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詞》二首 王之渙 其一 詩名《涼州詞》,“涼州詞”:【“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jié)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并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后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如孟浩然、王之渙、王翰、張籍等等,其中最有名的是王之渙的《涼州詞》,又名《出塞》?!?/span> 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又是讓人有些疑問了,為什么呢?因為詩中提到了“黃河”和“玉門關”,可是“黃河”到達“甘肅蘭州”以后,就大體地走向了“青海省”,它并沒有流向“玉門關”哦。王之渙怎么就把它們給扯到一塊了呢? 這王之渙是不是搞錯了,該不會把其他河當作黃河了吧?這種可能性很小。 我們在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賞析中提到,他的墓志銘有這樣一句話“夾河數千里,籍其高風”。分析他是順著黃河沿岸逆流而上,來到了“顴雀樓”所在的山西“永濟縣”。黃河在“永濟”這個地方拐向了北方,王之渙是否繼續(xù)前行呢?如果繼續(xù)前行,那就要走黃河的“幾”字形突出部。在他的《涼州詞》其二中,提到了“拂云堆”,拂云堆在內蒙古的“五原縣”,黃河邊上,這可能說明他確實繼續(xù)前行了。另外,他繼續(xù)往北走,也可能拐到“太原”去,因為那里是他王家的發(fā)源地。他的墓志銘上面,第一行字就是“唐 故 文安郡 文安縣尉 太原王府君 墓志銘并序”。王之渙家族另有九塊墓志已出土,在他祖父“王表”的墓志銘中提到,他的五世祖“王隆”本是“后(北)魏”的“行臺尚書”,“開府儀同三司”,后來才到“絳州”做刺史的,所以王家在太原本是名門望族。既然王之渙是個“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的人,他恐怕確實會去“太原”走一趟,探尋自己家族的源頭,而后一路向前,繼續(xù)溯源“黃河”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那么他到底有沒有走到黃河的源頭呢?不太清楚,只是這黃河的源頭在青海,而青海當時還為“吐蕃bo1”所控制,他未必能夠順利走下去。另外,相傳“漢武帝”曾派“張騫”出使西域,尋找黃河源頭,走的卻是“玉門關”這條線。根據“張騫”的報告,在《史記·大宛yuan1列傳》中記載:【“于闐tian2”之西,水皆西流注“西?!?。其東水東流注“鹽澤”,“鹽澤”潛行地下,其南則河源出焉。】(注:“于闐”在今“新疆和田”?!胞}澤”即新疆的“羅布泊”,被稱作“死亡之海”?!昂印笔侵袊糯鷮Α包S河”的專稱。)也就是說,該記載認為,黃河的真正源頭在“于闐”這個地方,也就是源自“昆侖山脈”,往東流到了“羅布泊”,然后通過地下水,流到了“青?!辈怕冻龅乇?,形成我們后人看到的黃河源頭。而“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也沿襲這種說法。所以王之渙會到“玉門關”,完全有可能是按照這個經典說法來走的。 好,既然他來到“玉門關”,那么詩中的“孤城”是指“玉門關”嗎?應該不是,因為玉門關附近并沒有什么“萬仞山”。甘肅的“萬仞山”只能是“祁連山”。我們在距“瓜州”東南70公里處,漢代玉門關東面200公里的地方,找到一座廢棄的古城——“鎖陽城”,很符合本詩“孤城”的條件。鎖陽城城高9米,南北470米,東南寬430米,如今已然荒廢。它“地處大漠深處,登城遠眺,南面荒漠一片,遠處“祁連山峰”潔白明凈。”非常符合本詩意境。 那為什么王之渙不是站在“鎖陽城”上寫的這首詩呢?因為看不到黃河啊。他憑什么站在那里大發(fā)厥詞?為什么說他的《涼州詞》很可能寫于長安?首先,距離遠,才會把一些不相干的地點揉捏在一起。其次,王之渙流傳下來的詩只有六首,為什么?因為他其實不是在長安圈子里混的。他恐怕只是路過了長安,在那里碰巧認識了一些名詩人,比如高適(高適后來去他故鄉(xiāng)找過他),可能還有岑參等人。他如果不是在長安寫的,并被長安的歌女說傳唱,人家恐怕不會去替他保留這些詩歌。畢竟他那時候只是平頭百姓,最后也只是回到“文安郡”,自己弄了個小小的“文安縣尉”。所以我們猜測王之渙僅存的幾首詩,其中三四首是因為在長安和詩友交流的時候寫的,如此得以流傳下來。 哎,王之渙這首詩,對于長安那些沒有去過“塞外”的人,會覺得非常自然也很有味道,而對于有去過,或者了解歷史的人,就會覺得莫名其妙。那么他究竟是怎么寫出來的呢?一方面固然是我們前面分析的,他的經歷。另一方面,我們猜測他是在長安的酒館茶樓里,和剛認識的詩友們聊天時,形成的創(chuàng)作思路。我們來個場景模擬: 詩友問:“王先生,你從哪里來?” 王之渙說:“我剛去探尋黃河的源頭回來。” 詩友就好奇了:“哦?黃河的源頭在哪里,什么樣子的?” 王之渙答:“黃河遠上白云間!” “額,原來你沒有走到那里???”朋友納悶了。 王:“恩,走不過去。。?!?/span> 友:“為什么?” 王:“一片孤城萬仞山。我走到了一片孤城,再過去就是萬仞山,過不去啊。” 友:“那個地方怎么樣?” 王:“羌笛何須怨楊柳。” 友:“為什么?” 王:“春風不度玉門關!” 寫《涼州詞》的人這么多,為什么偏偏王之渙這首最出名?我們還是從長安人的角度來品讀這首詩吧: “黃河遠上白云間,” 賞析 黃河的源頭遙不可及,遠遠望去,那河道蜿蜒向前,直上了白云之間。 王之渙這詩確實是有盛唐的味道,一來就很高調,這黃河是連到天上的。那些沒見過黃河源頭的長安人就會想象了,哦,黃河是從那么遠的地方流過來的,那源頭是在天上啊。還有很關鍵的一個因素,相傳當年“張騫”尋找黃河源頭,一直走到了天上的銀河邊,并且到了織女的家中作客。 “一片孤城萬仞山?!?/span> 字詞典故 “仞ren4”:【古代計量單位:一仞相當于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約合二十三厘米?!俊耙黄保骸緮盗吭~,用于平而薄的東西?!?/span> 賞析 在那片廣漠的荒原上,有一片孤獨的小城,它被重重的萬仞高山所阻隔。 我們?yōu)槭裁凑f王之渙應該是有到達那里的,因為他的這個“一片”用得非常好,在那茫茫戈壁曠野中,那座城確實就只是薄薄小小的一片。而這“一片”對應的卻是“萬仞”,這個“萬仞山”事實上就是指“祁連山脈”那五千四百多米的大雪山。王之渙突出的是山的高,而從長安人的角度,恐怕感受的不僅是高,還有叢山峻嶺,把這片孤城與世隔絕了,而且還會認為,正是這些“萬仞山”阻擋了春風。 “羌笛何須怨楊柳,” 字詞典故 “羌qiang1笛”:【“羌笛”也被稱為“羌管”,豎著吹奏,兩管發(fā)出同樣的音高,音色清脆高亢,并帶著悲涼之感。羌笛在漢代就已經流傳于甘肅,四川等地,當時的羌笛是雙管四孔羌笛。在唐朝,是邊塞上常見的一種樂器,卻沒有出現在唐代的“十部樂”中,只是少數民族或是軍隊中的士兵所用的一種自娛自樂的樂器,并未正式進入唐代宮廷或軍隊。】“何須”:【何必。】“楊柳”:【即“折楊柳”,詞牌名,傳說漢代“張騫”從西域傳入《德摩柯兜勒曲》,李延年 因之作新聲二十八解,以為武樂。魏晉時古辭亡失。晉太康末,京洛有《折楊柳》歌,辭多言兵事勞苦。后人多為傷春惜別之辭,而懷念征人之作尤多。】 賞析 那里的守邊將士實在是太苦了,他們用羌笛吹著《折楊柳》。哎,羌笛啊,你又何苦這樣去怨恨楊柳呢? 羌笛是邊塞特色樂器,而《折楊柳》會讓長安人感到將士們在思念著長安,而長安這里的人也在掛念著他們。據說清朝的“慈禧太后”也很喜歡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不知道這個傳說是否屬實。如果是真的,那么我以為她可能喜歡的就是這句“羌笛何須怨楊柳”,為什么?因為楊柳是非常柔弱的,這么柔弱的楊柳,還要被人家怨恨,那不是太不該了嗎?“慈禧太后”是個女人。為什么不該去怨恨楊柳呢?還有一個理由: “春風不度玉門關?!?/span> 賞析 因為春風根本就不會度過玉門關。 是啊,春風都不度玉門關,楊柳不生,羌笛你再怎么吹,怎么怨,又有什么用呢?我們知道“玉門關”旁邊都是大沙漠了,而且我們認為王之渙這里的“玉門關”應該是指“漢代玉門關”,那里更有“春風不度”的感嘆。然而,作為長安人,他們可能想的不僅僅是春風不度而導致楊柳不生,他們想的是朝廷的春風不度玉門關,以至于那些將士們在那片孤城中,在重重的萬仞山那頭,如此孤寂無望。 關于“王之渙”的《涼州詞》,有一個“旗亭畫壁”的故事很出名。不過說實在,這個故事很可能是假的,是后人編撰的。不過它確實有意思,所以,我們就把網上這個故事摘抄如下,供有興趣的人一樂: 【唐玄宗開元年間,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齊名,當時他們還沒有做官,交游來往大抵都是相同的圈子。 有一天,冷風颼颼,微雪飄飄。三位詩人一起到酒樓去,賒酒小飲。忽然有梨園十余子弟登樓聚會宴飲。三位詩人離席,相互偎依,圍著小火爐,且看她們表演節(jié)目。一會兒又有四位漂亮而妖媚的梨園女子,珠裹玉飾,搖曳生姿,登上樓來。隨即樂曲奏起,演奏的都是當時有名的曲子。王昌齡等私下相約定:“我們三個在詩壇上都算是有名的人物了,可是一直未能分個高低。今天算是有個機會,可以悄悄地聽這些歌女們唱歌,誰的詩編入歌詞多,誰就最優(yōu)秀。” 一位歌女首先唱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就用手指在墻壁上畫一道:“我的一首絕句。” 隨后一歌女唱道:“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臺何寂寞,猶是子云居。”高適伸手畫壁:“我的一首絕句。” 又一歌女出場:“奉帚平明金殿開,強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又伸手畫壁,說道:“兩首絕句。” 王之渙自以為出名很久,可是歌女們竟然沒有唱他的詩作,面子上似乎有點下不來。就對王、高二位說:“這幾個唱曲的,都是不出名的丫頭片子,所唱不過是'巴人下里’之類不入流的歌曲,那'陽春白雪’之類的高雅之曲,哪是她們唱得了的呢!”于是用手指著幾位歌女中最漂亮、最出色的一個說:“到她唱的時候,如果不是我的詩,我這輩子就不和你們爭高下了;如果是唱我的詩的話,二位就拜倒于座前,尊我為師好了。”三位詩人說笑著等待著。 一會兒,輪到那個梳著雙髻的最漂亮的姑娘唱了,她唱道:“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得意至極,揶揄王昌齡和高適說:“怎么樣,土包子,我說的沒錯吧!”三位詩人開懷大笑。 那些歌手們聽到笑聲,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紛紛走了過來:“請問幾位公子,在笑什么呢?”三位詩人就把比詩的緣由告訴她們。歌女們施禮下拜:“請原諒我們俗眼不識神仙,恭請諸位大人赴宴。”三位詩人應了她們的邀請,歡宴一天。】 《涼州詞》二首 王之渙 其一 《涼州詞》二首 王之渙 其二 “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span> 來看王之渙《涼州詞》的其二,就如我們在其一中所講,王之渙這其二也很像是在長安的茶樓酒館中寫下的。王之渙告訴人家,他一路走黃河,尋找黃河源頭。人家就問啦,“你連內蒙古那里也走了嗎?”“是啊!”“那你不會遇到匈奴嗎?”“匈奴?沒遇到??!”我們還是到王之渙的原詩中去感受吧: “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span> 字詞典故 “單chan2于”:【是匈奴人對他們部落聯盟首領的專稱?!俊胺髟贫选保骸尽胺髟啤保河|到云,極言其高?!岸选保簩?。唐時,朔方軍北與突厥以黃河為界,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突厥如用兵,必先往祠祭酹lei4求福。地點在內蒙古包頭西北。后來“張仁愿”既定漠北,于河北筑中,東,西三受降城以固守?!胺髟贫选本驮谑芙党堑妮牼?。】 賞析 王之渙說,如今匈奴的“單于”也只能是朝北遙望“拂云堆”了,沮喪地回憶著,還記得那幾回嗎,我們在那里痛快殺馬,登祭壇做祭祀。 顯然,王之渙是針對“張仁愿”收復黃河北岸,構筑“受降城”這件事,所以他很可能是真的到過那里。那為什么是“北望”呢?: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span> 賞析 王之渙說,那些單于說:如今漢家的天子也太神武了,又不肯與我們和親,算了,咱們還是“歸去來”吧。 王之渙用“歸去來”很有意思,因為晉“陶淵明”有《歸去來兮辭》。以此來調侃“單于”,頗為有趣。之所以前面稱北望,可能是這些匈奴被迫撤往了西南面?!稕鲋菰~》的其二寫得詼諧有趣,確實很像是在酒館中和朋友們調侃時所寫。 《涼州詞》二首 王之渙 其二 “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