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化媽:養(yǎng)育孩子,是上天重新給我們一次思考人生的機會,常常思考,時時審視,育兒亦育己,愿我們都能收獲一段從容的親子關(guān)系。 作者:匣子 來源:爸媽進化論原創(chuàng) 昨晚,閨蜜的一通電話,讓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孩子洗澡的時候一直鬧著要玩水,玩水本是孩子的天性。 但閨蜜忙了一天的工作,累的不行,就沒忍住吼了孩子幾句: “為什么總是這樣啊,能不能體諒下媽媽呀,一點都不懂事,我怎么生了你這樣的女兒?” 小女孩一下懵了,一聲不響,乖乖地穿上衣服,跑進房間睡了。 閨蜜卻很難平靜下來,她問我:“為什么有了孩子之后好脾氣不見了?為什么明明知道吼孩子不對,還是忍不住呢?” 我安慰她,為人父母,總有許多的挑戰(zhàn),難免有情緒失控的時候。 ![]() 社會學博士默里·斯特勞斯的一項研究顯示:有90%的父母表示曾經(jīng)吼孩子。 吼孩子背后藏著許多深層次的心理原因,唯有讀懂背后的原因,才能針對性的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 吼叫的背后,是自身焦慮的投射 之前,蔣欣發(fā)文懷念《小舍得》播出一周年,問大家還記得那個時常惹人生氣的田雨嵐嗎? 《小舍得》這部劇自從播出就熱議不斷,劇中田雨嵐對兒子多次吼叫的畫面,成了媽媽群里,經(jīng)常被提及的反面教材。 ![]() 有一段劇情,母子倆頂著大風大雨跑到較遠的地方上補習班,因承受不了連軸奔波的壓力,孩子坐地上崩潰地大喊: “不去了,我再也不去了,我不想上這個破班!” 面對兒子的壓力,田雨嵐的吼叫可謂聲嘶力竭:“你怎么這么不懂事,媽媽陪你陪得還不夠嗎?你還要媽媽怎么樣?” 句句戳心,邊吼邊打自己巴掌,崩潰的子悠面對如此激動的母親,癱坐在地。 ![]() 回看這個過程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一切不過是田雨嵐自己要培養(yǎng)一個頂流的兒子的夢瀕臨破碎時焦慮的投射。 她焦慮兒子不能在家族聚餐時艷壓群芳,所以一回家就大聲吼“趕緊進屋寫作業(yè)!” 她焦慮無法通過兒子贏得婆家人的尊重,所以一看到兒子玩昆蟲,就吼“你再不抓緊學習,考不上翰林怎么辦,不許玩”。 她焦慮無法通過兒子拉開與同一家公司上班的姐姐的工作差距,所以孩子不愿意上培訓班就吼:“媽媽這么辛苦,還不是為了你,你太讓我失望了?!?/p> 而她偏偏忘了,自己的兒子還只是個小學生,還只是個孩子。 斯坦福大學曾經(jīng)對100位抑郁癥患者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有46位抑郁癥患者,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主要是源自于童年時期家長的教育方式。 他們家長大多都是,對他們進行責罵吼叫,從而使內(nèi)心變得極度抑郁。 劇中的子悠,最后精神都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這放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都是追悔莫及的事。 所以,放下焦慮,停止吼叫,為孩子也為自己。 ![]() 從容的父母,更容易養(yǎng)出平和的孩子 還記得那個把三個兒子都送進斯坦福的媽媽陳美齡嗎? 翻看她的社交賬號,哪怕現(xiàn)在孩子們都已經(jīng)成家立業(yè),依然看到他們一起玩游戲,一起出游,一家人其樂融融。 ![]() 陳美齡曾經(jīng)一度舉辦了許多育兒講座,還把自己的育兒經(jīng)寫成了書。 縱觀她當媽媽的過程,相比其它家庭的雞飛狗跳,她永遠都是不緊不慢,從容淡定,還活得十分優(yōu)雅。 眾人紛紛討教她的秘籍,她總是會心一笑地說:“養(yǎng)孩子,就是要保持好的心態(tài)?!?/p> 在陳美齡的講述中,有一次她在廚房做飯,兒子吵著要去看彩虹。 可能在這忙碌的時刻,有些媽媽會說孩子不懂事。 陳美齡不僅沒有對孩子吼叫,而是立刻關(guān)了火,陪孩子玩了起來。 她說她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此刻他們需要什么樣的媽媽? 哪件事情是最重要的?相比晚一點吃飯,孩子更需要一個能陪他探索的媽媽。 如此一想,又有什么理由不從容地放下鍋鏟呢? 她的這份從容,不急躁,讓孩子擁有了安全感,讓孩子們知道,媽媽會時刻把自己放在心上,他們才得以放手的去探索這個世界。 用陳美齡的話說,三個孩子幾乎沒有費太多的功力就考上了斯坦福,而且也沒有丟下任何的興趣愛好,他們平和的面對學業(yè)和玩耍。 如今三個孩子為人父母后,也秉承著媽媽的這份心態(tài),養(yǎng)育著下一代。 ![]() 大人是孩子的鏡子,李玫瑾老師說,要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首先自己得成為這樣的人。 陳美齡是這樣做的,所以她的育兒至少是成功的。 我相信,沒有哪個父母不想養(yǎng)育出一個遇事不急躁,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問題都能平和面對的孩子。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想從此刻起,我們就應(yīng)該要求自己,想吼孩子時,三思而后行。 ![]() 成為從容的父母, 不是一蹴而就地,而需刻意練習 我們的身份不僅僅只是父母,還有可能是員工,是妻子,每天在各種角色里切換,想要凡事從容,真的太難了。 沒有誰生來就注定是優(yōu)秀的父母,我們努力進步的樣子,不正是這個身份所給予的動力嗎? 1、接納孩子的變化 孩子的發(fā)展是一個變化的過程,時而聽話,時而叛逆,他們成長的節(jié)奏,有時可能不符合大人的期待。 吳雅婷最近在《春日遲遲歸》節(jié)目里含淚講述了一次打女兒的故事,因為兒子嘴角受傷,她特意交代身為姐姐的女兒不要惹弟弟哭。 女兒剛答應(yīng)轉(zhuǎn)頭就跟弟弟搶玩具,以至弟弟大哭嘴角撕裂流血,吳雅婷氣憤的打了女兒一頓。 ![]() 事后,她非常后悔,覺得并沒有接納彼時的女兒,女兒也只是一個孩子。 接納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卻是必須要做的事。 只有首先承認他是個孩子,他們許多系統(tǒng)還有待完善,無論好的壞的,都不能改變他是我們的孩子。 有了這個前提才能有更正確的心態(tài)面對孩子所產(chǎn)生的行為和當下所做的事。 作家尹建莉曾說:應(yīng)對孩子,成人較大的文明行為所屬,便是立在孩子的視角,以他愿意接納的方法對他的發(fā)展開展正確引導(dǎo)”。 這是身為父母的課題,也是我們必須要直面的課題,所以,下次孩子再吵著要玩時,不妨先接納他的需求吧。 2、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 孫儷曾講述過一次與兒子等等的對話。兒子告訴她自己不想做哥哥,想做弟弟。 原因是覺得做哥哥壓力太大了,身邊的人都覺得他是哥哥就應(yīng)該理所應(yīng)當?shù)淖屩妹?,做了好事也不會被表揚。 孫儷并沒有急著反駁兒子,而是第一時間告訴他: “我非常理解你的感受,以后有這樣的委屈一定要第一時間告訴我?!?/p> ![]() 接著,他教會了兒子應(yīng)該怎么處理旁人的評價,告訴他不用過分在意,如果覺得不合理,也可以禮貌地告訴別人的感受。 她這樣一番處理后,等等心情明顯變好,還說出了“我也在成長“的金句。 面對孩子看似不禮貌的問題,孫儷并沒有急著去處理,而是先安撫了兒子委屈的心情,再告訴他可以怎么做。 這份教科書式的做法,值得所有的父母借鑒,很多時候孩子被吼是發(fā)生在他們鬧情緒的時候,一旦雙方對立,就是二者情緒之間的對抗,對處理事情本身并沒有任何幫助。 如果我們吼叫孩子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獲得成長,那不妨先學著去解決情緒,再試著去解決問題,可能會輕松很多。 3、學會說道歉 從容的父母雖人皆所愿,但畢竟我們也都是凡夫俗子。 如果你已經(jīng)吼了孩子,作為大人,先低頭說一句道歉吧。畢竟,情緒失控本身就是一件不禮貌的事情。 前不久刷到了一則視頻,河南商丘,一位媽媽打罵完孩子后后悔了,很真誠的對孩子道了歉,沒想到小家伙暖心的說“難受我也愛你,沒關(guān)系” ![]() 道歉是一種品格,也是一種姿態(tài)。 父母向孩子道歉不僅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在教孩子,做的不好的時候,勇敢的承認,并沒有什么不好意思。 關(guān)于給孩子道歉,樊登也給出了真誠的公式:表達后悔+自己需承擔的責任+補救措施。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改變自己和幫助孩子,讓已經(jīng)發(fā)生的吼叫得到好的補救。 英國詩人華茲華斯在他的詩中寫道:“兒童是成人之父?!?/p> 養(yǎng)育孩子,是上天重新給我們一次思考人生的機會,常常思考,時時審視,育兒亦育己,愿我們都能收獲一段從容的親子關(guān)系。 作者簡介:匣子,富書專欄作者,中級繪本閱讀指導(dǎo)師,中科院心理咨詢師,相信陪伴孩子是照見彼此心靈的旅程,文章首發(fā)公眾號:爸媽進化論(ID:bmjhl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