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禹貢》兗州:“雷夏既澤”;《史記-五帝本紀(jì)》:“舜耕歷山,漁雷澤”,皆指此。傳說天帝的女兒華胥在雷澤踩著了蛇跡(履跡),因此懷孕而生伏羲。 雷澤一說是雷水,在今山西永濟南,源出雷首山。一說在山東菏澤東北,又名雷夏澤,北魏時,“其陂東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②。自宋代黃河常于曹、濮一帶潰決后,雷夏澤即為黃河泥沙所淤涸。一個是雷澤。隴山山脈,又稱六盤山,六盤山為汧水源頭,汧水入渭河。所以古人又稱隴山為汧山或岍山。也寫作□山,誤作關(guān)山。關(guān)山在上古又稱吳山、吳岳?!洞蠡臇|經(jīng)》中講雷澤在吳西,應(yīng)是吳岳之西。考古學(xué)家范三畏先生據(jù)此考證,今甘肅平?jīng)龅貐^(qū)莊浪桃木山西麓朝那湫即雷澤。另外,莊浪縣與伏羲、女媧活動地域古成紀(jì)(即靜寧縣)和大地灣遺址(秦安縣)相臨;朝那湫有許多神秘之處,如有許多獨石散布于周圍、人為引水則水位下降、天上無飛鳥、技術(shù)人員測量得出沒有深度的結(jié)論等等。在秦代時祠祀華山以西的七座名山四條大川中,名山有吳岳,名川有朝那,朝那是湫淵的代表,地位與長江、黃河并列,可見朝那之重要??梢钥隙ǖ恼f,雷澤就是朝那湫,也就是現(xiàn)在的關(guān)山天池。另外,有幾種說法均似不妥。一為太湖說。太湖有震澤之名,而無“雷澤”之稱,況且地方也太遠(yuǎn)。二為晉南蒲澤說。蒲澤在歷兒山即吳山之東而不在西,有一雷首山,但山下無澤。而莊浪縣朝那淵及吳岳地形,很符合先民生殖崇拜觀念對地形地貌的要求。朝那湫主要由大小二湫組成,前湫背靠湫頭山,周圍平緩開闊,土肥水潤。后湫形似彎月,深淺不測。四周林木參天,人跡罕至,實是遠(yuǎn)古先民舉行生殖祭祀的圣地。 另一個是成紀(jì)。成紀(jì)在這里不是行政區(qū)域,所以不能以漢成紀(jì),唐成紀(jì)來衡量,但是無論漢、唐成紀(jì),均在古成紀(jì)范圍之內(nèi)。古成紀(jì)是一個地理概念,包括甘肅省東南部和東部的廣大地區(qū)。或者說渭河上游流域都屬于古成紀(jì)的范圍。從莊浪靜寧往西南,經(jīng)北道卦臺山,至西和仇池山,均在一線之上;從武山、甘谷沿渭河過卦臺山直到刑馬山,又是東西一條線,都有有關(guān)伏羲活動的傳說存在。所以,我們說,古成紀(jì)雖然區(qū)域廣大,但核心區(qū)域在甘肅省平?jīng)鍪械撵o寧、莊浪兩縣和天水市的秦安縣。經(jīng)考古發(fā)掘,古成紀(jì)地域內(nèi)以秦安、莊浪兩縣交界處的大地灣遺址最為龐大。成紀(jì)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伏羲氏首畫八卦,以成綱紀(jì)。古代隴東文士卻贊同另外一種意見,認(rèn)為華胥氏懷孕十二載而生伏羲,古人以木星紀(jì)年,十二年為一紀(jì),所以以華胥懷孕時間來命名出生的地方。我認(rèn)為,懷孕十二年實在有些太長,那么這個十二還應(yīng)該從其它方面尋找依據(jù)。伏羲氏以木德為王,木星的公轉(zhuǎn)周期為11.84年,所以,成紀(jì)的得名和伏羲所創(chuàng)的天文歷法有關(guān)。 神話中,一位名叫華胥的少女去野外游玩,在雷澤岸邊看見了一個大腳印,很好奇,便踩了上去。這一踩,華胥心有所動,便懷孕了,十二年后生下了伏羲。周人的始祖、帝嚳正妃姜嫄同樣是踩了大腳印而懷孕生下了棄,也就是后稷。這種感生神話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的婚姻情況。其實,履跡是先民為了生殖而舉行的祭祀儀式。全國各地都有摸子洞、得子泉一類的景觀,沒有子女的女人摸一摸那個洞或者喝一口泉水就可以懷孕,意思和履跡差不多。在遠(yuǎn)古時代,代表神靈的神職人員舞于前,適齡女子尾隨其后,踏在神職人員的腳印上,亦步亦趨,儀式結(jié)束后,相中的人在幽閑之處過性生活,從而懷孕。在大洋洲的島國中,有一種叫“宴飲”的風(fēng)俗。土著居民中的適齡男子在夜晚圍在一個類似女陰的水潭邊舞蹈,同時把長槍投到水潭中。而后約上相好的女人在野外過性生活,繁衍后代。 《厥湫》考釋莊浪發(fā)布 10月前 甘肅省平?jīng)鍪星f浪縣融媒體中心官方賬號 摘要:北宋治平年間,“渭之耕者得之于朝那湫旁”的《厥湫》,為先秦《詛楚文》三塊石刻之一,具有極高的文史價值。但自出土以來,對其文字內(nèi)容和出土地說法不一,對其來龍去脈模糊不清,對其文史價值未作定論。其實,這一切皆因不知朝那湫所致。朝那湫是一個非常神秘的地方。只要破解了朝那湫,一切問題便迎刃而解。 關(guān)鍵詞:桃木山;朝那湫;祭天祭川《厥湫》是先秦《詛楚文》三塊石刻之一,北宋治平年間出土于今甘肅省莊浪縣朝那湫,它是甘肅最早的一塊碑刻,被譽為隴上“石刻之祖”;它從一個側(cè)面記錄了戰(zhàn)國末期秦楚丹陽之戰(zhàn)和藍(lán)田之戰(zhàn)的一幕,具有極高的文史價值。 一、 《厥湫》的內(nèi)容 題解。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前312年),因秦國使臣張儀欺騙楚國,楚王熊相惱羞成怒,率兵攻伐秦國的新隍及鄔、長、親等地。但戰(zhàn)爭的結(jié)局卻以楚國的殘敗而告終[1]。接著,楚國傾其精銳之師,發(fā)動了更大規(guī)模的藍(lán)田之戰(zhàn)。此戰(zhàn)以扼住秦國咽喉——“商於通道”為突破口,使其處于生死存亡之際。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秦國一方面加強軍事戒備,一方面祈求天帝和山川神靈保佑:除在雍城投放石刻祭天文告《巫咸》、在洛陽投放石刻祭川文告《亞駝》外,在今甘肅莊浪朝那湫也投放了石刻祭天祭川文告《厥湫》。它與其說是一篇祭神文告,還不如說是秦國的一篇戰(zhàn)爭動員令。 原文。有秦嗣王,敢用吉玉瑄璧,使其宗祝邵鼛布愍,告于丕顯大神厥湫,以底楚王熊相之多罪。昔我先君穆公及楚成王,實戮力同心,兩邦以一,絆以婚姻,袗以齋盟。曰:葉萬子孫,毋相為不利。親仰大沉厥湫而質(zhì)焉。今楚王熊相,康回?zé)o道,淫佚甚亂,宣侈競從,變輸盟制。內(nèi)之則暴虐不辜,刑戮孕婦,幽刺親戚,拘圉其叔父,置諸冥室櫝棺之中;外之則冒改久心,不畏皇天上帝及大沉厥湫之光烈威神,而兼背十八世之詛盟。率諸侯之兵,以臨加我,欲刬滅我社稷,伐滅我百姓。求蔑法皇天上帝及大沉厥湫之恤,祠之圭玉、犧牲,逑取吾邊城新隍及鄔、長、親,吾不敢曰何。今又悉興其眾,張矜億怒,飾甲底兵,奮士盛師,以逼吾邊境,將欲復(fù)其兇跡。唯是秦邦之羸眾敝賦,鞟?棧輿,禮使介老,將之以自救也。亦應(yīng)受皇天上帝及大沉厥湫之幾靈德,賜克劑楚師,且復(fù)略我邊城。敢數(shù)楚王熊相之背盟犯詛,著諸石章,以盟大神之威神。 譯文。秦國當(dāng)政之王,敢于以吉玉瑄璧,使其宗祝邵鼛,以痛心之事,祭告于無比靈驗的大神大沉厥湫,以遣責(zé)楚王熊相所犯下的許多罪行。昔日我先君穆公與楚成王,以真誠之心,和諧相處,對內(nèi)聯(lián)姻以相親,對外結(jié)盟以友好。共同約定說:子孫后代,永遠(yuǎn)不做不利于雙方結(jié)盟的事情。這是秦楚雙方以恭敬的態(tài)度,當(dāng)著大沉厥湫之面而立下的盟約。如今楚王熊相如同惡魔康回那樣,不講道義,大肆制造事端,采取多種手段,踐踏雙方盟約。對內(nèi)以暴力屠殺無辜,刑戮孕婦,殘害親人,拘留其叔父,關(guān)押在如同棺材一樣的暗室之中;對外則一反常態(tài),不畏皇天上帝及大沉厥湫的威嚴(yán),違背十八代祖宗在神靈前締結(jié)的盟約,率領(lǐng)諸侯之兵侵略我國土,企圖鏟除我社稷,滅絕我百姓。又無視常規(guī),祠之圭玉、犧牲,祈求皇天上帝及大沉厥湫的同情,試圖占領(lǐng)我新隍及鄔、長、親等地。對此,我們不敢說什么。如今又興師勵眾,扇動民眾的憤怒,武裝國家最精銳的部隊,揮師奮進(jìn),入侵我邊境,以掩蓋他所犯下的罪行。值此之際,秦國雖然國弱民窮,兵器不好,車輛破舊,但即使剩下一介老人,也要進(jìn)行自救。亦應(yīng)受到皇天上帝及大沉厥湫之神靈的保佑,希望能夠制約楚國的入侵,且恢復(fù)我邊城。在此,將楚王熊相違背盟約的罪行,刻于石碑之上,以祈求大沉厥湫彰顯神威。 訂正。《厥湫》為大篆文字。厥與久,同源而異流。若釋義,可根據(jù)其語境而定。如其中的“冒改久心”,意為一反常態(tài),用久不用厥。而說到其湫時,則用厥不用久。厥者,大也,它是一種尊稱。例如,黃河很大而朝那湫很小,但它在朝那湫面前,卻是處于從屬地位的,因為它的祭祀之地在臨晉,而臨晉在山西,這是尾與源的關(guān)系?!抖Y記》說:祭河必先源而后尾[2],便是佐證。北宋《汝貼》收有其碑文,名曰《巫咸朝那詛楚文》;故宮博物院藏有元刻碑文,名曰《湫淵》。因此二貼均將《巫咸》與《厥湫》拉在一起傳刻,給后人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誤解。如《平?jīng)龈尽こ菑R碑文》,便將《巫咸》作《厥湫》,誤認(rèn)為朝那湫所祀之神為巫咸;《蔡挺在平?jīng)龆隆匪小敦输小罚鄬⑽紫膛c厥湫拉在一起,竟比原文多出30字[3]。不可否認(rèn),詛楚文《巫咸》《厥湫》《亞駝》三碑,文字內(nèi)容相同,而所祀之神卻是不同的。所以莊浪朝那湫所祀之神為厥湫,而非巫咸;《厥湫》共有319字,而非349字。 二、《厥湫》的出土地 出土地標(biāo)志。南宋陳思《寶刻叢編》說:“治平中,渭之耕者得之于朝那湫旁。熙寧初,蔡挺為渭帥,乃徙置郡廨?!边@里的治平,為北宋英宗年號,為1064年至1067年;渭,指渭州,治所在今甘肅省平?jīng)鍪?;朝那湫,為高山湖泊,在今甘肅省莊浪縣桃木山西麓。蔡挺,于熙寧元年(1068年)至熙寧五年(1072年)為渭州知州。這段記載,本來把《厥湫》的出土地及其去向說得很清楚。但因關(guān)山一帶共有9個朝那湫之故,古今之人總是大加揣測。為此明人趙時春說:“鎮(zhèn)原宋為原州,固原宋為鎮(zhèn)戎軍,皆與出于渭州之說不合?!短煜陆鹗尽分^朝那淵碑在固原者誤也?!睂Υ嗣駠鴱埦S《隴右金石錄》、今人范三畏《曠古逸史》,予以肯定并作補充。其實,這只是從行政區(qū)劃變遷上的澄清。而要徹底澄清,還得附加三條標(biāo)志:(1)原生朝那湫與次生朝那湫之別;(2)秦人的活動軌跡;(3)秦人戰(zhàn)前之祭的歷史原因。 桃木山與朝那湫。桃木山,《山海經(jīng)》稱之為龍首山,后演變?yōu)殡u頭山、峣山、奚山、幵(jian)頭山、薄落山、笄頭山、牽屯山和湫頭山。它位于關(guān)山之巔,海拔2857米,為莊浪第一高峰。這里是一個三縣交匯的地方:東北麓有涇水之源老龍?zhí)?,為寧夏涇源地界;東南麓有汭水之源,為甘肅華亭地界;西北麓有朝那湫,為甘肅莊浪地界。方圓40里,有大大小小的泉湫100多處,儼然是一個“龍的世界”[4]!朝那湫,《山海經(jīng)》稱之為雷澤?!兜弁跏兰o(jì)》說:“太昊帝庖羲氏,風(fēng)姓也,母曰華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于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長于成紀(jì)”[5]。由此可見,這里是華夏第一國華胥國都地,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女媧的誕生地[6]。 《史記·黃帝本紀(jì)》說:黃帝“西至于空桐,登雞頭”。這里的空桐,指崆峒山,為黃帝問道于廣成子之地;雞頭,指雞頭山,為黃帝朝拜華胥國遺跡之地。峣山,為堯族部落所居之地。奚山,為殷代和西周方國奚國都地。如靈臺青銅器“奚伯”,寶雞青銅器“奚伯乙壺”,皆為其國之寶。這與《山海經(jīng)》“其陽多黃金,其陰多鐵”之載相印證。朝那湫,為東周方國朝那國都地?!墩f文解字》稱之為“西夷國”?!镀?jīng)龈尽贰氨R彭在西北,后為戎那”,則言其國之源流。幵頭山,為漢代幵羌民族所居之地。牽屯山,為西秦先祖乞伏結(jié)權(quán)部落所居之地。湫頭山,為明清時代當(dāng)?shù)毓倜衿碛曛亍jP(guān)山一帶,如朝那湫、朝那山和朝那縣之名,皆因朝那國而得。朝,由桃木山東部的皛(xiao)然山演變而來:它是一座山的名稱,也是一個方位的名稱,意為晨曦出露的地方;那,為族名、部落名和方國名;湫,為水池、水潭。由此而言,朝那湫之名,當(dāng)由方位、方國和地形所組成[7]。 《漢書·地理志》“幵頭山在西,涇水所出”,《淮南子·地形訓(xùn)》“涇出薄落之山”,郭璞《山海經(jīng)注》“涇水出安定朝那縣西笄頭山”,皆言其山為涇水的根本源頭所在。而《淮南子·覽冥訓(xùn)》“峣山崩而薄落之水涸”,則言涇水之源曾發(fā)生地質(zhì)搬運的軼事?!渡胶=?jīng)》“苕水出焉,沿東南流,入涇水”,《平?jīng)龈尽贰颁蓄^實涇汭之源”,皆言其山亦為汭水的根本源頭所在[8]。 秦亭、湫淵和吳山。秦人崛起于“汧渭之間”。其汧,包括汧水之源所在地今甘肅省華亭市五臺山一帶,如秦靈公所建上畤、下畤就在其山腳下的蓮花山;也包括今甘肅省莊浪縣桃木山一帶,如秦人祭天祭川之地湫淵,即為其山西麓的朝那湫;也包括今甘肅省張川縣城一帶,如秦人第一個都邑秦亭,就在其縣城所在地張川鎮(zhèn)瓦亭村。可以說,華亭、莊浪和張川三縣市交匯的關(guān)山之巔,是秦人的發(fā)祥地。 秦人先后有秦亭、犬丘、平陽、雍城、涇陽、櫟陽和咸陽7個都邑。其中第一個都邑秦亭,就在關(guān)山之巔、甘肅省張川縣境內(nèi)。周孝王十三年(前885年),有贏姓之人非子,因其善養(yǎng)馬,被周孝王封為附庸,在秦亭建邦立邑?!逗鬂h書》說:“漢陽郡有秦亭,秦之先封起于此?!庇纱丝梢?,秦人始祖,當(dāng)為非子;秦人之稱,當(dāng)因秦亭而得。 《水經(jīng)注》說:“水出大隴山秦谷,二源雙導(dǎo),歷三泉而歷秦川,川有故秦亭,秦仲所封也,秦之為號始于是?!边@里的大隴山,實為小隴山;秦谷,為后川河和清水河谷地;二源,為“兩河”之源;秦川,為“兩河”流經(jīng)之地;故秦亭,在張川縣城所在地張川鎮(zhèn)瓦泉村;秦仲,為非子后裔。這里以“兩河”之源及其流徑為座標(biāo),非常具體地點出了故秦亭所在方位?!顿Y治通鑒·注》說:“朝那之西,秦亭之東(當(dāng)為西),有水洛城。”這里的朝那,為秦肇縣,治地在華亭西北;水洛城,為莊浪縣所在地。這亦說明,非子所封秦亭,就在張川境內(nèi)。再者,瓦泉村還發(fā)現(xiàn)秦人的一座長方形古城遺址,長250米,寬150米。周邊還有一些秦人的墓葬,出土秦人的鼎、壺、銅矛、半兩錢、銅柄鐵殳和車馬器具。這為秦亭的存在提供了佐證。 關(guān)山一帶,共有9個朝那湫。如寧夏的彭陽、原州、隆德有朝那湫,甘肅的鎮(zhèn)原、靈臺、涇川、崆峒、華亭、莊浪有朝那湫。其中,莊浪朝那湫是以義取名(其湫就在朝那國都地),為原生的;而別的朝那湫則是以類取名,均為次生的。如華亭朝那湫,明人趙時春《朝那廟碑文》就說得很清楚,那是為了方便當(dāng)?shù)孛癖娂漓攵陆ǖ摹E黻柍卿斜窘袞|海子,鎮(zhèn)原朝那湫本叫太陽湫,壓根就不叫朝那湫。 湫淵,為源通地脈之意。它的本質(zhì)特征是“不涸不溢”。莊浪朝那湫為石質(zhì)湖泊,這里為白堊紀(jì)地質(zhì)結(jié)構(gòu):巖石厚度1160米以上,距今1.45——0.65億年,是6500萬年以前火山噴發(fā)后所形成。因其源通地脈,又與涇水源頭和汭水源頭在地脈中、在巖石間相通,故而數(shù)千年、數(shù)萬年、上億年以來,永不干涸,永不外溢。這與史冊所載“不涸不溢”的朝那湫是完全一致的。《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說: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皇巡北地、隴西,登雞頭山,過回中?!边@里的北地、隴西,均在秦朝36郡之列,前者治地在慶陽市寧縣西北,后者治地在定西市臨洮縣;雞頭山,為雞頭道的必經(jīng)之地[9],為莊浪縣桃木山;回中,為秦漢時代回中道的必經(jīng)之地官寺,在華亭西華鎮(zhèn)境內(nèi)。其中北地、隴西,為秦始皇出巡時所達(dá)之地;雞頭山、回中,為秦始皇返回時所達(dá)之地。按理來說,秦始皇返回咸陽時,從番須道或隴坻道過隴山當(dāng)為捷徑,卻為什么要繞道雞頭山呢?《詛楚文·厥湫》說:楚王熊相“不畏皇天上帝及大沉厥湫之光烈威神,而兼背十八世之詛盟”。由此不難看出,地處桃木山西麓的朝那湫,那是從秦穆公到秦惠文王18代祭天祭川之地。秦始皇作為秦國的創(chuàng)建者,豈有不朝拜之理?《史記·封禪書》說:“華山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華山、薄山、岳山、鴻山、瀆山。水曰河,祠臨晉;沔,祠漢中;湫淵,祠朝那;江水,祠蜀?!逼渲?,薄山即薄落山,為秦漢時代國家所祭之名山;湫淵即朝那湫,為秦漢時代國家所祭之名川[10]。 地處關(guān)山之巔、甘肅省華亭市境內(nèi)的五臺山,黃帝時稱吳山,首建武畤以祭天神。大禹時稱岳山,為四岳部落所在地。殷代稱虞山,為虞國所在地。周代稱吳岳,《史記·封禪書》說:“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边@里的吳陽,指吳岳之南——今華亭境內(nèi)的蓮花山;其上畤、下畤,皆在其山。按照《史記索引》“蓋天好陰,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的說法,以五臺山為背景,在蓮花山建畤,正好與此相符。秦漢時代,吳山為秦漢王朝每年所祭之山,被譽為華山以西“七大名山”之一。唐代稱青龍山,因抗擊吐蕃入侵而更名?!杜f唐書》說:“九月丁巳,吐蕃大掠汧陽、吳山、華亭界民庶,徙于安化峽西?!?/p> 由此可見,唐代吳山為縣,與華亭、安化(涇源)相鄰[11]。 蔡挺與《厥湫》。蔡挺(1074年——1079年),字子政,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進(jìn)士,官至直龍圖閣,知慶州。神宗即位,加天章閣待制,知渭州。熙寧五年(1072年)拜樞密副使,元封二年卒,享年66歲,謚敏肅。 北宋時,渭州領(lǐng)平?jīng)?、潘源(崆峒區(qū)西)、安化、華亭和崇信5縣。治平年間,華亭一農(nóng)民在朝那湫(其湫于1957年劃歸莊浪)旁耕田時,掘得石碑《厥湫》。熙寧元年,蔡挺知渭州,其碑被蔡挺收藏。熙寧五年,蔡挺升任樞密副使,后因病調(diào)任南京(宋城)御史臺,他把其碑帶到了南京他的住宅。紹興八年(1138年),其碑被宋城知州李伯祥移到了官府。此后因宋金之戰(zhàn),其碑原石就不知所終了。 三、《厥湫》的價值 史料價值。它從一個側(cè)面記錄了秦楚丹陽之戰(zhàn)和藍(lán)田之戰(zhàn)的一幕。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來說,秦國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統(tǒng)一的策源地,而秦楚之戰(zhàn)則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統(tǒng)一的轉(zhuǎn)折點。無論咋說,實現(xiàn)中華民族統(tǒng)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因而其史料價值是不能低估的。 文學(xué)價值。它立論明確,語言樸實,敘事清楚,就是到了兩千多年后的今天,一般人都 可大致讀懂。古人說“文宗秦漢”?!敦输小分娘L(fēng):準(zhǔn)確、鮮明、生動,則是秦漢之文的典范。 文字價值。其字結(jié)構(gòu)方整,筆畫勻稱。這與金文的結(jié)體錯落、筆畫野逸有較大區(qū)別。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是大篆過渡為小篆的鈕帶,是中國漢字由圖像化過渡為符號化的橋梁,是中國方塊字的奠基石。 書法價值。其書蒼勁雄渾,豪氣干云,彰顯出一種正大氣象,且十分精致,可與中國“石刻之祖”《石鼓文》媲美。米芾《自敘帖》說:“篆最愛詛楚、石鼓文?!壁w明誠《金石錄》說:“其字法精工于彝鼎款識,別具一種筆意,與石鼓文可以抗衡,秦漢碑俱當(dāng)讓一頭地?!?/p> 注釋: 據(jù)《汝貼·巫咸朝那詛楚文》、故宮博物院藏元刻《湫淵》、中國篆刻學(xué)會《厥湫》訂正 (明)趙時春.平?jīng)龈綶M].內(nèi)部資料(原載《四庫全書》),平?jīng)鍪兄巨k,1999 參考文獻(xiàn): [1] (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 [2] (西周)姬昌等.五經(jīng)[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 [3] 張懷寧.蔡挺在平?jīng)龆耓N].平?jīng)鋈請螅?012-8-28 [4] 張雙鎖.甘肅省莊浪縣朝那湫考釋[D].西部學(xué)刊.2019(23) [5] 祝中熹.甘肅通史先秦卷[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3 [6] 張雙鎖.“羲皇故里”考[D].西部學(xué)刊.2019(14) [7] 張雙鎖.說“羲皇故里”[D].華夏文化.2018(2) [8] 張雙鎖.論莊浪朝那湫的歷史內(nèi)涵及文化意蘊[D].西部學(xué)刊.2019(1) [9] 張雙鎖.平?jīng)鼍硟?nèi)的兩條隴山古道[D].甘肅文史.2020(1) [10] 張雙鎖.莊浪朝那湫歷史上的祭祀活動[N].平?jīng)鋈請螅?019-3-4 [11] 張雙鎖.隴山古道——番須道[N].民主協(xié)商報,2020-6-13 作者簡介:張雙鎖 男,莊浪人,莊浪商務(wù)局退休干部。 本文刊發(fā)于《莊浪文藝》2020號總第1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