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鑄青銅器,鼎高 53.8厘米,口徑 47.9厘米。圓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飾環(huán)帶狀的重環(huán)紋,造型端莊穩(wěn)重。飾紋也十分簡潔有力、古雅樸素,標志著西周晚期,青銅器已經(jīng)從濃重的神秘色彩中擺脫出來,清道光年間出土于陜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銘文長達四百九十七字,為皇皇鉅制,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其內(nèi)容是周王為中興周室,革除積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輔佐周王,以免遭喪國之禍,并賜給他大量物品,毛公為感謝周王,特鑄鼎記其事。 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結(jié)體方長,較散氏盤稍端整。李瑞清題跋鼎時說:“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p> 毛公鼎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銘文最長的青銅器,具有彌足珍貴的史料和文物價值,也因此成為收藏家獵取的對象,在流傳過程中當然發(fā)生了不少離奇曲折的故事,也有不惜以身家性命保護它,免遭日本侵略者搶掠的驚險傳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