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黃頭草、黃仔強、大黃草、假牛甘子、紅母雞草、豬腰草、黃食草、小葉龍鱗草 性味歸經(jīng) 甘、微苦,涼。歸肝、胃經(jīng)。 功能主治 利濕退黃,清熱解毒,疏肝止痛。用于濕熱黃疸,脅肋不舒,胃脘脹痛,乳癰腫痛,瘰疬,跌打傷瘀血疼痛?,F(xiàn)代臨床用于各型肝炎、肝硬化腹水、乳腺炎、毒蛇咬傷等。 《南寧市藥物志》:"甘,平,無毒。消炎解毒,治傳染性肝炎,跌打駁骨。葉:搗絨敷乳瘡。 《中國藥植圖鑒》:治風(fēng)濕骨痛,跌打瘀血內(nèi)傷;并作清涼解熱藥。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注意 本品種子有毒,不能直接入藥,用時必須把豆莢全部摘除干凈。凡虛寒體弱者慎用。 來源 本品為豆科植物廣州相思子Abrus cantoniensis Hance 的干燥全株。全年均可釆挖,除去泥沙,干燥。 產(chǎn)湖南、廣東、廣西。生于疏林、灌叢或山坡,海拔約200米。泰國也有分布。 干燥全草,多捆扎成束。根多呈圓錐形,上粗下細(xì),有分枝,長短不一,直徑0.5~1.5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細(xì)縱紋,堅硬,不易折斷,支根極細(xì),多與主根垂直橫生,有的斷落或留有殘基;質(zhì)硬。莖叢生,藤狀,長50~100cm,直徑約0.2cm;灰棕色至紫褐色,小枝纖細(xì),疏被短柔毛。羽狀復(fù)葉互生,小葉8~11對,多脫落,小葉矩圓形,長0.8~1.2cm;先端平截,有小突尖,下表面被伏毛。氣微香,味微苦。以干燥、潔凈,根、莖、葉全者為佳。 炮制 除去雜質(zhì)和莢果,切段。為不規(guī)則的段,根多呈圓柱形,直徑0.2~1.5cm,表面灰棕色至紫褐色,粗糙,有細(xì)縱紋,部分疏被短柔毛,切面淡黃色。小葉多脫落,矩圓形,先端平截,有小突尖,下表面被伏毛。氣微香,味微苦。 方選 1.治黃疸:雞骨草二兩,紅棗七、八枚。煎服。(《嶺南草藥志》) 2.治濕熱黃疸:山梔四錢,雞骨草、田基黃各一兩。水煎,日分三次服。(《廣西中草藥》) 3.治濕熱黃疸:火炭母一兩,雞骨草一兩,水煎服。(《廣西中草藥》) 4.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馬蹄金、雞骨草各1兩,山梔子、車前草各5錢。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5.治濕熱黃疸:金砂蕨葉、田基黃,雞骨草各一兩。水煎服。(《廣西中草藥》) 6.治瘰疬:雞骨草六斤,稀薟草四斤。研末,蜜為丸,每丸重一錢。日服三次,每次二丸,連服二至四周。(廣西《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處方集》) 7.手足口食療方 燈芯草5扎 ,蟬蛻3g ,木棉花1朵 ,雞骨草10g ,瘦豬肉50g, 煲湯飲用 。燈芯草利尿通淋,清心降火;蟬蛻疏散風(fēng)熱,透疹止痛;木棉花清熱、去濕、解暑、利尿;雞骨草清熱解毒。此方具有疏風(fēng)清熱,化濕解毒的功效。 圖片文字難免錯誤,歡迎留言探討。 圖片選配于網(wǎng)絡(luò),侵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