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病辯證(一)氣虛證 (多指脾肺的氣虛) 【臨床表現(xiàn)】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頭暈?zāi)垦?、自汗,活動時諸證加劇;舌淡苔白、脈虛無力。 氣虛是單純的機能減退,而陽虛則是在氣虛的基礎(chǔ)上,出現(xiàn)了陽氣虛少。 氣虛可導(dǎo)致血虛、血瘀和出血;也可引起津液的代謝障礙,如脾氣虛不能運化水濕而形成痰飲、水腫等。 (二)氣陷證 是指氣虛無力升舉而反下陷的征候。多見于氣虛證的進一步發(fā)展;或勞累用力過度,損傷某一臟器所致。 【臨床表現(xiàn)】頭暈?zāi)炕?、少氣倦怠、久痢久泄、腹部有墜脹感、脫肛或子宮脫垂等,舌淡苔白、脈弱。 (三)氣滯證 情志不舒、邪氣內(nèi)阻、陽氣虛弱溫運無力 【臨床表現(xiàn)】脹悶、疼痛、攻竄陣發(fā)。 【證候分析】辨氣滯須與辨因辨位相結(jié)合。如食滯則脘腹脹悶疼痛;肝氣郁滯則脅肋竄痛等。 (四)氣逆證 肺氣上逆,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濁壅滯,肺氣不得宣肅,逆而喘咳。 胃氣上逆,可由寒飲、痰濁、食積;或外邪犯胃,胃失和降,而呃逆噯氣、惡心嘔吐。 肝氣上逆,多因郁怒傷肝,升發(fā)太過,而見頭痛、眩暈、昏厥; 血隨氣逆而上涌,可致嘔血。 也有因虛而上逆者,如肺虛失肅、腎不納氣、胃虛失降等。 (五)氣脫:精氣逐漸消耗,引起臟腑功能極度衰竭,為虛脫;驟然消耗殆盡;引起陰竭陽亡,為暴脫。 如心氣虛脫則心神浮越、脈微欲絕;肝氣虛脫則目視昏蒙、四肢微搐;脾氣虛脫則肌肉大脫、瀉利不止;肺氣虛脫則呼吸息高、鼾聲如雷;腎氣虛脫則諸液滑遺、呼氣困難。陰氣暴脫則膚皺眶陷、煩躁昏譫;陽氣暴脫則冷汗如珠、四肢厥逆。 (六)氣閉:多由風寒、濕熱、痰濁等,致竅隧失其通順之常。 如心氣內(nèi)閉則譫語癲狂、神昏痙厥;胸肺氣閉,則胸痹結(jié)胸、氣喘聲?。话螂讱忾]則小便不通;大腸氣閉則大便秘結(jié);經(jīng)絡(luò)氣閉則關(guān)節(jié)疼痛等。其中以心閉神昏最為嚴重。 (氣血津液辨證應(yīng)與臟腑辨證互相參照。)。 二、血病辨證(-)血虛證 因久病不愈;或稟賦不足;或脾胃虛弱,生化乏源;或各種急慢性出血;或思慮過度,暗耗陰血;或瘀血阻絡(luò),新血不生;或腸蟲等。 【臨床表現(xiàn)】面白無華或萎黃、唇色淡白、爪甲蒼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發(fā)麻;婦女經(jīng)少色淡、經(jīng)期錯后、或閉經(jīng);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血虛與陰虛同屬陰血不足,血虛是虛而無熱象,而陰虛是虛而有熱象。 (二)血瘀證 【臨床表現(xiàn)】疼痛如針刺刀割,痛有定處、拒按、常在夜間加??;腫塊在體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內(nèi)者緊硬按之不移,是為癥積;出血反復(fù)不止,色澤紫暗中夾血塊,或大便色黑如柏油;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膚表絲狀如縷、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筋青脹痛等;婦女常見經(jīng)閉;舌質(zhì)紫暗,或見瘀斑瘀點;脈象細澀。 (三)血熱證 血熱的病理變化,以既有熱象,又有耗血、動血、及傷陰的特征。 【臨床表現(xiàn)】咳血、吐血、尿血、衄血、便血;婦女月經(jīng)先期、量多;身熱、心煩、口渴;舌紅絳、脈滑數(shù)。 (四)血寒證 【臨床表現(xiàn)】手足或少腹冷痛、膚色紫暗發(fā)涼、喜暖惡寒,得溫痛減;婦女月經(jīng)延期、痛經(jīng)、經(jīng)色紫暗、夾有血塊;舌紫暗、苔白、脈沉遲澀。 (十七)出血實者多由于火熱傷絡(luò);虛者多由于氣不攝血。 血色鮮紅、面赤口渴、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常發(fā)生于熱病過程中,為火熱迫血妄行; 血色鮮紅、手足心熱、口干心煩、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者,為陰虛火旺灼傷絡(luò)脈。 血色淡紅或暗紅、面色蒼白、體倦乏力、舌淡者,為氣虛氣不攝血。 (氣血津液辨證應(yīng)與臟腑辨證互相參照。) 四、津液病辨證(一)津液不足 、、、略 (二)水濕停聚 A、津液代謝中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1.津液輸布障礙,導(dǎo)致津液環(huán)流遲、滯,因而水濕內(nèi)生,釀成痰飲。津液輸布,涉及到肺的宣發(fā)和肅降、脾的運化和散精、肝的疏泄條達、和三焦的水道是否通利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脾的運化功能。 2.津液排泄障礙,主要是指津液轉(zhuǎn)化為汗液和尿液的功能減退,而致水液潴留,上下溢于肌膚而為水腫。津液化為汗液,主要是肺的宣發(fā)功能;化為尿液,主要是腎的蒸騰氣化功能。肺、腎的功能減弱,均可引起水液潴留,但腎起著主宰作用。 B、輸布障礙和排泄障礙,常相互影響和互為因果,往往導(dǎo)致內(nèi)生水濕、釀成痰飲等病變: 1.濕濁困阻:雖肺脾腎等相關(guān)為病,但以脾不運濕為要。濕之為病最多,“其為害最緩、最隱、而難覺察…在經(jīng)多見腫而冷、或腰背強、頭重如裹、或肢作困、為瘡為瘍;濕性纏綿、或全身疼、浮腫、痹證、痿璧;入里則氣機壅塞,為脹為痞;或溫濕寒熱、濕痰泄瀉等”。 2.水液潴留:多由肺脾腎失調(diào),水液代謝障礙,而發(fā)為水腫。水液泛溢肌膚,則頭面、眼瞼、四肢浮腫,甚則全身水腫;若潴留腹腔,則腹腫脹大。 3.水腫: 陽水:發(fā)病較急,多外感風邪、或水濕浸淫等引起。 a風為陽邪,風水相搏,故水腫先起于眼瞼頭面,繼而遍及肢體。若伴惡寒、發(fā)熱、無汗、苔薄白、脈浮緊,為風水偏寒;若兼咽喉腫痛、舌紅、脈浮數(shù),是風水偏熱。 b因脾陽受困,水濕不運,漸致全身水腫。水濕內(nèi)停,膀胱氣化失司,故見小便短少。水濕日甚無出路,腫勢日增,按之沒指。身重困倦、脘悶納呆、泛惡欲嘔、舌苔白膩、脈象沉緩等,皆為濕盛困脾之象。 陰水:發(fā)病較緩,屬虛。多因勞倦內(nèi)傷、脾腎陽衰、正氣虛弱等引起。(脾主運化水濕、腎主水。) 陰盛于下,故水腫起于足部,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脾主四肢,脾虛水濕內(nèi)漬,則神疲肢困;脾虛及胃,故脘悶納呆、腹脹便溏;腎虛水氣內(nèi)盛,則腰膝冷痛、面色晃白、四肢厥冷、畏寒神疲。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為脾腎陽虛,寒水內(nèi)盛之象。 4.痰飲: 痰證:凝結(jié)、稠厚、停聚于臟腑經(jīng)絡(luò)之間。臨床表現(xiàn)多端,有“諸般怪證皆屬于痰”之說。 痰阻于肺,則咳嗽咯痰;痰阻中阻,則脘悶、納呆嘔惡;痰蒙清竅,則頭暈?zāi)垦?;痰迷心神,則神昏、癲狂;痰停經(jīng)絡(luò),可見肢體麻木;停聚于局部,可見瘰癘、乳癖、痰核等。苔白膩、脈滑,皆痰濕之征。 飲證:質(zhì)地清稀、停滯于臟腑組織之間。 (心肺、胃腸、胸脅、四肢) 飲停于肺,則咳嗽氣喘、胸悶、或倚息不能半臥;水飲凌心,心陽受阻,則心悸、心痛;飲停胃腸,則脘腹痞脹、水聲漉漉;胃氣上逆,則泛吐清水;留于四肢肌膚,則肢體浮腫、沉重酸困、小便不利;飲阻清陽,則頭暈?zāi)垦?。飲為陰邪,故苔白滑;飲阻氣機,則脈弦。 氣血津液兼證一、氣血同病(-)氣滯血瘀證 以肝臟經(jīng)脈有疼痛痞塊為辨證要點。 【臨床表現(xiàn)】胸脅脹滿走竄疼痛、性情急躁、有痞塊刺痛拒按;婦女經(jīng)閉或痛經(jīng)、經(jīng)色紫暗夾有血塊、乳房痛脹等;舌質(zhì)紫暗或有紫斑、脈弦澀。 (二)氣虛血瘀證 【臨床表現(xiàn)】面色淡白或晦滯、身倦乏力、少氣懶言;疼痛如刺、痛處不移、拒按。 本證虛中夾實。以心肝病變?yōu)槎嘁姡侍弁闯霈F(xiàn)在胸脅部位。 氣虛則舌淡、血瘀則紫暗,沉脈主里、澀脈主瘀,是為氣虛血瘀常見舌脈。 (三)氣血兩虛證 久病不愈、氣虛不能生血、血虛無以化氣 【臨床表現(xiàn)】頭暈?zāi)垦!⑸贇鈶醒?、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黃、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脈細弱等。 (四)氣不攝血證 【臨床表現(xiàn)】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氣短、倦怠乏力、面白而無華、舌淡、脈細弱等。 (五)氣隨血脫證 大出血時,突然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xí)炟?;脈微欲絕、或浮大而散。 二、津液與氣血:1.水停氣阻:參考水液潴留、水腫、水飲等。 2.氣隨液脫:多由大汗傷津、或嚴重吐瀉,耗傷津液所致。津液若大量丟失,氣則失其依附而隨津液外泄,從而導(dǎo)致陽氣暴脫亡失。 3.津枯血燥: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若因高熱、燒傷、陰虛癆熱等耗傷,均會導(dǎo)致津枯血燥,而見心煩、鼻咽干燥、口渴喜飲、肌肉消瘦、小便短少、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等。 4.津虧血瘀:津液充足是保持血脈充盈、血液運行通暢的重要條件。若津液消耗,則血亦虧虛,從而使血液循行滯澀不暢。 。 |
|
來自: 源緣133 > 《診斷學(xué)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