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苓湯 【方源】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組成】 五苓散3g,平胃散3g。姜、棗煎,空心服。 【功效】 祛濕和胃。 【驗案】 周某,女,67歲。初診:1993年2月16日。主訴:胃脘及下腹竄痛1月余?,F(xiàn)病史:患者于1個月前始胃脘部脹痛,堵悶不舒,竄及下腹部脹痛不適,納食尚可,無吞酸、嘈雜,無胃脘灼烤感,口黏不爽,小便多,無尿急、尿頻、尿痛,雙小腿沉重、酸困乏力,舌苔白厚,舌質(zhì)暗紅,左脈弦,右脈滑略弦。既往史:高血壓病史3年,平素血壓21.3/12.7kPa(160/95mmHg)左右,曾高達24/14.7kPa(180/110mmHg),間斷服用降壓藥治療。否認肝炎、結(jié)核病史,否認腎炎病史,否認藥物過敏史。個人史:月經(jīng)16~50,孕2胎,足月順產(chǎn)1子1女,均健康。查體:舌苔白厚,舌質(zhì)暗紅,左弦,右滑略弦。診斷:中醫(yī)為胃脘痛;西醫(yī)為胃痛(原因待查)。辨證:中運不健,濕濁內(nèi)停,升降失司,土壅不郁,發(fā)為胃脘痛、腹痛之證。治法:健脾化濕,寬中和胃,佐以理氣益腎。處方:制香附12g,厚樸12g,蘇梗10g,藿香10g,茯苓30g,陳皮6g,青皮6g,廣木香6g,豬苓20g,澤瀉20g,佩蘭10g,車前子(包)12g,桑寄生30g,川斷18g,桑螵蛸12g。14劑,水煎服。追訪:1993年3月2日患者服上藥后,胃脘及下腹竄脹疼痛已愈,余癥狀亦消失。如常。松原市中醫(yī)院治未病科趙東奇 【按語】臨證中重視辨證論治,每治一病皆要辨其根源,即找出其病因病機,不可盲目地千篇一律地選用某法某方。本患者系胃脘痛,但四診合參后,知其乃因中運不健,濕濁內(nèi)停,升降失司,土壅木郁所致,所以在治療中并未用許多理氣止痛之藥,而采取健脾化濕,寬中和胃,少佐理氣益腎之品,方選胃苓湯(平胃散合五苓散)加味治之,10余劑即愈。 小半夏加茯苓湯 【方源】 漢·張仲景《金匱要略》。 【組成】 生姜10g,半夏10g,茯苓10g。水煎服,早晚各一。 【功效】 和胃止嘔,化飲降逆。 【驗案】 劉某,女,42歲。1995年1月23日初診。一年前不明原因見惡心,噯氣,心下痞悶,納食不香,曾服用疏肝和胃丸等中成藥,藥后稍緩。其后病情如故。病人訴說胃脘部總有水汪汪、涼涼的感覺,自覺胸腹氣不通暢,胸膈間似有物阻隔其間,平日口干不欲飲水,伴有口苦、咽干、胸悶、心悸、頭暈,舌淡、苔白膩,脈沉弦。生姜16片,半夏18g,茯苓30g,7劑。二診:服藥第二日,惡心噯氣、心下痞悶均明顯好轉(zhuǎn),胸膈間似有豁然開朗之感,頭暈心悸若失,苔膩減。繼續(xù)宗上法:生姜16片,半夏18g,茯苓30g,澤瀉15g,白術(shù)6g。7劑。三診:痞滿、噯氣、惡心、心悸、頭暈均好轉(zhuǎn)若失,要求鞏固療效。半夏14g,茯苓30g,澤瀉16g,白術(shù)、天麻、桂枝各10g,豬苓20g。 【按語】 此病例為劉渡舟的臨床驗案?!督饏T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辈∪宋鸽洳靠傆兴敉簟鰶龅母杏X,自覺胸腹氣不通暢,胸膈間似有物阻隔其間,平日口干不欲飲水,苔白膩,均為水飲停于胃脘所致。水飲內(nèi)停,飲阻氣滯則心下痞;水飲上犯,清陽不升則頭目昏眩;水氣凌心,則心悸。故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本病中尚有飲停氣滯,氣機不利,用和胃理氣中藥后有所緩解,但水飲未解,故復(fù)當初。驅(qū)飲胃則安,治病求本也。劉渡舟教授二診加用澤瀉湯除上水止頭眩,三診加五苓散暢達膀胱氣化,給水邪以出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