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是倡導全民讀書的時代,讀書對于每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我們就來聊一聊讀書那些事。 許多人都喜歡讀書,但總感覺讀完書之后并沒有多少收獲。這可能和個人的讀書習慣有關。事實上,讀書不能只是在讀,更重要的是把讀到的東西進行消化吸收,變成自己需要的東西,這個過程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jié)合的過程,也是一個學以致用的過程。讀書貴在學以致用。那么,如何運用有限的時間去學習,如何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呢? 一、何時讀書學習也許有人會問,一天的時間就那么多,要工作,回到家里還要做家務,還要照看老人,照顧孩子,哪有時間學習。 魯迅先生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還是有的。”那么我們?nèi)绾稳D時間學習呢? 這里有一個關鍵詞,那就是碎片化時間。每個人每天都有一些固定動作需要很長的時間段來完成,比如工作、學習、睡覺、吃飯等,當然還有一些時間雖然很零散,但也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比如排隊時、上班前、開會前、睡覺前、午休前等零散時間,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些零散時間來進行學習。比如,現(xiàn)在有5分鐘時間,我們就可能打開書看一節(jié)的內(nèi)容,或者閱讀一篇文章,或者瀏覽一條新聞,充分利用零碎時間進行閱讀,達到見縫插針的效果。 現(xiàn)在許多讀書軟件既有文本又有語音,有的雖然沒有真人語音,但也可以采用AI技術實現(xiàn)聽書,而且聽書的效果還非常不錯,而有的讀書軟件純粹采用聽書形式,這些都為我們讀書提供了便利。我們可以用一切碎片化時間進行讀書和學習。比如,我每天就利用早上跑步時,洗涮時,做飯時,吃飯時,做家務時,上下班開車或者坐公交車時,中午走路時,睡覺前等一些閑散時間去聽書,去學習。這樣一邊運動一邊聽書,一邊干活一邊聽書,既不會感覺無聊,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增長一些智慧,學到一些知識。 當然,有些書如果只是聽講書,聽一遍吸收不了多少東西。但你聽過之后,就會對書籍有所了解,有所鑒別,哪些書籍聽起來還不錯,哪些書籍對你啟發(fā)很大,哪些書籍你非常感興趣,就可以多聽幾遍,或者找相應的實體書或電子書來認真讀一讀。每讀一遍就會有不同的感受,產(chǎn)生不同的想法。對書本的理解和掌握就會更進一步。 這樣,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閱讀或者聽書,就可以做到有目的性地學習,帶著目的和興趣,從一堆東西里找到你想要學習的東西,這樣才能真正學有所獲。 二、如何做到學以致用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炫耀我們讀了多少本書,聽了多少門課程,學了多長時間,而是要做到學以致用。那么如何做到學以致用呢?我們可以圍繞以下四個步驟來進行。 第一,學會提煉。提煉就是從眾多的閱讀材料中,選擇自己覺得重要、有趣、有價值的部分,把它們提煉出來。簡單地說,就是從一堆東西里找到你想要學習的東西,你感興趣的東西。對我們來說,可以學習的東西有很多,比如一些知識性的東西,管理方法和管理技巧,情感類、心理類的知識,演講技巧等等,或者針對某個問題去尋找相應的書籍或課程,通過學習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許多東西肯定是有用的,但并不一定是我們感興趣的,也不一定是我們目前所需要的。所以,我們要學會鑒別,學會提煉。哪怕只是看別人的朋友圈,都要保持一種學習的心態(tài),找到一些對自己有價值的東西,比如看到一張很有趣的圖片,讀到一段極富哲理的文字,看到別人對一本書的精妙解讀,就可以把它們記錄下來。這些都是一種學習。 我們在聽書或者聽課時,對于老師講述的一些觀點和看法,如果覺得對自己很有啟發(fā),就可以迅速記錄下來,反復品味,仔細思考,這也是一種進步。 第二步,學會連接。連接就是要建立知識鏈接,就是把看到的東西、聽到的東西、學到的東西跟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相關聯(lián),跟自己頭腦中已經(jīng)建立的知識體系相連接,從而產(chǎn)生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樣才能有效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識,重新補充和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當我們閱讀文章時,要從中提煉出我們想要的概念和素材,我們會發(fā)現(xiàn),把它們提煉出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和我們自身產(chǎn)生關聯(lián),加上我們自己的標簽和說明,最終為我們所用。 當我們讀書時,不要盲目地追求閱讀的速度和數(shù)量,而要學會發(fā)現(xiàn)所讀內(nèi)容中,是否有我們熟悉的東西,或者我們內(nèi)心真正想要的東西,我們感興趣的東西。 當我們聽課程時,不要只是在那里簡單地聽,而要把老師提出的觀點,列舉的事例,與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產(chǎn)生碰撞,仔細想想,我們過去是不是曾經(jīng)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有過類似的經(jīng)驗或教訓,這樣就很容易建立關聯(lián)。 第三步,學會融合。融合就是把所看到的東西,學到的知識,讀過的書,聽到的課程進行重新整理、拆解、分析、提煉,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內(nèi)容的過程。我們看到的東西,學到的知識,讀過的書,聽過的課,如果僅僅是聽了,看了,讀了,不進行深入地加工處理,就仍然是別人的東西。 只有經(jīng)過自己的加工處理、整理分析、拆解組合,并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結(jié)合自己的認知,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進行再加工、再利用,再創(chuàng)造,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變成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做到融合的重要標志,就是你能否用自己的話把這個知識點、這本書、或這節(jié)課的重點完整地敘述出來。如果你能夠做到,說明你真的理解和掌握了。 第四,學會輸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應用的有效方式就是輸出。輸出的形式有很多種,比如講課,比如分享,比如寫作,比如畫思維導圖,比如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像去年我們公司組織的“我是講書人”讀書分享活動,就是一種典型的輸出形式。對于這些講書人來說,通過他們的分享,會對書中的知識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也會不自覺地把這些知識運用到日常工作中。 在這里,我想介紹的一種最重要的輸出方式就是寫作。讀書寫作的輸出方式有很多,比如記讀書筆記,寫讀書心得,寫書評,寫講書稿。我采用的方式是精讀細輸出。從前年開始,我就嘗試著把讀過的書進行加工處理,然后進行輸出。每讀完一本書,我會結(jié)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對整部書進行詳細解讀,寫出一系列文章。 現(xiàn)在已經(jīng)用這種方式解讀了幾十本書。比如,在讀過《曾國藩家書》、《曾國藩家書大全》后,我寫了140多篇文章,在讀完《結(jié)構(gòu)性思維》后,我寫了21篇文章。通過寫文章的方式對書中的內(nèi)容進行深度解讀,會讓自己對書中的內(nèi)容理解更深,也更容易把書中的內(nèi)容與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體驗結(jié)合起來,產(chǎn)生更深刻的感悟。 還有一種有效的方法是畫思維導圖。在一書一課中,有一個課程就是創(chuàng)新思維導圖,老師就把創(chuàng)新思維導圖用到了極致。他對自己看過的書,聽過的歌,讀過的新聞,聽過的音頻,看過的影視劇等,都畫出了思維導圖。通過畫圖,形成了知識結(jié)構(gòu)和框架,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提煉——連接——融合——輸出的過程。我們找到內(nèi)容之后,要去拆解、提煉出核心內(nèi)容和知識體系,然后再經(jīng)過加工、組合、創(chuàng)新,并通過一定的形式進行輸出,運用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使書本上的知識、課程中的知識變成我們自己的知識的過程。 三、如何做到堅持不懈也許有人會說,我也想學,就是堅持不下來。在這里,我給大家提幾個建議,希望能有所幫助。 1、要制定計劃。每做一項事情都要有計劃,這樣把一項工作分為幾個階段去完成,就不會感覺到困難。 2、每天制定一個小目標。比如今天要看幾頁的書,今天要聽幾分鐘的課,今天要寫一篇幾百字的文章。這樣日積月累,就會有很大的收獲。 3、要做到自律。比如早上定點起床,晚上按時睡覺。每天看電視時間不能超過幾個小時,每天要跑多少公里。都有個明確的要求。如果做不到,應該有個懲罰機制,如果做到了,可以給自己一些小獎勵。這樣時間長了就會變得很自律。 4、養(yǎng)成一種習慣。不管是學習,還是運動,一定要按自己的計劃去完成,不能放水,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就會使這項行為變成一種習慣。哪一天如果我們因為有事沒有去做,就會感覺到不舒服,這時說明你的習慣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 5、要學以致用。學以致用實質(zhì)上就是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運用到工作和學習中。學到的東西,一定要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哪怕只是用到一個小知識,或者一個小技巧,也是一種進步。這樣不斷地運用,不斷地提高,才會使學習更有動力,更有興趣。 現(xiàn)在,許多人都意識到讀書和學習的重要性,希望我們都能掌握學以致用的方法,養(yǎng)成學以致用的習慣,用學到的知識去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把學到的知識真正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直正做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學有所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