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老育。前幾天看到網(wǎng)上一段爸爸給孩子輔導作業(yè)的視頻,視頻中的小男孩“求生欲”極強。一邊聽著爸爸的指導一邊小心翼翼地抬起頭說著, “爸爸別吼我,寶貝會寫……”“沒事兒,爸爸我給你鼓掌?!?/p> 看著孩子寫不會作業(yè)時候還要極力勸阻想發(fā)脾氣的爸爸,覺得好笑又心酸。 或許大部分孩子都有小時候因為作業(yè)、成績被父母念叨過的經(jīng)歷。等當了父母后,也知道輔導孩子寫作業(yè)時有時候是真的忍不住“滿腔怒氣”。 孩子是第一次當孩子,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都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肯定反對肢體上的暴力,也往往忽視了語言暴力帶給孩子的傷害。對孩子講過的狠話,也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在綜藝《少年說》里,就有一個女孩哭著控訴媽媽:“為什么老要這樣子打擊我?為什么我的努力你從來都沒有看到過?” 聽到女兒這番話,媽媽回應說,“其實我一直不斷打擊你,是因為我認為以你的性格,不打擊會飄?!?/p> 女孩又說,“你們老是這樣打擊我,我就一定會覺得自己很差?!钡珛寢屢琅f堅持地說“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要拍你一下;當你很弱的時候,我覺得要推你一下?!?/p> 最后溝通無果,無論在怎么說,媽媽都改變不了“打擊式教育”的想法,女兒哭著走下臺。 這段對話看得人很窒息,父母將自以為正確的教育觀念實施在子女身上,以為可以鍛煉孩子的抗打擊能力。但孩子在一次次接收到來自身邊最親近的父母的打擊、嘲諷后,會陷入自我懷疑、自卑的情緒中。 語言虐待可能比其他形式的虐待具有更隱蔽、更持久的影響?!冈趺淳湍悴恍?,是個人都比你強」「廢物,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你腦子里裝的什么」 這樣的打擊,直接攻心,傷害指數(shù)特別高。 孩子總是被父母“嫌棄”這個做不好,那個也做不好,甚至想丟掉自己。如此負面的評價會讓孩子的性格很難向積極的一面發(fā)展,給孩子長大后的性格留下敏感、自卑的底色。這樣錯誤的溝通方式也會讓孩子對你充滿埋怨和怨恨,活得卑微而渺小。 大多數(shù)的父母對孩子的打擊,不是因為真的不愛孩子,而是沒有找到合適的處理辦法,理智上完全明白,對待孩子要有耐心要溫和,但情感上往往嘴比腦快,氣得不行的時候說出口的話就帶著指責和不耐煩。 難聽的話一說出口,對孩子的傷害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冷靜下來或許也會反思自己是不是話說得太重了,但很多父母就是拉不下面子,軟下來和孩子再道個歉,也就是這樣的一次次僵持,最后讓親子關系崩塌,孩子對父母失去信賴。 和孩子好好說話,其實有時候也沒有那么難。記得《爸爸去哪兒》里,陳小春和兒子jasper的一幕讓人印象深刻。陳小春的原生家庭并不完美,他也承認自己多少沾染了一些父母的暴脾氣。節(jié)目里,父子倆一起去找房子,Jasper走路慢慢悠悠,邊走邊玩,陳小春就開始不耐煩地催促他快點走。 好幾次后催促后,他發(fā)現(xiàn)兒子還是沒有跟上來,忍不住發(fā)脾氣了,對著兒子吼,“搞快點!” 直接把Jasper嚇得愣在原地,但jasper沒有被嚇跑,他打開喇叭對著爸爸說,“你能不生氣嗎?” 聽到這句話的陳小春也醒悟過來,剛剛自己說話太暴躁了。于是回應兒子“對不起”,然后耐心等著孩子走下臺階。 當天睡覺前,他又再一次和兒子道歉,說自己今天白天不應該發(fā)火,自己表現(xiàn)得不棒。 其實誰都有控制不了脾氣的時候,但是能反思能做出改變,也不會導致親子關系持續(xù)僵化下去。 家長需要情緒的排解,孩子也不例外。當孩子做錯事或做得不好的時候,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感受,也許孩子不是故意的,給孩子一些理解和包容,不要一味批評打壓孩子。靜下心和孩子溝通,可以了解到孩子真正的需求,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和傷害。 有時候孩子不知道該怎么做,父母覺得孩子做得不對,可以說出具體的要求,動輒批評打罵會讓孩子有逆反心理,也會失去孩子的信任。 做個好好說話的父母,多聽聽孩子的想法,既是了解我們的孩子在想些什么,也是給孩子一個發(fā)泄的窗口,讓孩子知道,其實我們一直都愛著他。 你會經(jīng)常打壓孩子嗎? 情緒失控時,你會打罵孩子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