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啟后,明德親民 傳遞最純粹的國學精華,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講 | 渙樸老師 經典原文: 孟子曰:“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span> 內容簡要: 這里的“有為者”與我們平常所說的有為無為有點區(qū)別,這里的“為”特指為仁義。 孟子拿挖井做比方,把挖井比喻成人生的成長,挖出水來就是有結果。打井的時候,一般要請經驗豐富、會看地形的人,通過測量找可以打井的地方。 有的地方怎么打都打不出水來,可能下面埋著一塊非常大的石頭,打不通,所以就需要通過勘測,勘出來某塊地方是最適合打井的。“有為”是選擇方向的過程,選定哪一塊地方可以打出水來。 哪里可以打出水來呢?仁義。以仁為原點,從這個點打下去,可以打出水來,這也是孔孟之學的核心。《大學》里的“明明德”,《中庸》里的“誠”,《論語》里的“里仁之美”,《孟子》里的“居仁由義”,都是講這個道理。 所以這個原點不能失去,一定是以仁為核心,為仁方是有為者,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的介,仁者大也,大人之心,赤子之心。 接下來開始為了,就要一為到底,不可半途而廢。《中庸》里說:“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半途而廢,不是君子做的事情。 孟子說有人就算打九仞之深,沒有挖出水來,也是一個荒廢的井而已。(9仞是72尺,一仞是8尺,一尺約等于33厘米,72尺約23.76米,) 管仲關于灌溉而記載的挖井的過程,有的地方21尺可以挖出水來,有的地方100多尺才能挖出水來。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地質的不同,水源的不同。 有的地方打下去兩米,水就出來了,有的人打下去10米,土還很干,20米,只是土稍微有點濕潤,但還沒有水,因為水在40米的地方,這是因為地質的不同。 那人也同樣,人能夠到達本性,中間隔著很大一層自己的固有思維,所以我們需要把自己的我執(zhí)打破打穿,才能夠到達水源處,我執(zhí)打不穿,自性難以顯現。 《中庸》里說:“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鄙呤谴蛳氯擅?,水就出來的那種,甚至一米打下去水就出來了,一點就通,一聽一看就明白。(當然一米就出水的地方很潮濕。) 打10米水出來的是學而知之者,他雖然不能夠兩米就出水,但是他孜孜不倦的去打、去學,學而不厭,看到泥土越來越濕潤,是看得見希望的,所以他不打到水不罷休。 打40米的井才出水,就是我執(zhí)太深了,用佛家里的話講就是業(yè)障太重??鬃诱f:“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边@就是下愚之人,打了很久土還很干,怎么學都感覺學不進,稍微學一點,馬上心猿意馬就放飛了。 剛想著去幫助別人,就會想憑什么,心中很多固有的負能量的東西往上冒,佛法里面說這叫做福報不夠,要修福,還要多做善事,多讀經書,把業(yè)障去掉一點。 否則好話真理聽不進,沒辦法做到孔子說的耳順,福就進不去,井也就打不通。有些井2米,有些井10米,有些井40米,打的就是人的業(yè)障,人的固執(zhí)。 我們自己要打多深,自己是清楚的。看一遍經書,聽兩節(jié)課程,感覺心有所應,立志要這樣做,打兩米就行了;聽完之后覺得有點道理,但不一定,這種要打10米;聽完之后,覺得傻子才這樣做,有好處不占是傻瓜,估計沒40米水是出不來的。 越是容易打的人,水越容易出來,越是難打的人,水越是難出來,越難出來越不相信自己有,久而久之打不出水的人就認為自己是沒水的,跟其他人不一樣,他們就是聰明,自己就是笨,這就完了。 孔孟的思想是“人人皆可成堯舜?!睕]有一個人不可以,所以人越是難以打出水來,越需要那些已經打出水來的人,給他多灌溉,多包容,多引導,讓他相信自己是有水的,不能讓他失去信心。 雖然他的水難打,雖然他有的時候會嘲笑行道之人是傻瓜。像《道德經》里所說:“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但老子也說:“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鄙迫司褪且獛椭簧迫耍@樣才能夠天下大同,否則就成階級對立了。 所以我們如果是很容易打的井,一口氣把它打完,打完之后把水拿出來幫助別人。是10米的井,就勤勤懇懇地把水打出來為止,不要分心;是40米的井,我們10米的2米的去幫助他一起把水打出來。 最后大家一起向著天下歸仁的理想前進,不要讓天下有一口棄井。 END 國學精華,歡迎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