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眼里,慈禧時代的清軍是什么樣的?騎兵揮舞著大刀長矛,沖擊西方人的火槍陣? 我想,下面這組照片,可能會改變你的想法。 這些照片里可以看到,清軍的武器,其實并不落后。 清軍的失敗,完全是因為“人”,尤其是清軍高級將領、清朝內閣重臣缺乏戰(zhàn)斗意志! 01 清軍裝備:法國人感嘆先進,日本人羨慕得淌口水 也許很多人認為,清朝不及西洋人,是因為船不堅,炮不利。清朝的八旗兵、綠營兵用著大刀長矛弓箭,而對面的西洋人則用著火槍,清軍就像送死一樣被“槍斃”。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經過中英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和太平天國起義的洗禮后,清軍在軍事裝備上有長足的進步:
裝備新式火槍的清朝民團 清軍的裝備水平一點都不差。清軍之敗,實非火器之敗。而是軍隊性質、軍隊士氣和作戰(zhàn)意志的失敗。 1885年的鎮(zhèn)南關之戰(zhàn),馮子材率領清軍在大青山、鳳尾山擊潰法軍,清軍一路追擊到涼山附近。法軍的戰(zhàn)報中表示,清軍步槍、火炮的裝填速度更快、火力更猛,法軍吃了大虧。 甲午戰(zhàn)爭時期,清軍的一個步兵營裝備有4門75口徑野戰(zhàn)炮和2門格林快炮(加特林水冷機槍),裝備比日軍好了不止一個檔次。 朝鮮清軍撤退時留下來的裝備,讓日本人咋舌。八國聯(lián)軍進北京時,繳獲了大量的馬克沁機槍,和清朝金陵制造局仿制的加特林機槍——“格林快炮”。 清軍的訓練水平也并不低,實際上,清軍在炮戰(zhàn)和對射時和日本人打得有來有回。 清末新軍的征兵標準,甚至可以用 “嚴苛” 二字來形容。清末新軍的征兵標準,是 ①身高1米6以上、②識字、③雙手能舉100斤重物、④200步開外能看清征兵工作人員豎起了幾根手指。 這種征兵方式,培養(yǎng)出來的士兵,不能說個個都是精銳,但應該說兵員素質比列強是不遑多讓的。 但是清軍缺乏作戰(zhàn)意志,尤其是清軍將領缺乏作戰(zhàn)意志。日本人上刺刀一沖鋒,清軍將領就帶著部隊主動撤退了。 02 清軍將領為什么缺乏作戰(zhàn)意志? 因為軍隊是他們的“本錢”,他們不愿意拼命! 我曾經在一個問答里講過:清末,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清軍”,只有軍閥化的“淮軍”、“湘軍”、“北洋軍”。 而所謂的淮軍,以及在此基礎上成立的北洋陸軍、北洋海軍,其實是李鴻章的半私兵。 它有部分“國防軍”的性質,但它在更大程度上是李鴻章的私兵。 這支軍隊忠于李鴻章個人(后來則是袁世凱),它不忠于清朝,絕對不會為了清廷的利益去拼死奮戰(zhàn)。 吃著中堂大人的餉,要為中堂大人分憂——而不是為清朝分憂。 打日本,能不能打?當然能打 但打到什么程度?要打一個問號。 對北洋的指揮官來說,為朝廷負責是次要的,要為“中堂大人”負責啊。中堂大人的部隊打光了,那些各地的軍閥督撫就會像餓狼一樣撲上來,把中堂大人撕成碎片。 所以,炮戰(zhàn),對射,淮軍還會和日軍打一打,日軍一旦刺刀見紅拼命,淮軍立刻退出戰(zhàn)場,撤退。 所以,曾國藩的湘軍也罷,李鴻章的淮軍也罷,袁世凱的北洋軍也罷。這一脈相承的軍閥們啊,其軍隊全盤西化,吃著最好的糧,用著先進的武器裝備,有著不俗的單兵素質,但絕對不會和外國軍隊硬碰硬,嘗試都不會嘗試。 這不是因為他們裝備差、實力弱,而是因為他們“不能死”,至少不會為了清廷去死。 另外一方面,清廷也提防這些“總督”,怕錢給夠了,兵養(yǎng)強了,朝廷就被推翻了。所以,也都是扣扣搜搜的。 這樣,能打勝仗?那是真有鬼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