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人不高,家里條件可以,也上進,去看看吧?!?/span>我臨時推掉了和朋友的聚會,煎熬地想象著到時尷尬的情景。結果前一天,說取消了。如果要說2020年的年度熱詞評選,我想第一個提名的詞是——「內卷」。這不僅是學業(yè)上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職場上寸土必爭的各顯神通?,F(xiàn)在連戀愛,也開始內卷了。前一陣子,「985相親局」的橫空出世,讓我覺得我連戀愛的資格都沒有。第一關,你需要填一份簡歷,提交自己的學歷、學位證書,甚至是教育部留學生服務中心認證,去獲取平臺的入門資格。26到32歲,是參與者最為集中的年齡,最大的不超過35歲。這些參與者們,對自己結婚對象的要求,也必須是勢均力敵,旗鼓相當。“本科第一學歷很重要,同一個學校的,本科生就是比研究生值錢”;“人大就得寫人大,人大跟其他985不是一個級別”;“top2(清華、北大)跟人大也不是一個級別”...第二關,發(fā)揮文采寫出一篇精彩萬分的個人介紹。 將個人成長經歷、興趣愛好、性格、家庭背景、對另一半的要求融合成千字小文,配上精修的照片。等待平臺發(fā)布后,只需要等待有興趣的嘉賓上門應征。(沒錯,平臺用的是應征這個詞最后,要是沒人應征怎么辦?你可以參加線下的相親局。8分鐘,百人場,100-200人民幣不等。你看著一個個衣著光鮮的參加者來到這里,自信大方地表達著自己的優(yōu)秀,你帶著些許緊張,謹慎地回答著一次次的提問。 這一趟下來,你終于找到了符合你一切條件的理想對象。 你看著對方,卻總覺得少了些堅定。他愛我到底是因為喜歡我,還是因為我的條件。我愛他,是因為是時候戀愛了,還是因為和他會有一個穩(wěn)定的將來?不約而同,日本政府明年也開始推行「ai婚配」,狂砸20億幫國民分配對象。人們只要交費1500日元,回答112個問題,與系統(tǒng)內所存儲的數據對比分析后,AI會推薦你最合適的人選,匹配度能高達82%。這么一種低成本的篩選方式,在愈發(fā)加快的社會節(jié)奏里,越來越深受現(xiàn)代人追捧。通過付費,簡單地填幾份問卷,就可以認識到與自己相似的人,大大節(jié)約了時間成本和投入的精力,還可以提升遇到心儀對象的機率。 關于這個話題,黑鏡第四季的一集故事里,探討了這種匹配機制下找到真愛的可能性。在這個ai匹配系統(tǒng)里,規(guī)則是類似的。身份、年齡、收入、教育背景、興趣愛好等等.....最終,系統(tǒng)給你匹配的伴侶,契合度竟能直達99.8% 。然而這并不是終點。人們仍在這個匹配里不停挑選,因為總在擔心:虧了、浪費了,以及不甘心。但這些挑挑揀揀的人們也沒想到,結局里最幸福的一對情侶,是拒絕全盤接受這種匹配戀愛的人。實際上,無論AI匹配抑或相親,都在用一個個標簽將我們分門歸類。知乎上也不乏這樣類型的提問,「相親對象年薪只有10萬出頭,要不要繼續(xù)聊下去」
這折射出的不僅僅只是社會分層的趨勢,更多的是現(xiàn)代人進入商品社會后的異化。當權衡對方及自己個人交換價值成為了愛情的前提時,得到的愛情是否早已變味? 被時代的快節(jié)奏攜裹著向前,人與人的愛情關系也遵循著控制商品和勞動力市場一樣的基本規(guī)律,販賣著我們對愛情的最后一點理想。這樣的相親方式,也許將是換了皮囊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聲稱著自由戀愛的旗號下,我們給自己套上了枷鎖,變成了新一代的門當戶對。以前包辦婚姻以經濟、階層將對象分層,現(xiàn)在更進一步,還加上了文化。明面上,是婚戀市場的日益精細化;骨子里,是浮躁焦慮的都市病。在上世紀90年代,自由戀愛是社會共識,愛情仍是婚姻的通行證。而如今,我們已經要給這句話打上問號。在金錢至上的社會里,我們無法過于理想主義地去追求愛情,逐而慢慢回歸到功利婚姻的路線。婚戀匹配機制的出現(xiàn),是我們最后在面包與愛情之間無能為力的折衷。功利化的婚戀觀,在慢慢地吞噬著我們的個人情感,也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們的焦慮加碼。但別忘了,我們不止有一個選擇。在這種機制下,收獲愛情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無論任何時候,要獲得愛情,僅僅只需要你真正地去欣賞、愛護一個人。 時刻保有對他人的好奇心,擁有自己的情感原則,真誠用心地去珍惜每一段緣分。 愛情也許不是婚姻里決定性的因素,但擁有愛情的婚姻就如帶著真心的結合。只有擺脫功利婚姻觀的不良影響,才收獲一段持久的幸福。 最后我想起了康德的一句話,「人永遠不應該是實現(xiàn)他人目標的工具」。 別因為害怕失去,恐懼失敗,而去把自己的愛情當作一件生意。 我們走了那么遠的路,去尋找我們的精神和情感的寄托。可當我們走遠了,卻別回不到那美好的地方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