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永遠不等人,但我們可以 最近被一個叫《緣來不晚》的節(jié)目圈粉了。 這是一檔老年人相親的節(jié)目。 上節(jié)目的人無一不是見過大風大浪的,下崗、離異、疾病、喪偶…… 老實來說,一開始是帶著獵奇的心態(tài)看的。父母催婚催得急,東介紹西攛掇的,如果這個年紀的人相親的話,會是什么表現(xiàn)? 老人之間會有愛情嗎?如果沒有,那他們會考慮什么呢? 彩禮、職業(yè)、居住地,他們會看重什么呢? 或許,這些故事,藏著時間給我們的答案。 “直來直往” 老人家相親,就是兩個字:直接。 “男人至死是少年?!?/p> “你是20歲小伙兒呀,還要好看的,好看找你呀!” “不靠譜的大爺不比不靠譜小伙少”…… 這些都是相親節(jié)目里爆出的金句,有點直接,又有點好笑。 一位75歲的大姨和一位79歲的大爺見面相親。 大姨開口就問,你什么畢業(yè)?大爺表示,沒念書。 女方立馬變了臉,表示自己畢竟是中專師范畢業(yè)的,還是希望找一個有文化的,然后爆出金句:“不是我的菜,我就這么坦率。” 圖 | 源于節(jié)目《緣來不晚》 還有前腳相談甚歡,可得知男方家住7樓,立馬撂挑子的大姐,只是因為“那不行,我上不去……” 也有特能嘮的東北老哥,見著女方就是一頓輸出,“以后吧,沒有什么愛情了,就是親情。你有病,我給你拿片藥,我有病,你給我端杯水……像哥們,你是我姐,我是你弟弟,咱倆是這么處的?!?/p> 結果,最后訕訕一笑,妹子,咱們屬相太合適了,可惜沒有眼緣。 動圖 | 源于節(jié)目《緣來不晚》 節(jié)目中的老人,多數(shù)不是喪偶就是離異多年,嘗過人情冷暖,很多東西都看透或者看淡了。 他們多數(shù)人已經不避諱自身是好還是壞,既直來直往,又斤斤計較。所以很多時候顯得有些不近人情。 年輕人還可以試探,可以曖昧,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20年呢?咱還是怎么直接怎么來吧。 通常是幾個關鍵的問題:平房還是樓房?和兒女一起住嗎?多少退休金?短短幾個信息,經濟狀況就基本了解了。接著就是“眼緣”、“愛好”等等,甚至還有許多千奇百怪的事情:比如一位大爺因為受到前妻的虐待,死活不要屬虎的異性。 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對大爺大媽。 前面聊得都挺好,你可以為我不去跳舞,我也可以為你嘗嘗酒。 可是大爺立馬神情嚴肅問了一個問題:“咱們要是在一起過了,那生活費咋算呢?” 大媽立刻接上:“生活費你掏唄?!?/p> 大爺立馬不干了:“現(xiàn)在男女平等,我也不該拿錢,應該你拿?!?/p> 就這樣鬧掰了。大爺認為,大家都是有工資和老保的,應該都出,這是男女平等。大媽想的是,整個社會也沒有讓女方出錢的,給女方一些錢,是對女性的尊重。 動圖 | 源于節(jié)目《緣來不晚》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幾十年所經歷的社會價值標準與觀念的變化,在老人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有人接受變化,主張男女平權;就有人拘泥于傳統(tǒng),堅持男外女內。有人愛好旅游,想要活出精彩;就有人想要請個保姆,有人伺候。 節(jié)目里面有些老人的做法在旁人看來會覺得不對,或者不理解,但站在他們的角度看,他們是已經想好了,選擇就是這么說這么做。 畢竟,他們不只在和對方談判,也是在和時間談判。 和過去,整個社會的傳統(tǒng);和未來,快要走完的年華。 誰又知道,這些直率背后,是怎樣的孤獨? “孤獨的生活” 中國老人有多孤獨呢? 節(jié)目里有一位喪偶的老大爺,70歲了。 先前,他和妻子一直相敬如賓,從沒吵過架。他能清晰地說出一串數(shù)字:他和老伴相處53年,一共是636個月,19345天。 5年前,大爺?shù)睦习槟X梗癱瘓在床,不能動,不能說話,他一直守候在老伴身邊照顧,“每天喂她 7 次,一天兩頓奶、兩頓果汁、3 頓飯……” 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在老伴去世23天之后就開始相親了。 老大爺悵然地回憶,老伴得了腦梗后,腿、胳膊都不好使,臥床之后還不會說話,“渴了餓了冷了熱了,都不能和你交流”。而老伴去世后,他覺得一個人在空蕩蕩的屋里“就像蹲監(jiān)獄一樣”。 大爺不是沒有顧慮:“我老伴 23 天前才去世,別人可能會說你這男的是不是有點不正經啊,怎么老伴兒剛去世,就開始找對象?” 來相親的阿姨說了這樣一番話:“不論是 23 天還是 23 年,孤單的滋味都是一樣的。親身經歷過,才能明白?!?/p> 大爺仿佛找到了知音:“5 年了,終于有人能跟我嘮知心話了!” 人是社會性動物,但凡有選擇的話,誰愿意獨身一人呢?但對于大多數(shù)老年人來說,他們被變相剝奪了人的社會屬性。 整個中國社會都在向前進,費孝通先生所說的“反哺”的中國養(yǎng)育模式——“小的時候我養(yǎng)你,等我老了你養(yǎng)我”已然改變。 老人累死累活把孩子養(yǎng)大,如今卻成了家庭角色里最邊緣的那一個。太多目光聚焦于年輕人的不婚、中年人的壓力,卻忘了老年人也有欲望和需求,也有無法排遣消解的寂寞感難以忍受。 在大多數(shù)人的認知中,性是年輕的產物,衰老的身體不會因為欲望相靠近?,F(xiàn)實證明,這只是一種偏見。 在一期名為《老年人的情愛江湖》的新聞訪談節(jié)目中,62歲的胡天是受訪對象。 圖 | 源于節(jié)目《和陌生人說話》 他直言自己喜歡漂亮、年輕、身材好的女士。被問到“你和愛人做過最浪漫的事是什么呢?”胡大爺毫不避諱地說:“在大柵欄電影院,我們就……那什么了。” 為此,他必須受到“為老不尊”、“老不正經”的指責。 看似奔放的胡大爺,實際上過了大半輩子的無性婚姻。他的妻子身體一直不好,經歷過幾次大手術,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一大堆病。 主持人問他:“沒有想過離開她嗎?”胡大爺搖搖頭:“你忍心嗎?” 妻子臥床那段時間,他一直親力親為照顧她。她生命的最后一刻,胡大爺說道:“別怕,誰欺負你告訴我。等過幾年我就去找你,估計我也活不了多長了?!?/p> 圖 | 源于節(jié)目《和陌生人說話》 記者去了胡大爺家里,混亂不堪。到處都是廢舊的塑料瓶,臟衣服也是隨地亂扔,顯然他的兒女對他不太上心。 他躺在房間,就像一只困在網里的動物,對妻子的愛是網,無人問津的生活是網,無法排解的欲望也是網。 圖 | 源于節(jié)目《和陌生人說話》 可是,很少有人把他們當一個真正的“人”來看待。 “每個人的明天” 我們是如何看待老年人的呢? 我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是這樣認為的:衣食無憂,健康醫(yī)療有保證,沒事看看電視,打打麻將,想必已經很幸福了。 可他們更希望晚年有個伴,能一起吃飯、散步、聊天。也期待著當自己力所不能及時,家人能理解和支持他們去實現(xiàn)愿望。 即使有人能意識到這一點,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 高朋舉在相親角招募嘉賓的時候,遇到過這樣一件事。 一位單身阿姨在節(jié)目組的宣傳板前往返了多次,欲言又止。 老人年輕喪偶,獨自撫養(yǎng)兒子長大。如今,兒子已經結婚生子,事業(yè)進入了上升期,把她從老家接到了長春一起生活。 有一天,老人試探著跟兒子商量,說想找個老伴。卻沒想到兒子十分生氣,埋怨她,不缺吃不缺喝,為什么還要丟這個人。 白天,老人的兒子上班,孫子上學,家里只剩下她自己。老人除了出門買菜,就是待在家里打掃衛(wèi)生、做飯。有時一個人在家,忍不住會胡思亂想,難受時就放聲大哭,哭上半個小時,眼淚擦干,一切照舊。 因為兒子反對,這位阿姨一直未能報名參加相親。兒子很孝順,但就是無法理解母親。 高朋舉看著眼前的老人,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父母,又何嘗沒有瞥見將來的自己呢? 愛與孤獨這兩件事,不分年齡。 圖 | 源于節(jié)目《緣來不晚》 唯一的區(qū)別就是:父母老了,可沒人在意這一點。 2021年,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兩億人,占總人口比重達14.2%。 2015年的相關調查顯示,空巢老年人和獨居老人在老年人口中占比超過50%。而在我國超過1.25億的“一人戶”家庭中,不知獨居老人又占到多少? 在這個社會,擁有話語權的可以是中年人,可以是年輕人,但一定不會是老人。被社會邊緣化的老人,無力對抗孤獨,又無法擺脫冷漠和偏見,只能再某些角落里上演著余生最后一出戲。 這些處于社會邊緣的老人,我們什么時候才能看見呢? 病死多天無人問津的時候?忍受著異樣的眼光坦言性愛的時候?年近古稀還要舉辦婚禮的時候? 他們的命運只有引發(fā)年輕人好奇和疑惑之后,才會被人看見,這是多么諷刺。 一個社會要想發(fā)達,就必須得記錄和保留邊緣者的尊嚴。 一個人不可能永遠占據舞臺中央,每一個年輕人都是未來的老人。 如果我們只顧著自己往前跑,將老人拋棄,那么將來會有那么一天,我們也會被別人拋棄。 去看見、去思考、去念著老人們真實的內心吧,這也是為了每一個人的明天而努力。 時代永遠不會等人的,但我們可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