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鏈接 本文內容目錄: (一)管腔 1、位置 2、狹窄 3、閉塞 4、夾層動脈瘤 5、內膜征/雙腔征 (二)管壁 1、壁內血腫/血管輪廓增大 2、游離內膜 3、夾層動脈瘤 重要縮略詞: CAD,cerebral arterial dissection,腦動脈夾層 EAD,extracranial arterial dissection,顱外動脈夾層 IAD,intracranial arterial dissection, 顱內動脈夾層 (一)管腔 1、位置 顱外頸動脈夾層的好發(fā)部位是:頸內動脈竇部以上直至近顱骨底部;極少數(shù)情況下可累及頸內動脈竇部,頸總動脈夾層非常少見。顱外椎動脈夾層好發(fā)部位包括:V1-V2交界處,V3段;個別情況下亦可累及椎動脈起始部。上述好發(fā)部位均是頸部腦動脈活動度較大的位置所在,頭頸部伸屈和扭轉時可能造成動脈壁機械性損傷,從而引發(fā)夾層。EAD特殊的好發(fā)部位有助于和其他頸部動脈疾病鑒別,如粥樣硬化好發(fā)于椎動脈開口位置,以及頸總動脈分叉部和頸內動脈竇部,而多發(fā)性大動脈炎最常累及弓上大動脈的近端。 2、狹窄 長段不規(guī)則或絲線樣狹窄是EAD的特征性影像學表現(xiàn)之一,此表現(xiàn)有別于粥樣硬化所致的局限性管腔狹窄;其病理基礎是大范圍壁內血腫壓迫內膜,從而導致范圍較長的管腔狹窄。DSA、CTA和增強MRA均可很好地顯示長段不規(guī)則或絲線樣狹窄的管腔(圖1和2);然而,若EAD導致管腔嚴重狹窄,TOF-MRA上狹窄部位可能表現(xiàn)為長段的血流信號缺失,而被誤認為是閉塞。隨著壁內血腫的吸收,大部分此種狹窄可在短時間內(數(shù)天-數(shù)周)獲得明顯緩解。需要注意的是,個別頸部動脈夾層性狹窄也可能是局限性的,此時則需要檢測到其他典型征象(如壁內血腫)方可診斷為夾層。 3、閉塞 夾層病變導致管腔閉塞機制包括:①較大壁內血腫擠壓內膜,造成管腔假性閉塞,此時內膜還是完整的;②內膜破裂,局部急性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閉塞。鼠尾樣或燭焰樣閉塞是EAD的典型表現(xiàn)之一(圖2和3),而最常見的粥樣硬化性閉塞表現(xiàn)為突兀的截斷樣閉塞。需要注意的是,顱內頸內動脈閉塞時,顱外頸內動脈內的血液流速緩慢,TOF-MRA或CTA可能僅顯示頸動脈竇部,其形態(tài)與燭焰樣或鼠尾狀閉塞類似,此時會誤診為夾層性閉塞,此種現(xiàn)象稱之為假性夾層征象。隨著壁內血腫的吸收,部分此種狹窄也可在短時間內獲得部分或完全再通。對于無典型鼠尾樣或燭焰樣的閉塞病變,如果短時間內獲得血管再通,則是支持夾層病變的強力證據(jù)。 當夾層性閉塞位于非EAD常見部位,如:頸總動脈和頸內動脈起始部,這就會給診斷帶來困擾,此時需要運用MRI檢測壁內血腫以直接明確或排除診斷(圖4)。 4、夾層動脈瘤 當動脈管壁的內膜和中膜均破裂時,動脈血的壓力直接作用于薄弱的外膜,造成局部管腔擴張,形成夾層動脈瘤。DSA和CTA均可準確顯示頸部動脈的夾層動脈瘤,大部分表現(xiàn)為局部動脈管腔的不規(guī)則凸起(圖5)。當內膜和中膜破損比較局限時,夾層動脈瘤通過窄頸或寬頸和真腔相連通;而當內膜和中膜破損比較廣泛時,則難以觀察到瘤頸,或顯示為局部管腔不規(guī)則囊樣擴張(圖6)。因夾層動脈瘤內的血流為湍流,且血流速度慢,TOF-MRA可能低估瘤腔范圍,或漏診了體積較小的夾層動脈瘤;而應用對比劑的增強MRA則可彌補上述TOF-MRA的不足(圖7)。頸部夾層動脈瘤可能還會同時合并內膜征、壁內血腫等其他夾層典型影像學征象。部分夾層動脈瘤是在隨訪過程中才出現(xiàn)。血管影像學隨訪可觀察部分夾層動脈瘤自愈或縮小,夾層動脈瘤也可能進一步增大,此時則可能需要介入或手術干預。 5、內膜征/ 雙腔征 內膜征/雙腔征是大多數(shù)醫(yī)生最為熟知的夾層征象。內膜征于DSA、CTA和增強MRA表現(xiàn)為在管腔內高密度造影劑襯托下的線條樣充盈缺損(圖8-10)。TOF-MRA成像時,在亮血流的存托下,游離內膜表現(xiàn)為管腔內邊界銳利的線條樣低信號;然而,當游離內膜周圍存在湍流血液時,則很難觀察到典型內膜征,而應用造影劑的血管成像不會受血液湍流的影響。當撕裂的內膜范圍較大,且兩端均與動脈真腔相通時,在內膜和中-外膜之間則可形成一能通過血流的假腔,血管成像上表現(xiàn)為雙腔征,在真腔-假腔之間隔著一層游離的內膜,此時血管成像則能同時檢測到內膜征和雙腔征。3D-DSA、CTA和MRA的血管斷面重建圖像更有利于觀察到內膜征和雙腔征(圖9和10);而三維重建圖像因為觀察角度的原因,??赡苈┰\一些不顯著的內膜征。 圖1 顱外頸動脈夾層性狹窄典型DSA表現(xiàn) 圖A:頸內動脈竇部以上直至近顱底部長段不規(guī)則狹窄(黑箭頭);圖B:頸內動脈竇部以上長段線樣狹窄(黑箭頭);圖C:頸內動脈竇部以上長段狹窄(黑箭頭),以近顱底部位置狹窄最嚴重。 圖2 椎動脈夾層性狹窄或閉塞的典型血管影像學表現(xiàn) 圖A:DSA顯示右側椎動脈V2段長段不規(guī)則狹窄(黑箭頭);圖B:CTA顯示右側椎動脈V3段長段不規(guī)則狹窄(白箭頭);圖C:DSA顯示右側椎動脈V2段鼠尾樣閉塞(黑箭頭)。 圖3 顱外頸動脈夾層性閉塞的典型血管影像學表現(xiàn) DSA(圖A)、CTA(圖B)和增強MRA(圖C)顯示顱外頸動脈竇部以遠閉塞,呈典型的燭焰樣閉塞表現(xiàn)。 圖4 頸總動脈夾層 男,34歲;因“突發(fā)左眼視物不清3天”,于外院行眼底照相和血管熒光造影,提示左眼視網(wǎng)膜缺血。發(fā)病第6天,頸部增強MRA(圖A):左側頸總動脈近段閉塞(空白箭);顱腦TOF-MRA(圖B):左側頸內動脈未見顯影。發(fā)病第13天,DSA(圖C):左側頸總動脈近段閉塞(空黑箭)。發(fā)病第15天,頸部MRI之T1WI冠狀位成像(圖D):左側頸總動脈中遠段高信號壁內血腫(白箭);頸部增強T1WI橫斷位成像(圖E):左側頸總動脈局部血管輪廓(白箭頭)較對側(彎白箭)明顯增大。 圖5 顱外頸動脈夾層動脈瘤 圖A:DSA顯示右側顱外段頸內動脈夾層動脈瘤(黑箭)合并臨近管腔多發(fā)狹窄;圖B:CTA顯示右側頸內動脈局部夾層動脈瘤(白箭);圖C:TOF-MRA顯示左側顱外頸內動脈近顱底段局部不規(guī)則夾層動脈。 圖6 以管腔局限性囊狀擴張為表現(xiàn)的頸動脈夾層動脈瘤 同一病人的頸部CTA(圖A和B)和DSA(圖C):顱外頸內動脈迂曲,近顱底部局部管腔囊樣擴張。 圖7 頸動脈夾層動脈瘤的TOF-MRA和增強MRA比較 同一病人的頸部TOF-MRA(圖A)和增強MRA(圖B):左側顱外段頸內動脈局部夾層動脈瘤伴臨近管腔狹窄;因瘤腔內湍流影響,TOF-MRA所顯示的瘤腔信號偏低,且欠均勻(白箭);而增強MRA所顯示的瘤腔邊界清晰,信號均勻,信號強度與真腔一致(白箭)。 圖8 內膜征和雙腔征的DSA表現(xiàn) 圖A:顱外段頸內動脈局部管腔擴張,可見線樣充盈缺損將其分為雙腔(黑箭);圖B:顱外段頸內動脈近顱底部局部管腔形態(tài)雜亂,其內可見不規(guī)則線樣充盈缺損(黑箭);圖C:左側椎動脈V1-V2交界處雙腔征(黑箭),V2段局部管腔狹窄。 圖9 椎動脈V3段夾層 男,27歲;主訴:頭暈伴右側肢體無力3天。外院顱腦MRI提示左側延髓梗死(圖像未給出)。發(fā)病當天,外院CTA之VRT重建圖像(圖A)顯示左側椎動脈V3段管腔擴張(粗白箭),局部可見線條樣充盈缺損(細白箭);CTA原始圖像(圖B)于左側椎動脈V3段檢測雙腔征和內膜征(白箭)。發(fā)病第5天,管壁T1WI(圖C)和T2WI(圖D)矢狀位掃描圖像:左側椎動脈V3段局部呈現(xiàn)兩個管腔,兩者之間為一等信號線樣內膜相隔(白箭)。 圖10 頸動脈夾層內膜征/雙腔征的不同成像方法比較 男,50歲;主訴:突發(fā)右側肢體無力,伴言語含糊9天。發(fā)病第13天,頸部CTA提示左側頸內動脈起始部閉塞(圖像未給出);CTA的VRT三維重建圖像(圖A)顯示一鄰近頸動脈竇部的假腔(空白箭);MIP矢狀位重建圖像(圖B)顯示一線樣低密度內膜征(空白箭);MIP橫斷位重建圖像(圖C)同時檢測到內膜征和雙腔征(空白箭)。發(fā)病第25天,TOF-MRA的MIP三維重建圖像(圖D)顯示假腔(空白箭)內的血流信號低于真腔;MIP矢狀位重建圖像(圖E)顯示一線樣低信號內膜征(空白箭);TMIP橫斷位重建圖像(圖F)同時檢測到內膜征(空白箭)和雙腔征,假腔內信號不均勻(白箭)。 (二)管壁 根據(jù)病理機制,腦動脈夾層可導致如下管壁改變:壁內血腫造成局部管壁增厚和血管外部整體輪廓增大,與管壁連接的游離內膜,以及夾層動脈瘤情況下的血管輪廓顯著擴大。 1、壁內血腫/血管輪廓增大 (1)計算機體層成像 雖然CT平掃難以區(qū)分正常腦動脈管壁和管腔內血液,但當動脈管壁病變組織的密度和管腔內血液密度值差別較大時,此時CT平掃則可顯示病變管壁,如:粥樣硬化斑塊低密度脂質成分、斑塊內高密度出血或更高密度的鈣化;注射對比劑后的CT掃描,極高密度的管腔內血液可以襯托出完整的管壁病變范圍和形態(tài)。理論上,早期壁內血腫于CT上表現(xiàn)為高密度影。顱外頸動脈早期壁內血腫的高密可被觀察到;但此時要謹慎解讀,需和高密度腔內血栓相鑒別,血管輪廓增大和(或)月牙形高密度是壁內血腫和腔內血栓的重要鑒別點。腔內血栓不會導致血管輪廓增大,管壁月牙形高密度影是夾層的典型表現(xiàn)。當壁內血腫負荷較大并引起管腔閉塞時,早期在CT橫斷面掃描上表現(xiàn)為圓形的高密度影(圖11和12)。 然而,在大多數(shù)醫(yī)療機構中,早期卒中患者很少會獲得頸部CT檢查。因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療的興起,有些醫(yī)療機構于血管再通治療前會進行頭-頸部CTA評估,先進的CT設備因CTA減影重建的需要,故會作頸部CT平掃。即使顱外頸動脈夾層患者進行了早期頸部CT平掃檢查,如果醫(yī)務人員未認識到或不熟悉夾層壁內血腫高密度征象,則會漏診,這也是文獻報道和筆者實踐中僅有極個別的顱外頸動脈夾層患者CT檢測到高密度壁內血腫征象的原因。 CT的壁內血腫高密度具有時間效應,于發(fā)病后數(shù)日內密度逐漸降低,而與管腔內血液密度相仿,此時CT平掃難以區(qū)分。這種情況下,如果管腔未閉塞,顱外頸動脈夾層的壁內血腫在CTA原始圖像上的典型表現(xiàn)是:在圓形管腔高密度血液襯托下的偏心管壁增厚(圖13);但也可能是向心性管壁增厚(圖14)。此征象需要和粥樣硬化斑塊相鑒別,核心鑒別要點是:顱外頸動脈夾層和粥樣硬化的好發(fā)位置的差別,夾層好發(fā)于頸動脈竇部以上直至近顱底部,而斑塊好發(fā)于頸動脈分叉部和竇部,竇部以上的顱外段頸動脈極少發(fā)生粥樣硬化病變。另外,粥樣硬化斑塊較為局限,而夾層壁內血腫常累及較長段的管壁。 目前為止,還未有應用CT或CTA原始圖像檢測顱外椎動脈夾層壁內血腫的文獻報道,筆者的實踐中也未遇到此類情景。分析可能的原因有:相較于顱外頸動脈,顱外椎動脈管徑偏小,位置深,周圍臨近組織復雜,不利于運用CT或CTA原始圖像檢測夾層的特征性管壁改變。 (2)磁共振成像 有多種MRI策略可用于檢測EAD的壁內血腫和血管輪廓增大,典型壁內血腫(亞急性期)的表現(xiàn)是月牙形的短T1和長T2信號,同時伴有相應節(jié)段的血管輪廓增大。壁內血腫急性期的MRI信號表現(xiàn)多樣,應根據(jù)實際情況作出判斷(圖11)。 常規(guī)顱腦MRI 易被忽視的是,常規(guī)顱腦MRI是腦血管病患者常規(guī)評估項目,其成像范圍包含顱-頸連接部和部分上頸部組織,故對EAD也有一定的診斷價值,筆者實踐中也常遇到此類情況。如果頸部動脈夾層的壁內血腫延伸到顱底部,常規(guī)顱腦MRI則能檢測到典型的亞急性期壁內血腫高信號(圖13),此時閱片者需具備敏銳的洞察力,不然會被遺漏。 頸部MRI 因頸部血管管徑相對粗大,頸部常規(guī)的薄層掃描序列即可清晰顯示EAD典型管壁改變,尤其利于顯示亞急性期的壁內血腫(T1WI、T2WI和FLAIR均是高信號),顯著優(yōu)于CT(圖4)。 MRA原始圖像 實踐中要重視TOF-MRA原始圖像,它是一基于T1WI的三維成像序列,具有較高空間分辨率,能突出顯示流動血液,不足的是組織信噪比差。TOF-MRA常可顯示夾層的典型管壁改變,為明確夾層診斷提供直接證據(jù),如:壁內血腫和血管輪廓增大(圖11)。亞急性期壁內血腫的典型表現(xiàn)也是高信號的偏心性增厚管壁(圖15, 17, 18),但其信號低于偏于一側的圓形管腔內流動血液高信號,兩者間隔著一層線樣低信號的內膜,同時伴局部血管外部輪廓增大(相對于臨近正常動脈或對側相應位置的動脈);此時,TOF-MRA上在夾層部位將會呈現(xiàn)兩種不同性質的高信號:由正常管腔血流信號延續(xù)而來的夾層真腔內的血流信號,以及真腔血流信號周圍的壁內血腫高信號,此時易被誤診為雙腔征,需仔細甄別。 增強MRA是快速成像序列,著重顯示含對比劑的管腔內血液,組織顯影的信噪比很差,亞急性期高信號壁內血腫在極高信號血流干擾下常被忽略,需要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去閱讀注射造影劑前的原始圖像(圖17);因此增強MRA極少有可能將合并壁內血腫的夾層誤認為是雙腔征。 管壁高分辨MRI 二維和三維管壁高分辨MRI檢測壁內血腫等夾層性管壁改變十分敏感,亞急性壁內血腫呈顯著高信號。二維管壁高分辨MRI成像范圍有限(圖16-18);三維管壁高分辨MRI技術因掃面范圍大、各向同性掃描和多平面重建等優(yōu)點,可全面清晰顯示夾層病變(圖12),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尤其是在評估多發(fā)性夾層時。當然管壁高分辨MRI也可很好地同時顯示壁內血腫節(jié)段血管輪廓增大。 2、游離內膜 管壁高分辨MRI上,在腔內黑血的襯托下,內膜征表現(xiàn)為游離于管腔內的線樣等信號影,并局部和管壁連接(圖9),有時增強掃描可見游離內膜強化。 3、夾層動脈瘤 夾層動脈瘤于管壁高分辨MRI上的變現(xiàn)有:局部管腔和血管輪廓增大,血管輪廓可不規(guī)則,少數(shù)情況下于瘤腔內可檢測附壁血栓。 圖11 頸動脈夾層急性期壁內血腫CT和MRI表現(xiàn) 男,52歲;主訴:突發(fā)頭痛和言語表達困難1天。發(fā)病19小時,CT平掃(圖A):左側近顱底部頸內動脈輪廓(白箭)較右側(空白箭)增大,且密度高于右側頸內動脈。發(fā)病第2天,DWI(圖B):左側額葉急性梗死;頸部增強MRA(圖C):左側頸內動脈竇部以遠鼠尾樣閉塞(白箭);常規(guī)顱腦MRI:左側頸內動脈近顱底部血管輪廓顯著增大,T1WI呈稍高信號(圖D,白箭),T2WI呈低信號(圖E,白箭);上述部位于增強TIWI上未見強化(圖F,白箭),增強TIWI可見偏于邊緣的極小高信號真腔影;TOF-MRA原始圖像(圖G)于左側頸內動脈血管輪廓增大部位檢測到稍高信(白箭)和偏于邊緣的極小高信號真腔。 圖12 顱外頸動脈非典型夾層性閉塞的CT和高分辨MRI診斷 男,61歲;主訴:突發(fā)右側肢體無力和語言不能16天。圖A:發(fā)病當天顱腦CT平掃于近顱內處層面檢測到左側頸內動脈(粗白箭)局部輪廓較右側(空白箭)明顯增大,且其密度也顯著高于對側。發(fā)病第2天,DWI(圖B)顯示左側大腦中動脈大面積梗死,顱腦TOF-MRA(圖C)顯示左側頸內動脈閉塞。發(fā)病第18天,頸部CTA(圖D)顯示左側頸內動脈近端閉塞(細白箭);CT平掃(圖E)顯示左側頸內動脈近顱底部局部血管輪廓增大(粗白箭),但其密度與對側頸內動脈相仿(空白箭),增強CT(圖F)顯示環(huán)形管壁強化(粗白箭),腔內未見強化。發(fā)病第27天,高分辨MRI序列之T1-SPACE冠狀位(圖G)和橫斷位(圖H)重建圖像于左側頸內動脈近顱底段檢測到顯著的壁內血腫高信號(粗白箭)。 圖13頸動脈夾層動脈瘤合并壁內血腫的CT和常規(guī)顱腦MRI診斷 男,48歲;主訴:右側肢體無力15天。發(fā)病后第3天,FLAIR:左側大腦中動脈區(qū)大面積梗死。發(fā)病后第18天,頸部CTA三維重建圖像(圖B):左側頸內動脈局部夾層動脈瘤(白箭),合并鄰近管腔狹窄(空白箭);狹窄部位CTA原始圖像(圖C):左側頸動脈局部管壁偏心增厚,增厚管壁呈等密度(空白箭頭),局部血管輪廓較右側頸動脈增大。發(fā)病后第21天,常規(guī)顱腦MRI的顱底部層面T2WI(圖D)和T1WI(圖E):左側頸內動脈局部管壁偏心增厚,呈長T2和短T1信號,局部血管輪廓較右側增大(空白箭頭);增厚管壁于冠狀位FLAIR呈條狀高信號(空白箭頭)。發(fā)病后第3個月,DSA(圖G):左側顱外頸內動脈夾層動脈瘤無明顯變化(白箭),但鄰近管腔狹窄緩解。發(fā)病后第9個月,頸部CTA(圖H):左側顱外頸內動脈夾層動脈瘤已基本愈合,僅殘留局部管腔微小突起(黑箭)。 圖14 顱外頸動脈夾層的CT診斷和隨訪 男,48歲;主訴:突發(fā)左側肢體無力和言語含糊6天。發(fā)病當天,DWI(圖A)顯示右側額葉急性梗死,顱腦TOF-MRA(圖B)顯示右側頸內動脈閉塞。發(fā)病第8天,頸部CTA之橫斷位(圖C)和冠狀位(圖D)重建圖像顯示:右側顱外段頸內動脈局部管腔長段狹窄,并血管輪廓(黑箭頭)較左側(白箭頭)顯著增大,增厚管壁與鄰近結締組織密度相仿。發(fā)病后第13天,DSA(圖E)顯示:右側顱外頸內動脈竇部以遠長段狹窄(白箭)。發(fā)病后第3個月復查頸部CTA(圖F):右側顱外頸動脈狹窄較前明顯緩解,局部殘留輕度狹窄(白箭)。 圖15椎動脈V3段夾層性狹窄的DSA和TOF-MRA表現(xiàn) 女,34歲;主訴:右側肢體無力,伴言語不清3天。發(fā)病當天,FLAIR(圖A和B):左側腦橋和雙側小腦多發(fā)梗死灶。發(fā)病后第16天,DSA(圖C):左側椎動脈V3段長段不規(guī)則狹窄(黑箭頭)。發(fā)病后第29天,TOF-MRA之MIP重建圖像(圖D):左側椎動脈V3段狹窄(白箭頭);狹窄部位TOF-MRA原始圖像(圖E):左側椎動脈局部管腔狹窄,呈橢圓形顯著高信號(白箭頭),管腔的前外側為一半月形高信號壁內血腫(信號強度低于管腔,空白箭頭),兩高信號之間隔著一線樣低信號內膜。發(fā)病后第3個月,復查TOF-MRA:左側椎動脈狹窄已基本緩解。 圖16 椎動脈V2段夾層的TOF-MRA和管壁高分辨MRI診斷 男,27歲;主訴:頭痛伴右側肢體無力1月;外院CT:左側腦橋臂出血(圖像未給出)。發(fā)病后第36天,頸部TOF-MRA之MIP重建(圖A):左側椎動脈V2段長段狹窄(白箭頭),并V2段近側管腔擴張(空白箭頭);TOF-MRA原始圖像(圖B):于左側椎動脈管腔擴張?zhí)帣z測到內膜征和雙腔征(空白箭)。二維管壁高分辨MRI之T1WI(圖C):于左側椎動脈V2段狹窄處檢測月牙形壁內血腫高信號(白箭)。DWI(圖D):左側小腦后下動脈供血區(qū)急性梗死。 圖17 頸動脈夾層性狹窄于修復器出現(xiàn)夾層動脈瘤 男,43歲;主訴:右側肢體無力20天。發(fā)病第2天,DWI(圖A):左側半球多發(fā)急性梗死;發(fā)病第7天,頸部CTA(圖B):左側顱外頸內動脈竇部以上長段狹窄(白箭),近顱底部狹窄程度最為嚴重。發(fā)病25天,頸部TOF-MRA原始圖像(圖C)和MIP重建圖像(圖D):左側顱外頸內動脈狹窄明顯緩解(白箭),并觀察到鄰近頸動脈管腔的高信號壁內血腫影(空白箭);增強MRA未注射造影劑前的平掃圖像橫斷位重建(圖E)檢測到月牙形壁內血腫高信號(空白箭),但信噪比較差;增強MRA之MIP重建圖像(圖F)未能顯示壁內血腫高信號。管壁高分辨MRI:左側頸內動脈局部輪廓較對側增大,管壁偏心增厚,呈短T1(圖G)和長T2(圖H)信號。發(fā)病28天,DSA(圖I):左側顱外頸內動脈輪廓欠規(guī)則(白箭),未見狹窄;發(fā)病3個半月,復查DSA(圖J):左側顱外段頸內動脈局部夾層動脈瘤(空黑箭)。 圖18 椎動脈起始部夾層動脈瘤 男,54歲;主訴:突發(fā)頭痛和頭暈3天。發(fā)病當天,FLAIR(圖A):右側小腦梗死;顱腦MRA(圖B):右側椎動脈顱內段顯影不佳。發(fā)病第18天,頸部TOF-MRA(圖C):右側椎動脈起始段局部管腔瘤樣擴張(空白箭頭),鄰近管腔狹窄(空白箭);狹窄部位TOF-MRA原始圖像(圖D):局部管腔狹窄(白箭),其后外側方可見高信號壁內血腫影,但信號強度低于管腔內流動血液高信號(白箭頭)。管壁高分辨MRI之T1WI斷面(圖E)和矢狀面(圖F)圖像:右側椎動脈起始段局部管壁偏心增厚,增厚管壁呈明顯高信號。發(fā)病13天,DSA(圖G):右側椎動脈起始段局部夾層動脈瘤(空黑箭頭),鄰近管腔嚴重狹窄(空白箭),狹窄遠側血流緩慢。治療3個月后,復查頸部增強MRA:右側椎動脈夾層動脈瘤明顯縮小(空白箭頭),狹窄病變基本緩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