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學(xué)常識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對后來的宋儒影響很大,被認為孔子學(xué)說的繼承者,有“亞圣”之稱。 孟子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xué)術(shù)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復(fù)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選文所在的課文選自《孟子》,此書與《大學(xué)》、《論語 》、《中庸》合稱為“四書”。 二、課文解析 思路梳理: 全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正反結(jié)合,層層深入,反復(fù)論證義是人的本心,義重于生,應(yīng)舍生取義。 第二部分(2)正面舉例論證說明了義重于生,舍生取義,不失本心。 第三部分(3)舉例從反面說明了功名利祿使人見利忘義,失其本心。 文章內(nèi)容概括: 《魚我所欲也》主要講的是:人人都知道“義”比“生”更可貴,“不義”比“死”更可惡,然而只有賢者能把這一主張貫串于人生實踐的始終,而一般人由于受環(huán)境的牽制,往往改變初衷。 啟示: 孟子要求人們,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像賢者那樣,把“義”放在首位,必要時還應(yīng)做到“舍生取義”。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和孔子提倡的“殺身成仁”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的最高道德標(biāo)準(zhǔn),激勵著歷代仁人志士,為國捐軀,慷慨赴難。 《魚我所欲也》文章是怎樣展開論述的?(本文的論證思路) 文中先以魚和熊掌設(shè)喻,得出“生”與“義”不可得兼則“舍生取義”這一中心論點。接著進行邏輯推理進行論證。 第一步推理進行因果論證,由因推出果:因為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茍且偷生的事;因為我所厭惡的東西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導(dǎo)致死亡的禍患也不避開它。 第二部推理是假設(shè)推理,從反面逆證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者(義),所惡有甚于死者(不義)。接著孟子還舉行路之人、乞人不食嗟來之食為例,從正面論證義重于生,舍生取義,不失本心。 最后以對比的方式指出有些人為了私利而拋棄原則,接受了萬鐘厚祿,這就是失去了本心,從反面加以證明。 本文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有力的證明了“義”的存在,證明了“舍生取義”這一中心論點。 三.字詞歸類 1.生字識記 茍得(gǒu) 一簞食(dān) 所惡(wù) 蹴爾(cù) 不屑窮乏者(xiè) 2.通假字 ⑴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⑵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辯,通“辨”,辨別) ⑶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鄉(xiāng),通“向”,原先或從前。) ⑷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與(得,通“德”,感激;與,通“歟”,語氣詞。) 3.一詞多義 ⑴與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通“歟”,語氣詞) 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給予) ⑵而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表示偏正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dāng)于“著”“地”等,或不譯)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卻,可是) ⑶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萬鐘于我何加焉(對于) ⑷是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指示代詞,這個) 是亦不可以已乎?。ㄖ甘敬~,這個) 4.古今異義詞: (1)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古義:一種量器。 今義:計時的器具或中空的響器。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古義:代詞,這種。 今義:判斷詞,是。 5.有關(guān)成語: ⑴舍生取義 本文:舍棄生命,而選擇正義。 今義: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⑵茍且偷生 只管眼前,得過且過,勉強湊合著活下去。 ⑶嗟來之食 是指帶有侮辱性的或不懷好意的施舍。嗟:不禮貌的招呼聲,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喂”。貶義詞。 四、實詞解釋 1.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兼得”的倒語,同時得到 2.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重要,嚴重 3.舍生而取義者也 舍:舍棄。?。哼x取。義:大義。 4.故不為茍得也 茍得:茍且取得,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5.故患有所不避也 患:禍患,災(zāi)難。辟:通“避”,躲避。 6.如使人之所欲 如使:假如,假使 7.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是故:因此,由此可見 8.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非獨:不只,不僅 9.賢者能勿喪耳 喪:喪失,丟掉 10.一簞食,一豆羹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豆:古代一種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11.呼爾而與之 呼:吆喝。爾,助詞,無實義。與,給 12.蹴爾而與之 蹴:用腳踢 13.乞人不屑也 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14.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萬鐘:指高位厚祿。鐘,古代的一種量器 辯:通“辨”,辨別 15.萬鐘于我何加焉 何加:有什么益處 16.妻妾之奉 奉:侍奉 17.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窮乏:貧困。 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 與:通“歟”,語氣助詞,嗎。 18.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鄉(xiāng):通“向”,從前。 19.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這種做法。已:停止,放棄。 20.此之謂失其本心。 此之謂:這就叫做。本心:天性、天良。 五、虛詞用法 1.而: ①舍生而取義者也(表并列) ②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表轉(zhuǎn)折) ③呼爾而與之(表修飾) ④蹴爾而與之(表修飾) ⑤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表修飾) 2.之: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助詞,的) ②人皆有之(代詞,指“是心”) ③呼爾而與之(代詞,他,指“行道之人”) ④行道之人(助詞,的) ⑤得之則生(代詞,指“一簞食,一豆羹”) 3.于: ①所惡有甚于死者(介詞,比) ②萬鐘于我何加焉(介詞,對,對于) 4.以: ①則凡可以得生者何有不用也(連詞,表目的,用來) ②以傷先帝之明(連詞,表結(jié)果,以致) ③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fù)之效(介詞,把)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詞,因為) ⑤愚以為宮中之事(動詞,認為) 5.則: ①則凡可以得和者何不用也(連詞,那么) ②得之則生(副詞,就) 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連詞,卻) 六、句子翻譯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如果這兩樣?xùn)|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為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譯文: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 3.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譯文: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zāi)禍我不躲避。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譯文: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 5.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譯文: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6.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譯文: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7.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譯文:(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鐘的優(yōu)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益處呢? 8.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譯文: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 9.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譯文: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他的本心。 七.內(nèi)容理解 1.作者開頭寫魚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 以魚和熊掌為喻,引出論點“舍生而取義”。 2.“魚”和“熊掌”各比喻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魚”比喻“生”,“熊掌”比喻“義”。以比喻引出論點,化抽象為具體,深入淺出。 3.作者是怎樣正面闡述自己的觀點的?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4.“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惡有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 “所欲有甚于生者”指“義”;“所惡有甚于死者”指“不義”。 5.從第一段看,作者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義”之事? 因為作者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厭惡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為了“義”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義”之事。 7.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結(jié)論是什么?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性善論思想的體現(xiàn)) 9.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論證方法是什么?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道理論證。 10.第二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舉了哪兩個事例?目的是什么? 運用了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 (1)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來之食”的正面事例; (2)“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俸祿的反面事例。 目的是說明“義”的重要性,從而論證了“舍生取義”這一中心論點。 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關(guān)系人的生死時,“行道之人”和“乞人”為什么“不受”?舉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惡之心”,認為“義””重于“生”。作用是通過事實證明“非獨賢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襯托出“萬鐘而不辯禮義而受之”的錯誤。 12.此之謂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為什么會失去“本心”?該句中的“此”是指什么? “本心”是人本身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即“義”和“善”的本性。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即貪戀身外之物,為自己謀取私利。該句中的“此”是指“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受“萬鐘”。13.文哪些地方運用了對比? “魚”和“熊掌”;“生”和“義”;“重義輕生”的人和“貪利忘義”的人;不食“嗟來之食”的人和“萬鐘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 14.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試舉例。①比喻論證,用“魚”和“熊掌”作比喻論證對生與死的抉擇; ②對比論證,用“鄉(xiāng)”與“今”對待“一簞食,一豆羹”和“萬鐘”的不同做法進行對比論證; ③舉例論證,用“一簞食,一豆羹”和“萬鐘”的事例論證“義”重于“生”的觀點; ④道理論證,第一段用講道理來論證為何要“舍生”,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等句子15.歷史上許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義作為自己的行為準(zhǔn)則,對國家和民族做出了貢獻。舉例說明。 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對元統(tǒng)治者的威逼和利誘,寧死不屈,寫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壯語,并寫出氣壯山河的《正氣歌》。 16.文中說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應(yīng)指哪些事情?請舉一實例說明之。(所舉事例必須包括人名、所做的事情) 答:“所欲”應(yīng)指的事情:“所欲”指正義的事業(yè)。如:民族的大義,國家的建設(shè),抵御外侮,解救別人于危難等等。 實例:文天祥面對元兵高官厚祿的利誘,不為所動,寧死不屈,英勇就義。 八、課文補充 1.在人生的道路上,會面臨許多抉擇,要以“義”為重,為了維護它,要不惜“舍生取義”。 2.本文氣勢磅礴,感情強烈,生動活潑,體現(xiàn)了孟子大義凜然的個性,表現(xiàn)了他雄辯、善辯的才華。主要運用了排比、比喻、對比、對偶的手法,在論證方法上,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相結(jié)合。 3.歷史上許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義”作為自己的行為準(zhǔn)則,對國家和民族做出了貢獻。舉例說明,含名句、事例。 事例: ①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對元統(tǒng)治者的威逼利誘,寧死不屈。 ②愛國學(xué)者朱自清在病危之際拒絕吃美國救濟糧。 ③劉胡蘭面對敵人的屠刀毫不畏懼,寧死也不出賣黨組織,最后英勇犧牲。 ④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反動當(dāng)局,寧可倒在槍下,也不愿屈服。 名句: ①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陳 毅——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③裴多菲——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④夏明翰——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 九、思維拓展 1.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熱血和寶貴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舍生取義”的正氣歌,請概述一個這樣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為保一方群眾生命財產(chǎn)的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國。5.12汶川大地震中譚千秋老師用雙臂掩護四位學(xué)生,學(xué)生得救而自己英勇犧牲等。 2.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曾經(jīng)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現(xiàn)在的學(xué)校教育則強調(diào)我們中小學(xué)生要“珍愛生命”,最近教育部修改的《中學(xué)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就刪掉了“見義勇為,敢于斗爭”的字樣,你是怎樣看待這一問題的? 示例:人的生命是寶貴的,我們應(yīng)當(dāng)要珍惜這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們不見義勇為,不伸張正義,只是我們在見義勇為時,要量力而行,要與壞人斗爭的同時還要斗智,盡量避免對自己的損害,對自己生命的威脅。 3.出自《孟子》的成語有哪些? 課內(nèi):舍生取義 嗟來之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課外:杯水車薪 不言而喻 夜以繼日 五十步笑百 一、閱讀下面甲、乙兩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辭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節(jié)選自《魚我所欲也》) 【乙】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溫蠖⑤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節(jié)選自《史記·屈原列傳》) 【注釋】①醨:薄酒。②察察:潔白的樣子。③汶汶:渾濁的樣子。④皓皓:瑩潔的樣子。⑤溫蠖(huò):塵滓重積的樣子。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粗的詞。 ①故不為茍得也______ ②被發(fā)行吟澤畔______ ③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 ④遂自投淚羅以死______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3)請簡要說說【甲】段是如何提出論點的。 (4)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有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樣都把“舍生取義”奉為人生準(zhǔn)則,請你另舉出一個事例,并說說你如何理解“舍生取義”。 答案答案: (1)①茍且取得,指茍且偷生之意;②同“披”,披散;③介紹比較的對象,可譯為“比”;④于是,就。 (2)①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有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②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3)“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边@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shè)比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意對即可) (4)示例:生命誠然高貴,但是對于人來講,仁義之所貴更重于生命,君子賢人是能夠做到 為了持守仁義而獻出生命的??乖麑⑽奶煜椴唤邮芨吖俸竦摰恼T惑,寧死也拒不降元,這是對生命價值的一種超越,是對人的生命價值的提升和升華,也是中華民族所弘揚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另外如:譚嗣同“我以我血薦軒轅”、蘇武漠北氣節(jié)等事例) 二、閱讀下文,完成 6~8 題。(7 分)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 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 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 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 心。 6.解釋文中加粗的詞。(3 分) (1)呼爾而與之 (2)萬鐘于我何加焉 (3)是亦不可以已乎 7.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直線的句子。(2 分) 8.本段主要采用 、 的句式,使表達氣勢充沛,感情強烈。(2分) 參考答案: 6.(3 分)(1)給予 (2)對于 (3)停止,放棄 7.(2 分)這就叫作喪失了人固有的羞惡之心。 8.(2 分)排比 反問 三、《魚我所欲也》閱讀練習(xí) 魚我所欲也《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9.下列各組語句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亦我所欲也 是進亦憂(范仲淹《岳陽樓記》) B.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儼然(陶淵明《桃花源記》) C.所惡有甚于死者 于廳事之東北角(林嗣環(huán)《口技》) D.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一狼得骨止(蒲松齡《狼》) 20.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 (2分) A.故不為茍得也 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 B.賢者能勿喪耳 賢人能夠不丟掉罷了 C.呼爾而與之 沒有禮貌地吃喝著給他 D.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鄉(xiāng)鄰因害怕死亡而不接受 21.本文提出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yīng)該“ ”的觀點,并進一步指出這是每個人都有的 “ ” 。(4分) 參考答案: 19.A 【解析】A.“亦”都是“也”的意思;B.動詞,舍棄/名詞,住所、房間;C.介詞,比/介詞,在;D.動詞,感激/動詞,得到。 20.D 【解析】“鄉(xiāng)”同“向”,原先的意思。 21.(4分)①舍生取義 ②本心 |
|
來自: 廣東黃漢光 > 《教學(xué)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