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說到安徽,想必很多人(包括安徽人自己)首先想到的就是安徽的政(?。┙?jīng)(會)中心究竟在哪里?以及合全省之力而肥一城這兩個經(jīng)久不息的話題,而這兩個話題都與一座城市有關,那就是安徽省會合肥。 散裝安徽▼ 今天的合肥以“霸都”之名在中部為人所知,不過作為安徽的省會,合肥在近現(xiàn)代似乎很少聽說爆發(fā)過什么重大戰(zhàn)役或者歷史事件,宛如阿卡林一般的存在,相對于隔壁風起云涌的南京、各方爭霸的鄭州、趕滬超津的武漢甚至打響革命第一槍的南昌,顯得多少有些沒有存在感。 其實古代的合肥,是比較耀眼的存在,就拿三國時代來說,江蘇、上海的沿海發(fā)達地區(qū)有很多都泡在了水里,南面的浙江江西、西邊的湖北還處于荒蕪階段,其實三國時期孫權始終攻不下合肥,除了魏吳之間實力相差過大以及曹操和張遼等人的作用外,也有合肥的地緣有很大的關系,迫使孫權只能從巢湖方向進攻合肥,而合肥守軍卻可以從北、東、西多個方面獲得大量的援軍和物資,最終導致孫權被嚇得躲在戰(zhàn)船上不敢下來了...... 泡在海里的發(fā)達地區(qū)▼ 其實到了兩宋元明時期,合肥還是比較發(fā)達的,而這也能從所謂的“廬陽三賢”可以看出來,廬陽指的就是今日的合肥,此三賢分別對應宋、元、明三代的包拯、余闕、周璽三人了,這三人最特殊的就是余闕了,其并不是漢人出身,而是被元代蒙古人稱為唐兀人的后代。 那么究竟什么是唐兀人呢?其實唐兀人就是與兩宋為敵的西夏黨項人,由于蒙古人音譯等方面的原因,才導致了唐兀人這個稱呼的出現(xiàn)。 西夏保義二年(1227年),西夏政權被蒙古人消滅后,黨項人遂成為蒙古元朝屬民,而失去了共同生活地域的他們,除了部分幸存者仍舊留在西夏故地過著昔日的生活外,大量的黨項人被蒙古人整編到軍隊中,成為蒙古(元朝)南下西征的一份子,而這就是蒙古戰(zhàn)斗序列中的唐兀軍了,而余闕的祖先就是以唐兀人的身份來到安徽的。 蒙古人南下▼ 其實西夏存在的這段時間,還造成了深遠的影響,那就是間接造成了陸上絲綢之路的斷滅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盤踞在河西走廊的西夏政權,使得宋朝的商品,無法或者不愿意通過西夏進入西域開展商業(yè)貿(mào)易。況且此時正值指南針的改良,以及造船水平的提高,宋朝官家便把對外經(jīng)濟發(fā)展方向從內(nèi)陸轉向了海外。當時宋朝商人,完全可以從海上繞過南海和印度洋通往阿拉伯;而穆斯林商人則從相反的路線來到中國,比如今日中國江蘇省揚州市菱塘回族鄉(xiāng),此地的回民同胞,其祖先就是在唐宋時期來到中國,并定居下來的。其實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其根本上還是技術的轉變,使得陸路運輸?shù)母偁幜υ絹碓降汀?/p> 余闕先祖為唐兀人,世居河西武威(今甘肅武威),其父沙喇藏卜為官廬州,余闕遂稱合肥人,元惠宗元統(tǒng)元年(1333年),余闕以河南行省鄉(xiāng)試第二名之身份,中該科右榜會試第二名,殿試亦中第二名,賜進士及第,也是科舉史上合肥可考的第三名文榜眼,其曾為遼、金、宋三史修撰,累官至監(jiān)察御史,余闕不僅善于舞文弄墨,還善治軍,與兵士同甘共苦,有古良吏風,是不可多得文武全才。 至正十二年(1352年),紅巾軍起,天下震動,朝廷任命余闕代理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帥府僉事,分兵鎮(zhèn)守安慶,此后余闕與紅巾軍激戰(zhàn)多次皆獲勝,不過最終敗于陳友諒之手,見大勢已去便自刎于安慶城清水塘中,陳友諒感其義,派兵覓得其尸,殮葬于正觀門外。元廷贈官河南平章,追封豳國公,謚忠宣。其妻蔣氏、妾耶律氏、女安安,聞余闕死,皆投井自盡。后人將該井名“風節(jié)井”,并建“一家仁亭”于井旁。 余闕雖死,可仍有子孫存活于世,今安徽桐城、樅陽、潛山、肥東、壽縣、南陵、六安、鳳臺等縣及河北、河南、陜西、山西、江蘇等地均有其后裔。 其實河南不光有余闕這一支黨項人后裔,如在河南濮陽市就有一支楊氏黨項人,其于蒙古窩闊臺汗七年(1235年),以窩闊臺汗皇子拔都的護衛(wèi)的身份隨軍南征,除此之外在甘肅、四川和云南等地也有黨項人的存在,如四川的木雅人,不過木雅人與唐兀人除了血緣上幾乎毫無關系,畢竟當年木雅人先祖是為了躲避蒙古人才南逃的,甚至還建立了一個叫“西吳”的小政權,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被徹底消失。 木雅人▼ 值得提及的是,今日的云南不僅有朵氏黨項人(元代云南肅正廉訪使朵兒赤后人),還有一支契丹人,其先祖耶律忙古帶,曾率領一支由契丹軍組成的探馬赤軍,跟隨忽必烈從關中出發(fā),越過橫斷山脈和云貴高原挺近大理,迂回夾擊南宋,而功成后的耶律忙古帶等契丹人,就在當?shù)囟ň酉聛?,而后被明清收編,并逐漸改姓為蔣、楊、趙、李、郭、何、茶等姓氏。在新中國成立后,雖然這群契丹人后裔,被分屬到各個民族當中,不過他們都自稱為“本”人或者“蒲滿”人。 蒙古 迂回夾擊南宋▼ 其實從余闕以淮南行省左丞(著二品服)的身份,戰(zhàn)敗自刎于安慶就可以看出來,安慶地區(qū)在近現(xiàn)代以前,一直是安徽地區(qū)的首府,直到江南行省分置也沒有改變,其實安慶的衰落,主要有如下幾點,首先是受到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其次就是受到清末開埠的影響,此后隨著津浦鐵路的修建帶動了蚌埠等皖北城市的發(fā)展,再加上皖南山區(qū)眾多的因素,致使皖南地區(qū)的鐵路交通發(fā)展長期滯后,尤其是遠離長三角的安慶地區(qū),種種因素導致了安慶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衰落。 太平天國▼ 安慶▼ 其實新中國成立以后,之所以選擇合肥為安徽省會,主要原因就是為了避免安徽的散裝化情況發(fā)生,畢竟從地理上看,安徽全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由皖南山區(qū)和皖南沿江平原組成的皖南地區(qū)、以皖江流域為主體的皖中地區(qū),以及受淮河、黃河影響的皖北地區(qū)。 三種地形地貌出現(xiàn)在同一個行政區(qū),這無疑增加了治理難度。況且全省內(nèi)部有很大的文化差異,皖南與浙北一脈相承,同屬于吳越文化;而皖中地區(qū),則與蘇南地區(qū)關系密切;而對皖北影響最大的,無疑就是中原地區(qū)和同屬江淮的蘇北地區(qū)了。不過位于皖西南的安慶,在結合吳越文化、荊楚文化和贛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皖江文化,而在文化多元化的安徽選擇一個城市擔任省會的話,無疑就是位于全省中心的合肥最適合了。 而至于長期以來被安徽人民廣為詬病的合肥在省內(nèi)一家獨大的情況,我想說說自己的看法,首先安徽位置雖然重要,可在如今這個海洋經(jīng)濟時代,身處內(nèi)陸的安徽,要想發(fā)展無疑比沿海省份困難一些,我們不妨先來假設一下,如果安徽均衡發(fā)展,那么會是什么情況呢? 就拿位于中國至中的河南省來說吧,河南的發(fā)展可謂是均衡的不能再均衡了吧,可河南的經(jīng)濟水平是個什么水平呢?想必去過河南的人都有體會,而安徽這套發(fā)展模式無疑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如若采取河南模式的話,想必甚至連河南都不如,不過安徽也有自身的問題,那就是合肥將大量資源集中到合肥后,至今仍未見到多大起色,并不擁有像四川成都那樣的經(jīng)濟實力,想必這也是合肥被廣為詬病的根本原因吧。 不過至今安徽仍然是北上京津、南下寧滬的重要通道,而安徽的高鐵近些年來業(yè)發(fā)展迅速,我相信隨著安徽全省高鐵建設的持續(xù)穩(wěn)步進行,作為安徽新時代“米”字型樞紐中心的合肥,必然能通過發(fā)達的交通,將安徽各地的商品運輸?shù)饺珖?,從而帶動安徽的整體發(fā)展,我期待十四五規(guī)劃結束后,安徽能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安徽新時代“米”字型樞紐▼ 安徽人民過大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