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票曾是公共汽車的通行證。這些窄小的票據(jù),不僅記錄了人們的出行習(xí)慣,更銘刻著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道道履痕。 上世紀80年代,廣州公交車實施“分段收費”,坐三個站收取4分錢,六個站7分錢,八個站9分錢,十二個站以上1毛3分。在那個人均收入僅二三十元的年代,4分錢相當(dāng)于一份不錯的早餐。因此在大多數(shù)人眼里,坐公交算得上一個比較奢侈的活動。 上世紀60年代的車票。(圖源:嚴藝文、王文杰) “一般走路能到的地方都不會坐公交。”穎寧是一個地道的“西關(guān)小姐”,曾在逢源住了近二十年。在她印象中,自己兒時幾乎沒享受過坐公交的便利,直到有了工作和經(jīng)濟來源,公交才逐漸成為她的出行選擇。那時,她會在閑暇時坐3路車到越秀看電影、聽相聲,要是攢夠了一個星期的早餐錢,還能到書店挑本喜歡的書籍。 當(dāng)時的公交以購票為主,“通道車”標(biāo)配三個乘務(wù)員,除了賣票驗票外,還負責(zé)維持車上秩序。千禧年后,公交車開始采用無人售票方式。車輛全部配置了幾十厘米高的錢箱,由于乘客眾多,往往一趟車還未結(jié)束,錢箱就已經(jīng)被塞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需要用壓板將紙幣壓下去。 上世紀60年代的月票。(圖源:嚴藝文、王文杰) 隨著公交車日益興盛,月票應(yīng)需而生。有別于以往單次付費的形式,月票采取“包干制”,只要購買了當(dāng)月月票,就能無限次乘坐公交車。這對于上班族來說是個不小的誘惑,因此月票一經(jīng)推出,就被搶購一空。 公交月票大小如同郵票一般,頂部標(biāo)注了價格及使用期限,白底上印著漂亮的圖案。圖案每期一換,各不相同,既有嶺南水果,也有漂亮的珍禽以及威風(fēng)凜凜的公交車。 月票。(圖源:陳文峰) “那時很多人鐘意收藏月票,每個月一開售,就去售票點排隊搶購?!?/span>“80后”陳文峰曾經(jīng)也是排隊的一員。在他記憶中,月票和公交車曾是最佳“CP”,貫穿了他整個初中生涯。 雖然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月票價格從最初的4元不斷上漲至45元,但人們對它的喜愛始終不減。直到“羊城通”橫空出世,月票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時光荏苒,在交通工具日趨多元的當(dāng)下,公交已成為最親民的出行方式之一。只需要兩元,車輛就能帶你走遍大半個城市。不知在車輪滾滾前進時,人們是否還會想起那些因為坐了一次公交、買到一張月票而歡呼的歲月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