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是我國人群中常見病、多發(fā)病之一,它指胃腸黏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而造成的超過粘膜肌層的組織損傷,可發(fā)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其中以胃及十二指腸最為常見,即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其病因、臨床癥狀及治療方法基本相似,明確診斷主要靠胃鏡檢查。 胃潰瘍是消化性潰瘍中最常見的一種,主要是指胃黏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而造成的超過粘膜肌層的組織損傷。好發(fā)于氣候變化較大的冬春兩季。此外,男性發(fā)病率明顯高于女性,可能與吸煙、生活及飲食不規(guī)律、工作及外界壓力以及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關。胃潰瘍典型癥狀可表現為上腹痛及上腹不適等。絕大部分人可出現各種消化不良的癥狀,但也有無任何癥狀,直至出現并發(fā)癥。其常見的并發(fā)癥主要有出血、穿孔、幽門梗阻、癌變。常見的胃腸道癥狀及全身癥狀主要有噯氣、反酸、上腹脹、胸骨后燒灼感、惡心、嘔吐、納差等。反酸及胸骨后燒灼感是由于賁門松弛,惡心、嘔吐多反映潰瘍可能提示潰瘍處于活動期。頻繁嘔吐宿食,提示幽門梗阻。部分患者有失眠、多汗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癥狀。中醫(yī)認為本病是在慢性胃脘痛基礎上,病邪阻滯的實痛、熱痛。病初起自脾胃,后波及肝及其它臟腑。然基礎之慢性胃脘痛,或由寒邪、食積阻滯;或肝氣犯胃;或脾胃虛寒;或瘀血凝滯所致各不相同。 十二指腸潰瘍與胃潰瘍類似,是由于腸黏膜被消化液自身消化而造成的超過粘膜肌層的組織損傷,多見于青壯年,主要依靠胃鏡其明確診。中醫(yī)認為多由飲食失節(jié),損傷脾胃,情志不暢,肝郁氣滯或脾胃虛弱等引起的。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最明顯的區(qū)別是胃潰瘍一般飯后半小時——1.5小時始痛,而十二指腸潰瘍飯后2—4小時開始痛。該病患者一般選擇去醫(yī)院治療,但許多人并沒有得到理想的效果,通常好好壞壞,反反復復,如不及時治好,嚴重的會轉成胃腸穿孔或胃出血,還會危及生命。 現為大家介紹一個民間土方。服藥后,噯氣、反酸消失,黑色大便3天以后逐漸變黃,最多10天—15天可以治好。 偏方:烏賊骨85克(刮去硬膜)、象貝母 15克兩位藥,研末,每天飯前(空腹)服6克,每天三次。 烏賊骨。自古以來就是防治腸胃潰的良藥,是歷代中醫(yī)大家治療腸胃潰瘍、胃酸過多不可或缺的要藥。藥典記載:烏賊骨有除濕,制酸,止血,斂瘡之功。善治胃痛吞酸,吐、衄、嘔血,便血,崩漏帶下,血枯經閉,腹痛癥瘕,虛瘧瀉痢,陰蝕爛瘡。現代醫(yī)學研究也認為烏賊骨有制酸、抗?jié)?、降低胃液總濃度、止痛作用,因為其所含的鈣鹽既可中和胃酸,緩解嘔酸及燒心癥狀,又可促進潰瘍面炎癥吸收,阻止出血,減輕局部疼痛。 象貝母。味苦而性寒,含有辛散之氣,既能除熱,泄降,又能散結??梢灾委熞磺邪b瘍腫毒,濕熱惡瘡,痔漏,金瘡出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