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醫(yī)學院黃明貴教授,師承湖北脾胃病名家葉國芝老先生,臨床重視對“后天之本”之調攝。遇疑難雜證多從脾胃論治,頑疾在手,每起沉疴。筆者有幸侍診多年、特錄驗案幾則,以推求師意。 l 半夏瀉心湯治不寐 趙某、女,27歲、1999年4月來診。 1998年3月患失眠證,屢用養(yǎng)心安神、交通心腎之品,但日漸加重,至1999年4月竟煩躁不思飲食,晝夜輾轉。初時服用安眠鎮(zhèn)靜之西藥還可勉強人睡,久之百藥無效。 刻下:心煩口干苦,胃脘痞悶。食則易吐,大便干結常兒日不行,舌紅苔黃,脈弦。 黃師謂此正合《內經》“胃不和則臥不安”之經旨。方用:法半夏12g,黨參、炙甘草、黃芩各10g,大黃5g(后下),炒枳殼15g,干姜、黃連各6g,大棗5枚(擘)。3劑,l劑/d,水煎服。 三日后病家復診云:服上方2劑后,痞滿煩躁大減,覺通體舒泰而安臥。效不更方,再擬上方5劑,藥盡證除,不寐告愈。隨訪至今未發(fā)。 按:半夏瀉心湯乃仲師為脾虛挾痰之“痰氣痞”而設,《傷寒論》第149條有言:“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但滿而不癇者,此為痞,……宜半夏瀉心湯?!?br> 黃師認為,此患者主訴雖為不寐,但其胃脘之痞,亦不可小視之。蓋脾胃居中州之地,斡旋臟腑陰陽氣機,若脾胃不和則升降失司,樞紐廢馳,百病自生矣。痞為相隔不通之義,清·尤在涇云:“痞者滿而不通謂”。胃腑不降,濁氣壅遏于中。易化痰生熱上擾清竅。頭者精明之府也,神明被擾故不寐而煩;此正應《素問·逆調論》之所富:“……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其方用半夏瀉心湯者,取其辛開苦降,蠲痰消痞之效,再微加通腑泄?jié)嶂?,更能順承胃氣下行,以奏和胃降逆,開結除痞之功。此痞得化,胃得和,痰熱無生化之源,豈能上擾清竅,不寐亦自愈也。 999作者簡介 余雪立程門,幾經寒暑,露居醫(yī)道,數度春秋,探國醫(yī)幽玄之境,守歧黃辨證之本,曾念子華子言:“醫(yī)者意也,醫(yī)者理也?!鄙w理明則意得,意得則審脈處方無所施而不中,予以稱國工何難然中醫(yī)之道若煙海渺渺,邊際難尋,競則其深奧乎!惟寒夜一燈或曉窗千字,以勤補絀,方入門徑。幸從湖北中醫(yī)學院黃明貴老先生游,以東垣“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為本,嘗遇雜證征推敲其書,尋桴鼓之佳音。于是精讀文章而后驗證臨床,治療脾胃疾患頗覺應手。平素以醫(yī)文為樂,每用歷代諸子百家先哲言解醫(yī)道之難也。蓋儒醫(yī)之志,余畢生所求也。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87.實用偏方秘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