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大地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華夏文明誕生、發(fā)展的重要地區(qū)之一,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曾在這里建都。 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淀,形成了陜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則是展示陜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shù)殿堂。 玉人頭 這件玉雕側(cè)面人頭像鼻梁隆起,五官比例準確,玉人目光平視。從其工藝可以看出當時玉器加工已經(jīng)采用了開片鉆孔和拋光技術(shù)。 據(jù)推測玉人頭可能與氏族、祖先崇拜及宗教巫術(shù)有著某種聯(lián)系。 瑪瑙 西周 通長32cm 組玉佩 西周 1972年陜西省扶風縣出土 此組玉佩由玉鸚鵡、玉兔、玉蟬、玉蠶和玉璜以及瑪瑙管珠、綠松石珠等組成,色彩絢麗,裝飾華美。 谷紋玉璧 漢 直徑18.9厘米,厚0.9厘米 1975年陜西省周至縣出土 玉璧是古代貴族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的禮器,也作裝飾品。 這件玉璧碧色青白,正反兩面紋飾相同,璧身內(nèi)外緣各有一圈弦紋,其間滿飾凸起的谷紋,排列有序,大小均勻,屬典型的漢代玉璧。 玉雕臥牛 西漢 1972年陜西省蒲城縣出土 玉雕臥牛是在一整塊呈黑色的玉料上,采用圓雕的技法琢制而成。這件玉牛代表了漢代圓雕工藝的高超水平,工匠們抓住了臥牛的動態(tài)特點,用流暢簡潔的線條表現(xiàn)四肢的動態(tài),靜中有動。 皇后之璽 國寶級文物。玉璽印面為正方形,上雕一只螭(chī)虎形象做紐,四面刻有云紋,印面篆書“皇后之璽”四個字,書體流暢,刀法自然嫻熟,可見當時的篆刻藝術(shù)已達到了高超的水平。此玉璽質(zhì)地為新疆和田的羊脂玉,溫潤潔白、有著凝脂般的光澤,極具觀賞性。 我國最早的印章實物發(fā)現(xiàn)于安陽殷墟,是商代晚期物品。秦統(tǒng)一后,確立璽印制度,規(guī)定帝后印章稱“璽”,其余均稱“印”。據(jù)《漢官舊儀》記載:“皇帝六璽,皆白玉螭虎鈕?!边€記載:“皇后之璽,文與帝同。皇后之璽,金螭虎鈕?!斌せ⑹且环N神話動物,像龍有耳無角,用螭虎做鈕表示君臨天下,威服臣官的絕對權(quán)威。從這件“皇后之璽”的質(zhì)地、鈕式和文字來看,應(yīng)該是屬于西漢的物品。又因它的出土地點距漢高祖和皇后呂雉合葬墓東側(cè)有一千米,由此推測它很可能是呂后生前所用的印章?!盎屎笾t”是迄今發(fā)現(xiàn)唯一的漢代皇后玉璽,對研究秦漢帝后璽印制度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 這枚印章是由26個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和三角形組成的多面體,其中14個正方形印面上刻著規(guī)范的楷書陰文。印章由煤精刻制而成,煤精也稱煤玉,是褐煤的一種變種,以低等植物為主,也有部分高等植物遺體組成的腐植腐泥混合煤。 這枚印章的主人是西魏八柱國之一、鮮卑族上層人物獨孤信,原名獨孤如愿。 印文的內(nèi)容可分為三大類:公文用印,如“大都督印”、“大司馬印”、“柱國之印”、“令”、“密”等;上書用印,如“臣信上疏”、“臣信上章”等;書簡用印,如“獨孤信白書”、“信啟事”等。多面體印章使得這位身兼數(shù)職的獨孤信使用起來十分方便。獨孤信不僅自身戰(zhàn)功赫赫,他的女兒也很有名。他有7個女兒,其中大女兒嫁給了北周的明帝,成為周明敬后;七女兒嫁給了隋開國皇帝楊堅,是歷史上以嫉妒著稱的隋文獻后;四女兒嫁給了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的父親。因此他作了連續(xù)三個朝代的國丈或太上國丈,所以人們戲稱他為“中國古代第一老丈人”。不過正因為有此淵源,所以隋唐兩代最高統(tǒng)治者身上都流淌有少數(shù)民族的血液,因此大唐盛世吸納各方精髓、接受異族文化就沒有太多的心理障礙,這也成為隋唐兩代社會開放、民族平等的前提之一。 琉璃圍棋子 隋代 綠琉璃瓶 西安東郊隋墓出土,瓶高8.4厘米 瓶體呈球形,綠色透明。 瓶口為管狀,中空與瓶身相接,頸部下有一圓臺,肩部對稱凸起四個三角形,腹部裝飾四個突出的圓餅形。底有圈足。 鴻雁紋玉梳背 唐代 1957年西安市南郊唐墓出土 鴻雁紋玉梳背為青白玉質(zhì),片狀,半月形,微透明。梳背兩面紋飾相同,均用減地隱起的手法雕琢兩只鴻雁展翅飛翔于三朵流云之上,形象生動,自然傳神。 蝴蝶紋滑石盂 唐代 1955年陜西省西安市出土 蝴蝶紋滑石盂石質(zhì)潔白,盂身扁平,近似橢圓形,獸蹄狀足。在盂身的兩側(cè)分別雕刻一只由如意紋及云紋組成的蝴蝶紋,其余均刻席紋。 凸紋玻璃杯 凸紋玻璃杯為吹制成型,腹部有八組圓環(huán)紋,采用的是粘貼玻璃條技術(shù),就是將熔融的玻璃條挑出,趁熱貼壓在杯身上,這屬于熱加工裝飾工藝。 同類工藝的玻璃器皿在陜西扶風法門寺、韓國慶州松林寺和日本都有發(fā)現(xiàn),是唐朝東西文化交流的有力物證。 骨咄玉帶 何家村一共出土10副玉帶,其中9副分別放在4件銀盒里, 盒蓋上都有墨書記錄著玉帶的玉色、名稱、形制和組成數(shù)量。 玉帶是指鑲綴有玉片的腰帶。由帶扣、帶跨、帶鞓(tīng)和鉈(t?。┪步M成。帶扣和鉈尾就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的皮帶扣和皮帶尾部的裝飾,位于皮帶的兩端,鞓是指皮質(zhì)的腰帶,帶跨也稱為帶板,鑲綴在鞓上,形狀有方形、半圓形等等,有的帶跨上還有孔或者附環(huán),用來懸掛物品。 白瑪瑙帶跨 白瑪瑙帶跨出土于唐代何家村窖藏,出土時銀盒子上寫有墨書稱其為“鉸具”,同時銀盒上還有墨書記錄“一十五事”,這組帶具由圓首矩形跨和圓首矩形鉈尾各一枚、半圓形跨九枚、方形跨四枚組成,共計一十五件,與墨書相符合。但這些帶跨背面都沒有鉆孔,不能懸掛蹀躞帶,因此推測有可能是一件半成品。何家村出土的文物中有部分的半成品,這條玉帶應(yīng)該是其中的 寶石一組 唐代何家村窖藏中出土了很多寶石,它們都被存放在一個提梁銀罐中。這幾件黃色寶石為隨形單晶礦物,色較均勻,有較強玻璃光澤,還有被切割過的痕跡,上面有小孔,推測應(yīng)是裝飾品。 藍寶石分為深藍和淺藍兩種顏色,因其晶瑩剔透的顏色而被視為吉祥之物。綠玉髓,又稱綠瑪瑙,是寶石的一種,色彩誘人,但儲存量相當稀少,是最有價值的石英礦石之一。 九環(huán)白玉蹀躞帶 這組帶飾出土于唐代何家村窖藏 整副帶飾共計二十五件套,除帶扣外,每個構(gòu)件上還附有金釘和鞓,可斷定為實用品。蹀躞帶是一種綴以垂飾的革帶,帶上釘有若干枚帶銙,銙上備有小環(huán),環(huán)上套掛若干小帶,以便懸掛各種日常用具。 這種裝備最初來自西域游牧民族,后傳入中原。環(huán)數(shù)的多少表示主人的地位尊卑,鑲嵌物的質(zhì)地和多少顯示其身份。 白玉有孔帶飾 唐代 這件白玉帶飾由四塊方胯,九塊半圓形跨、兩塊圓首矩形銙和一個玉帶扣組成,共有16件。帶飾上的孔和蹀躞帶上的鉸鏈功能相同,也是用來系掛物品的。 忍冬紋八曲長杯 這件是白玉忍冬紋八曲長杯。 用和田美玉雕鑿而成,玉質(zhì)潔白溫潤,玉杯外壁裝飾有忍冬圖案。忍冬紋又稱為卷草紋,是一種纏繞植物,因為在冬天也不凋謝,故有忍冬之稱,是從南北朝就開始流行的一種裝飾紋樣,?!侗静菥V目》中記載:忍冬“久服輕身,長年益壽”,因此用它來寓意長壽。 這件杯子造型別致,工藝精湛,形狀為八曲長橢形。多曲長杯出現(xiàn)和流行在薩珊,后來影響到其他地區(qū),這件杯子的形狀完全模仿了薩珊風格的多曲長杯, 但裝飾紋樣卻是傳統(tǒng)的中國紋飾,可以說,這件白玉杯是中西文化結(jié)合的代表作。同時,這件玉杯也反映出唐代高超的制玉工藝。杯壁口沿處打磨的很薄,只有半厘米,從杯口到杯底逐漸增厚,唐朝高超的碾磨雕琢技術(shù)由此可見一斑。 水晶八曲長杯 水晶是我們現(xiàn)在常用的一種裝飾品,其實它是一種無色透明的石英結(jié)晶體,和沙子的主要化學成分相同,都是二氧化硅。水晶在古代被稱作“水精”,是精靈的精,因為晶瑩剔透,唐代詩歌中常常把它比作冰、水、露珠甚至月光。從文獻記載來看,水晶多產(chǎn)自西域各國,在唐朝時成為貢品進貢到我國。 這件八曲長杯在造型上有著明顯的伊朗薩珊風格,但是薩珊很少用水晶和玉石這種材料來制作長杯,從中國文化對玉石類材質(zhì)的偏愛來看,推測很有可能是在唐朝工匠仿制的,也可能是來華的波斯工匠制作的。 瑪瑙長杯 這種瑪瑙杯在何家村窖藏中出土了兩件,其材質(zhì)和造型都來自西域,帶有強烈的異國色彩。出土時盛放在蓮瓣紋提梁銀罐中,有墨書明確記錄為瑪瑙杯。兩件瑪瑙杯的色澤和造型有所區(qū)別,但都紋理清晰、琢磨光滑、晶瑩滋潤,這些我們從瑪瑙杯本身和底部放置的鏡子中都看得很清楚,瑪瑙杯通體呈玻璃光澤,是一件難得的藝術(shù)品。 鑲金獸首瑪瑙杯 這件瑪瑙杯是用一塊罕見的五彩纏絲瑪瑙雕刻而成,造型寫實、生動,杯體是模仿獸角的形狀,杯子的前部雕刻為牛形獸首,雙眼圓睜,炯炯有神,刻畫的神形皆肖。獸嘴處鑲金,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其實這是酒杯的塞子,取下塞子,酒可以從這兒流出。頭上的一對羚羊角呈螺旋狀彎曲著與杯身連接,在杯口沿下又恰到好處地裝飾有兩條圓凸弦,線條流暢自然。這件酒杯材料罕見珍貴,是極其稀有的纏絲瑪瑙,材質(zhì)紋理細膩,層次分明。工匠又巧妙利用材料的自然紋理與形狀進行雕刻,“依色取巧,隨形變化”。細微處刻畫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至今所見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其選材、設(shè)計和工藝都及其完美,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在我國是絕無僅有的。 這件瑪瑙杯的產(chǎn)地目前學術(shù)界仍有爭議,但其造型是西方一種叫“來通”的酒具卻成為專家學者的共識。“來通”是希臘語的譯音,有流出的意思,大多做成獸角形。一般在酒杯的底部有孔,液體可以從孔中流出,功能如同漏斗,用來注神酒,當時人們相信用它來注酒可以防止中毒,舉起“來通”將酒一飲而盡是向神致敬的表示,因此也常用于禮儀和祭祀活動。 這種造型的酒具在中亞、西亞,特別是薩珊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見,在中亞等地的壁畫中也有出現(xiàn)。在我國,從唐代以前的圖像資料來看,這種酒具常出現(xiàn)在胡人的宴飲場面中,唐朝貴族以追求新奇為時尚,而這件器物的出土也是唐朝貴族崇尚胡風,模仿新奇的宴飲方式的見證。 鑲金白玉臂環(huán) 何家村唐代窖藏共出土兩副玉臂環(huán),出土時裝在蓮瓣紋銀罐內(nèi),從器蓋墨書“玉臂環(huán)四”可知唐代對它的稱謂。 這件玉臂環(huán)由三段弧形白玉銜接而成。以金合頁將三段弧形玉連接在一起,每段玉的兩端均包以金制獸首形合頁,并以兩枚金釘鉚接,節(jié)于節(jié)之間由三個中空穿扣合,穿內(nèi)用小金條作轄相連,可以自由活動。其中以金針為插銷式,銷釘可以靈活插入或拔出,一邊關(guān)閉合開啟,便于佩帶?;㈩^用金片采用鏨刻、錘擊制作而成。虎頭內(nèi)側(cè)用兩顆鉚釘鉚接。構(gòu)思巧妙,制作精細。利用黃金、白玉、珠寶三種不同材料不同的質(zhì)地、色彩、光澤互相襯托,交相輝映,使玉臂環(huán)更顯華貴富麗。 “金鑲玉”寓意為“金玉滿堂”,象征著財富和才學,在唐代文物中十分罕見。從文獻看,玉臂環(huán)似乎不是唐代本土的產(chǎn)物,可能為進貢或從對外戰(zhàn)爭中所得。 獅紋白玉帶飾 玉石質(zhì)地堅硬,加工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有著特殊的加工技藝,'琢'和'磨'就是玉器加工的基本方法。所謂琢,就是對玉料進行切、挖、斬等等。所謂磨,是指用不同形狀和規(guī)格的磨具,在玉料上反復研磨,因為'琢'和'磨'是玉器加工的基本方法,因此有'玉不琢,不成器'的諺語。先秦稱為琢玉,宋人稱為碾玉,現(xiàn)在稱為碾琢,用來表示和雕刻工藝有所區(qū)別。 這些帶跨上的紋飾就是碾琢出來的。這種工藝的帶跨在何家村窖藏出土了兩條,出土的時候,盛放帶跨的銀盒上有毛筆書寫的“碾文白玉帶一具”和“碾文白玉純方胯”,唐宋時期習慣用琢玉工藝來命名玉器,這也是這種習慣的反映。 唐代帶跨以素面居多,有紋飾的帶跨極為罕見。這條帶跨上面蹍琢有獅子紋飾,設(shè)計別具匠心,有俯臥的也有行走的,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獅子產(chǎn)自非洲和西亞,這條獅紋白玉帶的出現(xiàn)也是唐朝中外交流頻繁的見證。 天鵝穿蓮紋玉佩 明代 天鵝穿蓮紋玉佩是明代配飾的精品,在橢圓形環(huán)內(nèi),天鵝穿花飛翔,象征在蓮花池塘內(nèi)飛行穿越。 螭虎紋水晶花插 清代 螭虎紋水晶花插主體為橢圓形,周圍以三只螭虎為飾,兩只飾于花插口部,一只小螭虎飾于花插底部。 龍紋桃形青玉杯 清代 高4cm,通長11.2cm,口徑7cm 杯體如對剖的桃形,蒂部鏤雕桃枝為柄,柄上有花及葉。以桃花花瓣為底,枝蔓形成的柄把處爬一龍,龍嘴咬附杯口,龍身與枝蔓穿插糾結(jié)。 花鳥紋瑪瑙花插 清代 花鳥紋瑪瑙花插主體為中空橢圓形,周圍以繁枝茂葉為襯,枝葉間立一雀鳥。 青玉鷺鷥 清代 青玉鷺鷥?yōu)橐粚?,大小相同,青玉質(zhì),圓雕。鷺鷥昂首望天,優(yōu)雅閑適,頭頂一束翎羽,雙翅合攏,神態(tài)逼真?zhèn)魃瘛?/span> 花鳥紋水晶扁瓶 清代 瓶腹為橢圓形,兩側(cè)以花枝為餌,橢圓形足。瓶蓋以梅花花枝為蓋鈕,梅花枝葉上立一喜鵲。 珊瑚翡翠朝珠 清代 朝珠由一百零八顆鏤空的珊瑚和四顆鏤空翡翠佛頭串成,一翡翠佛頭下還垂一葫蘆狀佛頭塔,并聯(lián)以如意形背云。 “老子西游圖”玉山子 清代 玉質(zhì)呈青白色,綹紋和黃色瘢痕較多,以深淺浮雕及陰刻手法琢成。正面琢刻古木參天的深山幽谷,古關(guān)隱于叢林煙云之中,蜿蜒靜寂的山間小路上,一人恭候,一老者騎牛姍姍而來,后面為捧杖童子。背面幽幽山谷中,松樹茂盛,構(gòu)成一幅美麗的山景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