèn)。 周城縣 在縣南,后魏建。 懷賢閣 在縣東南三十里,宋時(shí)建,蘇軾有詩蓋懷諸葛武侯也,今廢。 鳳春堂 開濟(jì)堂 聽治堂 明德堂 忠順堂 俱古堂名,今無。 鳳岐亭 清遠(yuǎn)亭 鸑鷟亭 麟亭 俱古亭名,今無。肅清臺(tái) 飛仙堡 畦桑園 姬竹園 冬清園 以上俱見古石刻,今無考。 寶雞縣 磻溪釣石 在縣東南磻溪谷中溪,邊有石下細(xì)上鉅,俯臨溪中,故老相傳為太公釣魚處。石上有兩膝所著跡,按太公釣臺(tái),有三,在河南新安城東者一,今去水?dāng)?shù)丈許,一在咸陽城西土屹然不崩,一在寶雞磻溪其遇文王處,乃磻溪也。 磻溪石室 在縣南六十里,磻溪谷中東南隅有石室,蓋太公所居,其水清冷神異,北流注渭,蘇東坡有詩。 姜氏城 在治南五里,有遺址,姜水出其南。〈并見岐山縣〉 鳳女臺(tái) 在治東南六十里,詳見鳳翔縣。斯飛閣 在縣西南,蘇軾題云:野闊牛羊同雁鶩,天寬草樹接云霄。 黃牛堡 在縣西南一百八十里,金徒單合喜與吳璘相戰(zhàn)處。 射箭臺(tái) 在縣西南十里,元憲宗入蜀,常駐師于此,較射碑刻尚存。 清風(fēng)臺(tái) 在縣東南六十里,元真人丘處機(jī)所筑,西倚飛云之堡,東臨漱玉之溪,北跨渭濱,南引清風(fēng),故名呂韋,有記。 益門鎮(zhèn) 在縣西南十五里,元末李思齊所筑。 以備川蜀。 西虢城 在縣東五十里,周文王弟虢叔所封。后魏于此立武都郡,后周置翔州,隋改虢縣,元省入寶雞縣。 桃虢城 在縣東六十里,《史記》秦武公滅虢為縣,謂之小虢,南北大山中有桃川,東西四十里,南北三里,近虢川二城相去十里,俗呼為桃虢川。 祀雞臺(tái) 在縣東二十里,《漢書》云:秦文公獲若石于陳坂,祀之,其神來嘗,以夜光輝若流星,從東南來,集于祠城。則若雄雞,其聲殷殷,以一牢祠,命曰:陳寶祠有臺(tái),曰祀雞臺(tái),今為龍宮寺遺址。 陳倉城 在縣東二十里,雞爪峰之下,有二城。上城秦文公筑,下城魏將郝昭筑,二城相連,唐至德中易為寶雞縣。按《明一統(tǒng)志》:諸葛亮出兵陳倉,攻圍二十馀日無所利,乃引去,即此。羽陽宮 在陳倉上城秦武公所造。 石雞 《辛氏三秦記》云:陳倉山有石雞,與山雞不別,趙高燒山,山雞飛去,而石雞不去,晨鳴山頭,聲聞三十里,或謂是玉雞也。 石鼻城 距陳倉城南二十里,諸葛亮所筑。《水經(jīng)注》云:灄水對(duì)城,亮與郝昭相禦處也。東坡詩注云:石鼻在汧水之北,即武城鎮(zhèn)。 三交城 在縣西四十六里,司馬懿與諸葛亮相距于此地處三交,因以為名。后秦苻健于此置武都郡,又為苻秦苑,川縣界,苻登太初二年乞伏,乾據(jù)苑川,自號(hào)西秦即此。 賣酒樓 在陳倉故城內(nèi),自唐至宋城邑屢經(jīng)兵燹,獨(dú)此樓存,蘇軾詩云:曉入陳倉縣,惟馀賣酒樓。 武城樓 在縣東三十里武城鎮(zhèn),宋陳希亮守鳳翔時(shí)建。 翠麓亭 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青峰禪寺之下。 扶風(fēng)縣 周杜城 今杜城寺是其地,詩譜曰:岐山南有杜陽,即此太王,立皋門應(yīng)門處。 茂陵遺址 在縣東境漢武帝析槐里茂陵邑。元朔二年,徙郡國豪杰及訾三百萬以上,于茂陵,天漢四年又徙郡國吏民豪杰于茂陵,今班馬耿魯諸名家,故址皆可考也。 召宅 即召伯采邑,在縣東三十里。 召村 在縣北三十里,有召公故跡。 邰城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有姜嫄廟。 呂宅 在縣東三十里,太公望故居。 南宮莊 周南宮適故居,有古冢存焉。 索姑莊 在縣東十五里,湋水南姑坐化于盩厔青山,后人因即其家立廟祀之,禱雨奇應(yīng)。梁山宮 即太王去邠所踰處,秦立宮北山下。《三輔黃圖》云:在好畤界,《史記》始皇嘗幸此,望見丞相車騎。 耿家臺(tái) 在城南漢耿氏故居。 織錦臺(tái) 在城北,苻秦蘇氏織回文處,美陽舊城,亦有織錦巷。 漦亭 在縣東南三十里,即王忳察鬼冤之亭也。〈按漦亭即邰亭郿縣武功縣并載之〉 云亭 在縣西南二十里,遠(yuǎn)望有煙云叆叇故名。 省耕亭 在東郭內(nèi)。 省耘亭 在西關(guān)外,俱明知縣楊瞻建,有記今廢。 伏波村 在城東四十里,漢伏波將軍馬援故居。 絳帳村 在縣東三十里,即漢馬融故宅,融設(shè)絳帳,前授生徒,后列女樂弟子,有三年莫見其面者,北海鄭元涿郡盧植,咸出其門。 湋川故縣 唐武德初于圍川故城,置圍川縣。即今治《元和志》云:圍川字作湋,后訛曰圍。貞觀八年,始改扶風(fēng)。 舍利塔 在縣二十五里法門寺,唐憲宗迎佛骨處。 杏林古驛 在縣東二十五里,杏林鋪宋石得之,以藥濟(jì)人種杏成林。 遠(yuǎn)愛亭 在縣南一里,飛鳳山頂。明弘治十三年重修,始建未詳,宋蘇軾游此,詩云:遠(yuǎn)望若可愛,朱欄碧瓦溝,聊為一駐足,且慰百回頭。鴻澤亭 在縣幕廳,有石刻記歲月,姓名失傳。棫陽宮 在縣東北三十里,秦穆公所建。三畤原 在城南二十里,東連武功界。《史記》秦文公作鄜畤,宣公作密畤,靈公又作吳陽上畤, 皆于此地,故名。 高泉宮 在美陽故城內(nèi),秦宣太后居之。美陽城 在縣北二十里,即今法門鎮(zhèn)東城垣。尚存始在武功,后徙于此。 班家臺(tái) 在縣西南,漢三班故居。明置廣育莊郿縣。 平陽亭 在縣西北,《史記》秦寧公二年,徙居平陽。注云郿之平陽亭也。又云岐山縣有平陽鄉(xiāng),內(nèi)有平陽聚。《括地志》亦云:平陽故城在岐山縣,西四十六里,今按郿縣五丈,原西渭陽原上有平陽鎮(zhèn),是城所也。 平陽封宮 在平陽城內(nèi),《郊祀志》大雨壞平陽宮垣,《史記》武公元年,伐彭戲氏至于華山下,居平陽封宮。《雍錄》云:在華山下,蓋因《史記》至于華山之文,而誤也。 白起城 在縣東北十五里,清遠(yuǎn)庵下。秦武安君白起家居所筑,今遺址猶存。 故郿城 在縣北一十五里,渭水之北,《黃圖》云:有輔。都尉理所漢,曰:郿城后,魏改平陽縣,隋于此置郿城郡。 故邰城 在渭水南東北距古邰城四十里,漢置邰縣于此,后移古邰城,以此為邰亭武功縣,亦有邰亭實(shí)在郿縣界內(nèi)。 郿塢城 在縣東十六里,后漢董卓封郿侯,據(jù)北阜筑城,高厚皆七丈,號(hào)萬歲塢,徙金銀雜物于其內(nèi),積三十年,谷俗謂之小長安。 呂布城 在縣東五里乾溝。 蘭坑 在縣西三十里五丈,原諸葛亮伐魏就蘭坑,膏腴分兵屯田為久駐計(jì),耕者雜于渭濱居民之間安堵無害。 碗子城 在縣南四十里,王莽時(shí)赤眉所筑,按雍宮圣王之跡也。冀闕豪主之跡也。陶穴詠于豳詩,板屋見于秦什,至于郿塢、碗子,亦得附著焉。 斜城 在渭水南斜谷口,后周天和二年置云州于此,唐武德初置郇州城,址尚存。 鳳泉城 在縣東五里,隋末析置此縣,其地有鳳泉,人求治病,泉清則愈濁,則無驗(yàn)。隋唐之鳳泉縣,以此名武德初屬郇州。 鳳泉宮 在縣東隋之離宮也。唐高宗元宗數(shù)臨幸,輒有恩施。 安仁宮 隋離宮,唐太宗嘗幸其地。 金星洞 在太白山,唐天寶八載,太白山人李渾上書,金星洞內(nèi)有玉版石紀(jì)圣皇福壽之符,元宗命御史中丞王拱往求,獲之。因御勤政樓,大赦天下,封太白山神為神應(yīng)公,改金星洞為嘉祥洞。 達(dá)摩洞 在太白山下,其石破之,有松柏形色,俗傳達(dá)摩和尚傳神光法處。 金錢石 在陽峪谷,其形上如屋室,下如碾盤,旁臨深淵用手搖之,即動(dòng)視之隱然有金錢。懷賢閣 原名邸閣,在斜谷口。諸葛亮欲大舉伐魏,使其子喬與諸將子弟用流馬轉(zhuǎn)運(yùn)谷中,故先治邸閣于此,后人因仿跡作閣,名曰懷賢。宋嘉祐七年,蘇軾宿此,自敘云,是日至下馬磧憩于此山僧舍,有閣曰懷賢,南直斜谷口,西臨五丈原。 井田故地 在橫渠南,即橫渠所畫未就之井田也。 柿林故城 在縣東四十里,元時(shí)置縣,屬郿州遺址尚存。 清湫鎮(zhèn)城 亦名歹王城,在縣東二十五里。元至正十四年元將歹氏所筑。 麟游縣 仁壽殿 大寶殿 在縣西五里,仁壽宮中。 隋宮殿 九成宮 本隋仁壽宮,義寧元年唐高祖輔政仁壽宮,易隋之后,乃置鳳棲郡,及麟游縣。貞觀初太宗修以避暑,改名九成宮,每四月出幸,九月回長安,其址在城西五里之天臺(tái)山,王勃賦序云:松峰桂壑紅泉碧磴,金石千聲,云霞萬色,貞觀二年醴泉出,魏徵奉敕撰銘。 碧城 在九成宮山巔下,視宮內(nèi)洞見纖悉,李商隱有詩。 永安宮 在縣西三十里,唐貞觀八年建。萬年宮 在九成宮側(cè),唐高宗建,永徽四年閏四月帝在萬年宮,夜大雨,山水沖元武門,郎將薛仁貴登門桄大呼,以驚宮內(nèi),上遽出,乘高,俄而水入寢殿,漂溺三千馀人,即此宮有高宗自制碑,字毀不可讀。 排云殿 御容殿 俱隋唐離宮舊址,元董 雄飛有詩。 梳洗樓 隋唐避暑,妃嬪居此故名。 普潤故城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本漢漆縣地。有鐵官城,今城西有小城,蓋置鐵官之處,隋大業(yè)中置為普潤縣,以杜漆岐三水合流灌溉,利普而名,唐置隴右軍,今廢為里。 茂公營 在縣南十五里石臼山頭,左右對(duì)峙,唐太宗避暑九成宮,徐茂公屯兵于此。 唐功臣像 在學(xué)宮,即閻立本圖畫,宋游師雄得其本,于普華間,過九成宮,見遺石頗多,遂令邑令閻上功刻于縣庠,今舊刻,止存七人。石林亭 在縣治東,宋劉敞有詩,蘇軾和之石刻尚存。 龍泉亭 在縣西北二里,舊已涸,宋王竦碑記。永陽園 在縣東北仙游觀后。 張侍郎山池 按唐有張侍郎邑人也。其名不可考,有王勃東臺(tái)山池賦為張作也。今九成之東,有臺(tái)一址,其跡其景俱類勃賦,逸侍郎之名矣。 八馬坊 有唐韋從訓(xùn)書碑,今已亡。 董仲舒書院 在縣東四里杜澄交會(huì)處,一峰孤秀,碧灣遍繞,書院已無;今建慈禪寺于上,但仲舒不系,邑人姑據(jù)《舊志》載之。 瀛州閣 在仙游觀。 龍穴 在縣西城外麟溪橋,即通濟(jì)橋,峭壁懸崖,石佛重重,穴有龍形,隱如鱗甲、爪、角,邑人曰龍穴也。 鞍子坪 加伏里李氏女執(zhí)火杖入山,坐化插杖,葉生后大數(shù)十圍,焦頂綠蔭,其下有泉涌出,禱有應(yīng),土人奉之惟謹(jǐn)。 汧陽縣 隃麋城 在縣東三十里,本汧縣地,漢置隃麋縣嘗,封耿況于此。 汧陽故城 在縣西八十里,后周時(shí)于馬牢,故城置,宋移于此。 鑄劍爐 在縣東南二十里,有馬跡泉,石上有人馬跡,及秦王鑄劍爐。 汧陽閣 在縣治南,唐韋莊詩云:汧水悠悠去似絣,遠(yuǎn)山如畫黛眉橫。 風(fēng)月樓 在縣南汧水岸,側(cè)下臨清流,極其爽塏。 雙清閣 在縣東南四里,玉清宮外,邑人于此觀競渡,可以望遠(yuǎn)。 汧陽廢縣 在縣西五里,明嘉靖二十六年水決城壞乃遷,今縣。 石魚隴 在縣西四十里,相傳掘地破石得魚,形鱗鬣俱備,可辟衣蠹。 隴州 文王故城 在吳山廢縣東四十五里,按周文王都豐不應(yīng)于此,有城疑漢杜陽縣也。又岐山縣東九十里,亦有杜陽故城。二縣俱在扶風(fēng)郡,界據(jù)郡道里數(shù)隴西杜陽廢城,為近之。 秦城 在州南三里秦非子養(yǎng)馬汧渭之間,有功,周孝王命為附庸,居此,后遷于雍歷,穆公以下又十七世,至孝公始徙咸陽。 長蛇廢縣 在故吳山縣境,其水委曲,流如長蛇,后魏因之名縣。 上畤下畤 秦文公后二百十五年,靈公于吳陽作上畤,以祭黃帝,作下畤,以祭炎帝,又有武畤好畤,亦在吳陽,此二畤不知何時(shí)所造。參求其地,即靈公所立畤處,靈公既立上下兩畤,昔之武畤、好畤,不在五畤之?dāng)?shù)矣。 汧城 在故汧源縣,《史記》秦文公東獵汧田因遂都其地,今在州治東。 隴阪 在州西北六十里,其阪九回泉流四注。登者,七日乃得越,顧瞻悲嘆,有歌云:隴頭流水分離,四下念我行,役飄然曠野蓋,登隴東望秦川四五百里,極目泯然墟舍,桑林與云霞一色,高處可容百馀家,下處容十萬戶,上有懸溜吐于山中,匯為澄潭名萬石潭,流溢散下,皆注于渭。 郁平城 在州西五十里大寧關(guān)側(cè),《漢書》隗囂圍來歙于略陽,光武詔曰:桃花水出船,槃皆至郁。彝陳倉分部而進(jìn),王莽改曰:郁平。晉于斯置隴關(guān)縣,尋廢。 回城 在州西北四十里,即漢來歙開導(dǎo)處。吳山故城 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本漢隃麋縣地,后魏置長蛇縣,隋改吳山縣,唐改華亭,元省入汧源,以長蛇華亭二水為名。 南由故縣 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本漢汧縣地,后魏置南由縣,唐武德初于此置倉州,后并 入?yún)巧娇h。 汧源廢縣 在州東南,后魏為汧陰縣,隋改曰汧源,唐宋并為州附郭縣。 臨汧故城 在州西北隅本唐汧陽縣地,太和初筑尋廢。 東秦州 即今州治,北魏于此置隴東郡,及東秦州,西魏大統(tǒng)十七年始改東秦州為隴州。馬頰社 在廢隴安縣,孝感鄉(xiāng)社,有前代鑄錢舊監(jiān)址。 一經(jīng)亭 在城內(nèi)州治東,唐隴州太守韋皋建。取韋賢一經(jīng)教子之義,今址猶存。 永信城 在州北,唐大歷八年置,貞元三年筑永信城于平茸川,《地里志》汧陽縣華亭有義寧軍即此。 嗚咽亭 在隴山下,漢時(shí)歌云:隴頭流水鳴聲嗚咽,遙望秦川肝腸斷絕。唐時(shí)建亭。 八卦亭 在州西北一百五十里,有仙人鐘離遺跡。 苦寒亭 在州西七十里,故關(guān)上宋王庶有詩。隴安廢縣 在州南一百二十里,本唐汧陽地。宋置隴安寨,金置隴安縣,元省入汧源縣。仙庵遺跡 在吳山會(huì)仙峰上,有架木石孔,竅世傳為仙庵遺跡。 倚云樓 在靈湫前明御史方新因舊址增修,更名倚云樓。 塔兒峽 在州東南五十里,有寺今廢,磚塔數(shù)級(jí)。世傳梁武帝幸此為志,公師豎兩邊青石山,堪入畫。 青陽峽 在州西南七十里,唐杜甫有詩?;刂袑m 在州西北一百四十里,秦建漢文帝時(shí)匈奴入蕭關(guān),燒回中宮,光武八年春來歙將兵二千人伐山開道,從番須回中徑襲略陽。隴亭 在隴山官道傍,唐時(shí)建,童謠秦隴無人塞草腥,將軍一去泣空營,漢家天子?xùn)|巡狩,行到江南又起兵。 維楊亭 在青巖關(guān)。 大寧舊關(guān) 在州西五十里近汧水之源。金兜堡 在州西北四十里。 嘯月亭 在倚云樓北一里許。 漱玉亭 在靈應(yīng)峰下,崖高千丈,飛流蕩漾謂之晴巖,飛雨明知州李樸立亭于上。 陵墓附本府〈鳳翔縣附郭〉 秦穆公?!≡诟菛|南隅。 三良?!≡诟祥T外東三里,穆公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針虎殉葬,國人賦黃鳥之詩,以哀之。按詩三良蓋生納諸,穆公壙中,此冢殆后人為之葬衣冠處也。 六冢 在城西三十里許,之六冢里,山間冢甚高大,不詳所始,疑即秦穆公諸公陵也。 明霍侍郎瑄墓 在府南三十里,敕修。 雙?!≡诔俏魇謇铮须p冢村。 岐山縣 上古倉頡墓 在縣南五里,倉頡廟東,石獸石柱猶存,按《一統(tǒng)志》:在白水縣,《路史》禪通紀(jì)史皇氏倉帝居陽武,葬利鄉(xiāng),疑在壽光者為是。皂角陵 在縣東南十里,朝代未詳,或云曹交墓非。 周幽王陵 在岐陽鎮(zhèn)北,按《一統(tǒng)志》:在臨潼縣北,幽王死驪山下臨潼,為是《舊志》,疑此為太王冢。 唐李淳風(fēng)墓 在縣東北五里。 金完顏元帥墓 在塔店北。 寶雞縣 唐秦王李茂貞墓 在縣北五里。 元李思齊墓 在縣東三十里。 明侍郎劉俊墓 在縣東二十里敕修。 侍郎張撫墓 在縣東十里敕修。 扶風(fēng)縣 周姜太公夫人墓 在湋水南八里。 師曠?!≡谄峥?。 漢陰皇后陵 在臨平亭部。 伏波將軍馬援墓 在縣西七里有碑。 司徒魯恭墓 在縣北四十里魯馬村。 蘭臺(tái)令史班固墓 在縣東十八里,有碑。上官皇后母敬夫人墓 在郭東,見《漢書》。苻秦安南將軍竇滔墓 在縣北周秦坡。隋文帝泰寧陵 在邑東南四十五里,陵地九頃馀城垣,遺址尚存。 唐武部尚書楊恂墓 故美陽城北二里,有穹碑,高二丈五尺,廣三之一,元帝御制文太子亨 書。 元孝子楊皞墓 在縣南二十里。 孝子趙榮墓 在縣西二十里石碣存。 招討將軍胡昱墓 在縣東北。 明胡府尹宗道墓 在東郭外奉敕修。 雙烈女墓 在縣東十里。 四女墓 在縣十里。 郿縣 春秋寧戚墓 在縣東南十五里,有二冢,故村名寧曲按戚墓別見,此疑誤。 宋涪州張迪墓 在大振谷口。 張橫渠墓 在縣橫渠鎮(zhèn)祠堂南十五里,弟戩以下四世孫墓俱在,明成化十八年提學(xué)副使戴珊開廣塋域,弘治八年提學(xué)副使楊一清筑垣樹,扁命,以春秋致祭。 金張中孚墓 在縣西北十里,碑記俱存。張中偉墓 在縣西北十里,碑記俱存。 明王尚書巹墓 在縣東十五里,敕修。 麟游縣 周康王陵 在縣八十里,春秋致祭,按《一統(tǒng)志》:康王陵在咸陽縣,此或未是。 漢馬武墓 在縣北三十里,五原坊邑人傳識(shí)未考其詳。 漢董永墓 在縣東常豐里,墓側(cè)有廟。 唐魏徵墓 在縣北八十里澄名里,按徵陪葬昭陵,其墓不應(yīng)在此。 三賢墓 在縣西五十里,招賢里之南山上,里名由此,失傳無徵,不知何代人矣。 宋參政甄海墓 在縣西二十二里。 二女?!≡诳h西二十五里,龍窩道左,有二冢。故老相傳明初時(shí),有兵見二女妍色,欲挾之,不從,二女相對(duì)刎死,土人憐葬路傍,世遠(yuǎn)姓氏莫考邑人劉崙有詩吊之。 明侍郎甄儀墓 在縣西五里鳳鳴山,后內(nèi)有遣官諭祭文及大學(xué)士楊士奇墓表。 汧陽縣 唐贈(zèng)揚(yáng)州大都督段行琛墓 在縣北七十里。段秀實(shí)墓 在縣西北。 隴州 周赧王陵 在州北三十里,按赧王入秦,秦受其賜,歸赧王于周,自洛陽徙河南墓,不應(yīng)在隴。漢婁景墓 在州西四十里。 相公墓 在州東三十里,相傳為漢右丞相墓,遺其姓氏碑缺無考。 明閣尚書仲宇墓 在州西北五里,敕修。李尚書善墓 在州東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