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歷史上的今日】公元1086年10月11日,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逝世。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今山西運城夏縣人,仁宗朝進士及第。司馬光最膾炙人口的故事是用石頭砸缸。從此,司馬光與“石”有了不解之緣。 司馬光在同州做知州時,結(jié)識了同科進士石昌言。雖然石昌言比司馬光大20多歲,但是兩人意氣相投,相見恨晚,很快成為忘年之交。這只是司馬光官場上的第一個“石”,后來終于遇到了他人生中最大的“石”——王安石。 司馬光和王安石兩人同為儒學大家,同樣生活簡樸,同樣憂國憂民。共同的愛好,使兩人一見如故。他們常常與歐陽修、包拯等人一起談天論地,指點江山。王安石的性格比較固執(zhí),銳意進取;司馬光的性格比較內(nèi)斂,遇事沉穩(wěn)。 有感于大宋王朝的積弱,身為宰相的王安石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熙寧變法。應該說,王安石著重于強國。司馬光看到變法中的貧富懸殊加大等重重民生問題,于是強烈反對變法,拿出了“祖宗之法不可廢”。反對不成,司馬光干脆對樞密副使這樣的高官堅辭不就。 難能可貴的是,司馬光與王安石盡管成為政治上的對手,卻一直保持著終生的友誼,充分詮釋了“君子和而不同”的真諦。這足以讓當下那些一言不合,張口就撕的人汗顏。 司馬光后來不問朝事,用19年的光陰,目視昏近,齒牙無幾,費盡心血寫下了恢宏史家巨著《資治通鑒》。這個因父親在光縣縣令任上取名的司馬光,終于在書中讓我們看到了膾炙人口的“臣光曰”。 司馬光與夫人白頭偕老,終生不納妾。自己沒有孩子,就收侄子為養(yǎng)子。1086年,司馬光病逝,享年六十八歲,獲贈太師、溫國公,謚號文正。 身入政治風云,司馬光身后也隨之變幻。哲宗朝墓前御碑被毀,徽宗朝被列入“奸人黨”,宋徽宗親自手書“黨人碑”,這是司馬光最為恥辱的一塊“石”,欽宗年間,才被平反昭雪。明代御史朱實昌瞻仰司馬光墓時,特選巨石依照宋碑規(guī)制復制,就是我們現(xiàn)在能看到的碑石,蓋棺論定,這是司馬光的最后一塊“石”。 感謝微友王了了老師版面設(shè)計 感謝微友秋實老師國語主播 感謝微友驛夫老師文字校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