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jìn)化媽:父母要學(xué)會讓孩子懂得你愛TA,很重要。 作者:石澤 來源:爸媽進(jìn)化論原創(chuàng) “車子也是二手的,衣服也是二手的,鞋子也是二手的。” 在一段視頻當(dāng)中,二寶哭著對媽媽抱怨,說自己用的都是姐姐的“二手貨”,還委屈巴巴地問:“書包不能給我買個新的嗎?” 媽媽忙不迭地回應(yīng):“能能能?!?/p> 在得到媽媽肯定的回答后,二寶情緒稍稍平復(fù)。 可坐后面的姐姐來了句神補刀“媽媽的肚子也是二手的”,惹得二寶徹底崩潰大哭。 視頻看似是孩子想要新衣服,新鞋子,新書包,但她的嚎啕大哭真的只因為東西是“二手”嗎? 底下有個評論引人深思:“二手只是一個理由,一個表象,渴望父母更多的愛和關(guān)注,心里的不安全感才是真的?!?/p> 從心理學(xué)的角度來說,安全感就是在人際關(guān)系中得到尊重,不會隨意被傷害。 父母是孩子跟這個世界最天然的聯(lián)系,他們首先獲得的安全感便來自父母。 有一種對安全感很簡單直接的解釋,那就是“我怕黑,而你是光”。 父母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第一扇窗,可最怕有的父母忘了把窗打開。 光透不進(jìn)來,孩子面對的依舊是黑漆漆的恐懼;愛進(jìn)不來,孩子的安全感找不到依托,問題隨之而來。 孩子會覺得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了,擔(dān)心自己被拋棄,擔(dān)心別人不喜歡自己,甚至長大后敏感多疑,自我認(rèn)同感很低。 所以,讓孩子真正知道爸爸媽媽愛TA,是孩子獲得安全感的關(guān)鍵。告訴孩子“我愛你”,真的很重要。 你以為孩子懂了,其實他們不懂 如果有人問你:“你愛你的孩子嗎?”答案是肯定的。 可如果有人問你:“你的孩子知道你愛TA嗎?”答案就未必那么斬釘截鐵了。 不少父母認(rèn)為,哪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不說你也應(yīng)該懂: 給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冒著風(fēng)雨接送孩子上下學(xué),該報的補習(xí)班,興趣班,哪樣缺孩子了? 我那么忙,都是為了讓你過上更好的生活: 我起早貪黑,忙得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工作實在脫不開身,跟孩子爽約也是沒辦法的事,等賺到錢就有時間陪孩子去游樂園了。 可父母常常表現(xiàn)出來的是: 整天不是這就是那的要求,真煩人。 吃飯?zhí)羧龗牡?,怎么就不懂好呢?/p> 不就沒時間參加你的比賽,至于這么矯情嗎? 早知道你這么不聽話,生塊叉燒好過生你! 沒餓著渴著,可敷衍、拒絕卻讓孩子覺得:媽媽(爸爸)都不在意我,誰還會在意我呢? 在電視劇《坐88路車回家》中,黃哆因為被忽視情緒大爆發(fā),她質(zhì)問小叔: 你答應(yīng)我去給我開家長會你沒去,我考雙百也沒人看,就連我得個中隊長你們也不稀罕,你們有一個人管我嗎? 小叔怒氣沖沖反問黃哆:“你一個當(dāng)姐姐的,就這么給弟弟妹妹樹立榜樣?” 爸爸去世,媽媽不知所蹤,對于黃哆來說,撫養(yǎng)她的小叔就是最親的人。 可小叔的忽視,不理解卻徹底壓垮了黃哆的心理防線,覺得大家都不喜歡她了,甚至離家出走還要跳江。 或許在父母看來,孩子有時發(fā)脾氣是小題大做,是無病呻吟。殊不知孩子表面上看不出傷痕,內(nèi)心卻已經(jīng)滿是傷痕。 愛我為什么不認(rèn)真聽我說話,為什么不在乎我的快樂,我的悲傷,為什么不明白我想要什么? 這種“模糊”的愛在孩子心里變成了不確定:爸媽真的愛我嗎? 用對方法,讓孩子知道你真的愛TA 成人的愛往往過于深沉,以至于孩子根本不懂你愛TA,甚至?xí)X得你討厭TA,不安隨之產(chǎn)生。 所以學(xué)會讓孩子懂得你愛TA,很重要。 1、察覺孩子的敏感 閨蜜琳說自己5歲的女兒,在做事說話之前都會特別留意自己的表情。 犯錯誤的時候,她會搶在媽媽開口之前說:“對不起媽媽,我錯了?!?/p> 可明明琳是個很溫柔的人,她不明白孩子為什么這么敏感。 后來通過心理咨詢師,她才找到癥結(jié)所在。因為琳工作的原因,之前孩子有近一年的時間都是在姥姥家度過。 長期的分離讓孩子產(chǎn)生了極大的不安和焦慮,總害怕媽媽不要自己了,便通過這種小心翼翼的方式來討好媽媽。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我們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hù)兒童的心靈。” 孩子的心思很簡單,也很敏感。他們用自己所能看到的,聽到的,感知到的最直接的感受來判斷父母是否愛自己。 那之后,琳會抽多些時間陪伴孩子,不斷告訴她“媽媽愛你”,也會在出差的時候跟孩子約定好自己什么時候回來。 慢慢地,孩子的情況開始有了改善。 2、鼓勵孩子表達(dá)自己的想法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diào)查中心曾聯(lián)合問卷網(wǎng),對2002名18~35歲青年做過一項調(diào)查。 結(jié)果顯示,84.9%的受訪青年坦言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把他們的想法強加給自己。 父母總是用“我吃過的鹽比你吃的米都要多”的過往經(jīng)驗來教導(dǎo)孩子。 這常常會變成居高臨下的指揮,包辦一切的過度保護(hù),控制不住的訓(xùn)斥懲罰,甚至給孩子留下一輩子的陰影。 孩子跟成人一樣,有獨立的人格,也有受人尊重,想要表達(dá)的需求。 所以,孩子開心的時候,請TA分享自己的喜悅;孩子難過,生氣或者不安時,學(xué)會傾聽,然后陪TA消化這些不良情緒。 同樣,孩子也有自己獨立地思考,會用自己的方式對某個人、某件事做出判斷。 所以,哪怕孩子的理解是錯誤的,也請尊重孩子的嘗試,然后跟TA一起找到問題所在。 3、提供有質(zhì)量的陪伴 動畫小短片《我的爸爸是一名低頭族》很形象地反映了現(xiàn)代不少父母跟孩子的相處: 女兒拿著玩偶想跟爸爸玩,他眼皮都不抬,只是用手摸了摸孩子的頭就走了; 女兒拿著A+的成績單想得到爸爸的表揚,他卻視而不見; 女兒畫了好看的圖畫想跟爸爸分享,他依舊只關(guān)注手中的手機(jī)。 每次孩子都是從滿心歡喜變成了滿臉的失望、難過,然后默默走開。 等爸爸想起要看一看女兒的時候,她已經(jīng)長大。這一低頭,爸爸錯過了孩子寶貴的成長過程。 人在心不在,這樣沒質(zhì)量的“假性陪伴”不但回應(yīng)不了孩子的情感需求,還會讓孩子感受不到關(guān)心和愛,繼而導(dǎo)致安全感缺失。 所以,請把耐心、用心放在孩子的陪伴上。 參與到孩子正在做的事情,陪TA一起觀察,跟TA交流互動,關(guān)注TA的變化和需求,才能讓孩子真正感覺到父母的愛。 愛TA,其實很簡單 不久前,看到孫儷在微博上分享的和兒子等等的一段生活日常。 白天的時候,等等跟孫儷說他不想做哥哥,而是想做弟弟或妹妹。 當(dāng)晚等妹妹睡著后,孫儷便和等等就這個話題進(jìn)行了討論。 等等告訴孫儷,有時他覺得做哥哥壓力很大: 每個人都覺得他大,所以他讓妹妹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他做了好事不會被表揚,但是妹妹做了一點點大人們都會發(fā)出無數(shù)的贊美。 等等覺得這很不公平。 在確認(rèn)導(dǎo)致這種情況的不是自己和鄧超的問題后,孫儷告訴等等自己非常理解他的感受,要孩子承受這樣的壓力是不對的。 她還告訴等等以后有這樣的委屈可以和媽媽說,也讓等等明白不要過于在意別人的評價,要相信自己,可以表達(dá)自己的真實想法。 這段有效的談話成功讓等等心情好轉(zhuǎn)。 試想下,如果孫儷對孩子的這句“童言”置之不理,或者覺得他小題大做,那孩子的委屈只怕會更大,甚至覺得媽媽默認(rèn)了這種不公平。 心理學(xué)家戴維·埃爾金德曾說:“孩子們最需要知道的是,他們對父母很重要,永遠(yuǎn)都被愛圍繞?!?/p> 愛孩子其實很簡單,只不過我們常常繞了個彎。 愛孩子,就成為TA的朋友,多聽聽TA的想法,并讓TA知道: 我喜歡和你在一起嘗試很多事情;我在意你的想法,愿意聽你多說說;我為你感到驕傲,你是最棒的。 任何時候需要幫助,爸爸媽媽都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