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醫(yī)六經(jīng)辨證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寒熱往來”這個表現(xiàn),是少陽證的特征之一,所謂的寒熱往來,也就是指發(fā)熱怕冷此起彼伏,這也是外感之邪在半表半里之中時、正邪相爭的結(jié)果。 但是,寒熱往來就一定是少陽證嗎? 在《傷寒論》里,關(guān)于寒熱往來的描述,至少有六七種情況,而少陽證只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熟悉一下: 1、小柴胡湯證: 小柴胡湯在《傷寒論》里至少有四條原文:96、97、144、266,我們選兩個有代表性地列舉一下: 《傷寒論》第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fēng),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論》第266條“本太陽病不解,轉(zhuǎn)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寒熱往來,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 這是大家最為很熟悉的“少陽證”,證見寒熱往來,同時伴有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適合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的組成是這樣的: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炙、生姜、大棗。 而張仲景給出的小柴胡湯也有多種化裁,如: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樓;口渴去半夏,重人參,加天花粉;如果有腹痛則去黃芩而加芍藥;如果有脅下痞硬則去大棗而加牡蠣;如果心下悸而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等等。 2、桂麻各半湯證: 《傷寒論》第23條:“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fā)……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這個桂麻各半湯知名度不如小柴胡,也有寒熱往來,但相對來說熱多寒少,且有無汗、身癢等問題,是小柴胡湯證所不具備的。 組成為:桂枝、芍藥、生姜、炙甘草、麻黃、大棗、杏仁。 3、桂枝二麻黃一湯證: 《傷寒論》第25條:“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fā)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的組成為: 桂枝、芍藥、麻黃、生姜、杏仁、炙甘草、大棗。 這個證候也有寒熱往來的表現(xiàn),但和小柴胡湯證不同之處在于有脈洪大、大汗出這樣的熱像,是小柴胡湯所不及的。 4、邪在陽明也可見寒熱往來: 《傷寒論》第240條:“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fā)熱者,屬陽明也。脈實(shí)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fā)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fā)汗宜桂枝湯”。 這條原文就說的更明確了,說明寒熱往來不僅僅是邪在少陽的表現(xiàn),即使內(nèi)入陽明,也有可能出現(xiàn)寒熱往來,而且還有兩種情況: 一是日晡潮熱而脈實(shí),適合大承氣湯; 二是日晡潮熱而浮虛,適合桂枝湯。 脈的虛實(shí)決定方用的不同。 5、熱結(jié)陽明: 《傷寒論》第136條“傷寒十余日,熱結(jié)在里,復(fù)寒熱往來者,與大柴胡湯;但結(jié)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jié)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這也有兩種情況: 一是大陷胸湯,有寒熱往來的表現(xiàn)而水結(jié)胸中; 二是大柴胡湯,有寒熱往來而便秘不通。 6、柴胡桂枝干姜湯證: 《傷寒論》第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fù)下之,胸脅滿微結(jié),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寒熱往來,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這時候也有寒熱往來,伴有胸脅滿微結(jié)、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心煩。 柴胡桂枝干姜湯的組成為:柴胡、桂枝、干姜、栝樓根、黃芩、牡蠣、炙甘草。 這時候的寒熱往來,伴有小便不利而心煩,也和小柴胡湯證不同。 由此可見,寒熱往來雖然以邪在少陽最為常見,但并不是唯一證候,其余的幾種情況都是值得掌握的。 |
|
來自: 新用戶7245358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