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北京人藝創(chuàng)作了一部三幕九場的大型歌劇《長征》,人藝院長李伯釗有個大膽的想法,她打算在舞臺上塑造“毛主席”的形象,戲份并不多,“毛主席”只在第六場“搶渡大渡河”里出現(xiàn)了幾分鐘,臺詞也只有幾句。 這個想法立刻得到了導(dǎo)演和演員們的響應(yīng),彩排之后,他們選中了人藝新來的演員、24歲的于是之扮演“毛主席”,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后,舞臺上第一次出現(xiàn)“毛主席”的角色。 1951年8月1日,慶祝建黨30周年,這部歌劇首演時,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國家領(lǐng)導(dǎo)人都前來觀看了表演,充分肯定了《長征》一劇的藝術(shù)成就。 這些與毛澤東朝夕相處多年的領(lǐng)導(dǎo)人,對于是之的表演很贊賞,認為他在舞臺上演的領(lǐng)袖形象與毛主席達到了極為神似的地步。 不久之后,毛澤東本人也觀看了這部轟動一時的歌劇,對舞臺上出現(xiàn)的毛澤東形象,他還提出了幾點中肯的意見,都寫進了他給人藝院長李伯釗的信里。 1、于是之因“大腦門”被挑中扮演“毛主席”長征是我黨突破敵人反圍剿、浴火重生的一段壯麗歷程,新中國成立后,藝術(shù)家們紛紛想在舞臺上表現(xiàn)這段往事。 當時,華北人民文工團改名北京人藝后,匯集了一大批當時最優(yōu)秀的文藝人才,在院長李伯釗的帶領(lǐng)下,集體創(chuàng)作了歌劇《長征》,無論是主創(chuàng)人員還是演出陣容,都是當時的頂級天團。 《長征》的曲作者是賀綠汀、梁寒光,賀綠汀是《游擊隊歌》的詞曲作者、《四季歌》的作曲者,梁寒光是冼星海的弟子,在延安創(chuàng)作了很多革命歌曲。 至于導(dǎo)演隊伍就更強大了:焦菊隱、劉郁民、李伯釗,這三個人是北京人藝的創(chuàng)建者,焦菊隱被稱為話劇“中國學(xué)派”之父,有“百年巨匠”之譽,劉郁民是華北人民文工團的老團長,也是解放時期轟動重慶、延安的話劇《升官圖》編劇兼導(dǎo)演,李伯釗北京人藝的首任院長,創(chuàng)作過《母親》等多部話劇,她也是楊尚昆的夫人。 李伯釗與楊尚昆 長征勝利,離不開毛澤東的英明指揮。 因此,李伯釗提出一個意見,舞臺上應(yīng)該出現(xiàn)“毛主席”的形象,這也屬于史實背景。這部劇的主旨就是為了再現(xiàn)歷史,如果《長征》中沒有“毛主席”的角色,會缺少了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人物。 這一意見得到了創(chuàng)作組的認可,而誰來扮演這一角色呢?這時候,有工作人員給李伯釗提供了一個線索。 當時人藝劇院正在彩排老舍的話劇《龍須溝》,戲中唱單弦的“程瘋子”一角由剛來不久的于是之扮演,而于是之當時才24歲,他滿頭濃密的頭發(fā),演不出這個在舊社會飽受欺凌和迫害的人物的滄桑感,為此,于是之特地設(shè)計了一個發(fā)型,他把自己額頭上的頭發(fā)剃掉一些,推高發(fā)際線,留了個背頭,好顯得年紀大一些。 在彩排前試裝拍照時,于是之穿上長衫,打扮成梨園行里的“老供奉”模樣,又梳上背頭,顯得腦門很寬大、臉比較長,而湊巧的是,由于攝影師有一張相片沒拍好,人臉有些模糊,洗印好后,不少人藝演員猛一看,都覺得于是之的這個人物造型有點像毛主席,這張相片也被送到李伯釗面前,李伯釗一看,從人物輪廓上來看,還真有幾分相似,就定下來,讓于是之在《長征》中扮演“毛主席”。 《龍須溝》中的于是之 接到這個任務(wù)后,于是之壓力很大,雖然“毛主席”在歌劇《長征》中出場時間不多,臺詞也只有兩句,但卻是萬眾矚目的重要角色,能把這個人物演得生動形象,并不容易。 李伯釗幫他找來一些毛澤東的生活照片和文章集,讓他仔細琢磨研究,還拿來毛澤東給她丈夫楊尚昆的信,讓于是之模仿信封上的毛體字。 當年4月21日,《龍須溝》演出結(jié)束后,人藝在歌劇《長征》建組會上宣布了演員名單,當聽到于是之出演劇中“毛主席”后,大家都很激動,集體熱烈鼓掌,讓于是之站出來亮相,這越發(fā)讓于是之覺得壓力大了,他在演員日記中寫道:“我有一種像是慚愧的感覺油然而生,在這個任務(wù)面前覺得自己距離角色是何其遠??!” 由于他是新中國成立后在舞臺上扮演“毛主席”的第一人,沒有什么銀幕形象可以借鑒,一切要自己摸索。 1936年,毛澤東與賀子珍在延安 于是之曾打算從模仿毛澤東的生活習(xí)慣和口音、動作入手,而導(dǎo)演焦菊隱告訴他,這些動作、形態(tài)上的相似“幾乎可以放在最輕的地位上”,最重要的是要表現(xiàn)毛主席的氣魄,要了解毛主席的思想,逐漸地體會到毛主席的想法、認識和情感反應(yīng),“外在動作是很快就會找著的?!?/strong> 一句話點醒了年輕的于是之。 2、為一句臺詞琢磨幾個月,演出后轟動一時此時離正式演出只有三個月了,除了每天認真讀毛澤東的文章、了解國際國內(nèi)問題外,于是之還到處找有關(guān)毛澤東的新聞紀錄片和講話錄音。 單位上幫他找到一部毛澤東前往火車站接宋慶齡到北京參加國慶大典的新聞錄像,又找到1949年第一次全國政協(xié)會上毛澤東致開幕詞的錄音唱片,這些錄像帶和唱片,就成了于是之模仿角色的學(xué)習(xí)資料。 毛澤東在火車站準備迎接宋慶齡 新聞錄像上,于是之看到有個火車還沒進站前毛澤東在站臺上來回踱步的鏡頭,就模仿著毛澤東的步態(tài)在院子里練起來,模仿毛主席大踏步行走的灑脫姿態(tài)和眼睛凝神的樣子,有的同事看出來了,就鼓勵說:“有點兒味道了?!币灿械耐乱蟊容^高,說:“你怎么顯得沒精神???” 于是之回頭再去看錄像,果然,錄像上的毛主席神采奕奕,顯得爽朗、歡樂而精神飽滿,他就再加深面部表情,好抓住那種“精神”。 于是之是天津人,為了模仿毛澤東的湖南口音,下了一番狠功夫。 他在手搖留聲機上聽了一遍又一遍毛澤東在政協(xié)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的開幕詞講話:“占人類總數(shù)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 這段話,他背得滾瓜爛熟,還找來同事們,讓他們聽他用湖南話讀毛主席的著作,如《延安文藝座談上的講話》等文章,在讀的時候,于是之就能體會到毛澤東那種生動、歡快而有氣魄、有格局的性格來。 5月24日,毛澤東在中南海勤政殿會見簽訂西藏和平解放協(xié)議的代表,在敬獻哈達的儀式上,由北京人藝的軍樂隊伴奏,接到演出通知后,人藝的領(lǐng)導(dǎo)特地把于是之加入了軍樂隊名單,讓他和另一個演員提著一面大鼓走進勤政殿,于是之站在離毛澤東很近的地方,仔細地觀察著毛澤東的音容笑貌,在當天的演員日記里寫下了大量細節(jié),如毛澤東的走路姿勢、手勢和眼神特點等。 于是之認為: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于是之把刻畫重點放到了“毛主席”的眼睛上,那雙大眼睛閃亮、傳神而真誠,是他表演的重中之重。 6月17日,于是之進行了第六場“搶渡大渡河”戲的正式彩排后,院領(lǐng)導(dǎo)和同事們的意見像雪花一般飛來。 雖然于是之的戲份為時不長,卻是畫龍點睛之筆,因此,對他的每個動作神態(tài),同事們都細細評估分析,批評意見很多:“走路時腳離得太遠”“團長報告時就聽團長的,不要看謝富貴,那樣人就輕了”“上坡前看師長一眼,似是猶疑不定,不好”“年紀太大”“太文了”“沒有氣魄”“真成了儒將了”、“眼睛沒神”…… 這些犀利的意見,讓他得以再次校正自己的表演。 7月6日,李伯釗特地把楊尚昆和聶榮臻也請到了排練場,看到“毛主席”上場后,兩人不禁樂了,覺得于是之走路很像“毛主席”,但湖南話還不夠味,應(yīng)該說得再慢一點,此后,彭真、江青等人也看來過這段戲,提了一些意見。 1951年的8月1日,歌劇《長征》正式上演,首映式上,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lǐng)導(dǎo)人都坐在臺下。 到了第六場的后半場,師長、政委陪著“毛主席”一起上臺,向準備強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揮手致意,臺下掌聲如潮、觀眾情緒十分熱烈,接著,“毛主席”走上高坡,聽師長匯報后,轉(zhuǎn)身注視著面前十八勇士,勇士們向“毛主席”莊嚴宣誓后,“毛主席”用堅定而信任的目光掃視過面前的每一個人,說了一句:“同志們,祝你們成功!”就這一句臺詞,臺下又響起了如雷的掌聲。 導(dǎo)演焦菊隱本來很不放心,當他聽到觀眾的熱烈掌聲后,又從側(cè)幕里看見那些領(lǐng)導(dǎo)同志望著臺上哈哈大笑時,心里頓時一塊石頭落了地,明白于是之的表演得到了認可。 由于創(chuàng)作時間短,歌劇《長征》劇情還比較單薄,但首演之后卻轟動一時,在兩個多月時間內(nèi)上演了五六十場,而且場場爆滿,表演時,連劇院的過道和角落里都站滿了觀眾,深受各屆好評。 最吸引觀眾的就是里面只出場短短一段時間的“毛主席”形象,剛剛建國不久,老百姓發(fā)自內(nèi)心地愛戴領(lǐng)袖,因此無數(shù)人涌到劇場要買票看歌劇《長征》,看舞臺上的“毛主席”。 一開始,《長征》是在青年宮劇場演出的,演了一個月,每天賣一千多張票,仍然滿足不了觀眾需求,場外登記想買票的人有四萬多,后來改到中山公園音樂堂演出,每天能賣三千張票,還是一票難求。 3、聽說有人演自己,毛澤東給李伯釗寫信提意見對于是之在劇中扮演的“毛主席”,大家就一個評價:“像!”每到這段戲時,劇院里都會掌聲如潮,舞臺上“毛主席”的出現(xiàn),讓這部劇豐滿了許多。 這種“像”是一種神似,是因于是之為了一句臺詞而刻苦琢磨了幾個月的藝術(shù)追求,才得以達到的精神和氣魄上的相似。 對此,于是之自己總結(jié)道:“只要內(nèi)在精神掌握住了,是有辦法說服觀眾的。內(nèi)在精神愈充沛,對觀眾就愈發(fā)雄辯!他們會從你的眼睛里、從整個的氣氛中感到這是領(lǐng)袖,像不像他已經(jīng)來不及仔細考慮了……我們的責(zé)任是應(yīng)該把主席的思想情感介紹給觀眾,使人得到感染?!?/strong> 歌劇《長征》火了之后,很多中央領(lǐng)導(dǎo)都看過了,說里面有個演得很像的“毛主席”。 毛澤東也聽說了此事,有人把于是之演毛主席的劇照放大后,拿給他看,說:“就是《龍須溝》里演程瘋子的那個演員演的您?!?/p> 于是之在舞臺上扮演的”毛主席“ 毛主席在中南海懷仁堂看過人藝演的話劇《龍須溝》,對里面的“程瘋子”頗有印象,聽了之后,風(fēng)趣地回答道:“干革命就是瘋子嘛!” 而他本人一直沒看過這部歌劇,直到1952年6月,歌劇《長征》再度演出,李伯釗的丈夫楊尚昆拉著毛澤東去看了這部已經(jīng)轟動全國的歌劇,坐在臺下的毛澤東認真看完了歌劇,但當場沒有作出任何評價。 而在心里,毛澤東有了一些想法。 幾天后,他讓女兒李敏把自己的一封信轉(zhuǎn)交給李伯釗,信中坦白地說了自己的批評觀點:“寫革命,寫長征,都很好,但不能拿我毛澤東做菩薩!” 他還說: “黨內(nèi)有那么多好同志,許多人還犧牲了生命。就拿長征來說吧,大小380余次的戰(zhàn)斗,有幾個方面軍啊,還有那么多領(lǐng)導(dǎo)同志,要寫幾個方面軍的同志,沒有他們,我毛澤東獨龍能下雨嗎?” 毛澤東認為,長征是我黨上下群策群力的勝利成果,不是他一個人當“獨龍”做出的決定,不應(yīng)該過于凸顯他個人的作用。這部歌劇,應(yīng)該著眼于反映長征中紅軍披荊斬棘的堅強斗志和各大方面軍領(lǐng)導(dǎo)人的齊心協(xié)力,而不能把他這個領(lǐng)袖當成“菩薩”。 1951年的歌劇《長征》 李伯釗等人讀過信后,感到毛澤東的意見很深刻、高明,因為創(chuàng)作的倉促,他們的這部歌劇本來想要表現(xiàn)的是紅軍普通戰(zhàn)士和大量師團級以下的指揮員,打算以軍民群像的形式來再現(xiàn)長征的史詩傳奇,可又出現(xiàn)了毛澤東的形象,毛澤東是劇中唯一軍級以上的高級干部,這是他們沒有考慮周全。 關(guān)于李伯釗的報道文章 此后,李伯釗對這部劇進行了大幅度改編,改成了更方便演出的話劇。 為了掌握更全面的史料素材,李伯釗多方搜集資料、采風(fēng),經(jīng)過八次全面修改,直到1981年,她才完成了這部話劇,更名為《北上》,劇中不僅出現(xiàn)了毛澤東的形象,還有朱德、周恩來、賀龍等參加過長征的領(lǐng)導(dǎo)人。 李伯釗與話劇《北上》的演員們 經(jīng)過整整30年的改寫,《北上》一劇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動、飽滿,情節(jié)也更加豐富、跌宕,刻畫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的大無畏精神,對長征途中的幾十個重要事件進行詳略得當?shù)拇┎搴兔鑼?,實現(xiàn)了毛澤東在1952年信件中提出的修改意見。 這部劇本遠勝于歌劇《長征》初稿,1982年,《北上》獲得文化部“優(yōu)秀創(chuàng)作劇目”一等獎,1986年,這部話劇由各大軍區(qū)進行了排演、巡演,作為對長征勝利50周年的獻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