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弊釉唬骸皢韬?,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我們今天學(xué)習(xí)《論語·八佾》的第六章。 從題目上來看,《論語》就是語錄體。論語的論,就是按照一定次序編排的意思。語,就是說的話。我們通過“論語”這個書名,就可以看出這本書就是把孔子及其弟子說的一些比較經(jīng)典的言論,按照一定的次序編排起來的書。 《八佾》是論語的第三篇?!鞍速笔且环N音樂舞蹈的名稱。這一篇名字之所以叫“八佾”,因為它的第一章內(nèi)容是:孔子謂季氏,八藝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取孔子講的這句話的前兩個字,作為這一篇的名字。這一篇主要是圍繞著一個“禮”字來編排的語錄,所以每一章的重點是講“禮”。第六章雖然很短,但是背景比較豐富,蘊含的孔子的思想是比較深邃的。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弊釉唬骸皢韬?,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這是魯國發(fā)生了一件事之后,孔子和他的弟子冉有之間發(fā)生的一場對話。 事情非常簡單,就是季氏旅于泰山。季氏是孔子時代魯國的一個大公族。大家都知道,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這時魯國的國君,已經(jīng)沒有了實權(quán),大權(quán)旁落。這是有三個貴族把握朝政,其中之一就是季氏。 三個貴族的權(quán)力非常非常大?!栋速返谝徽驴鬃诱f的那句話,成為后來我們耳熟能詳?shù)囊粋€成語的那句話,就是因為季氏:是可忍孰不可忍。 八佾這種配著音樂的舞蹈,是只有周天子才能夠欣賞享用的。季氏只是魯國這樣一個諸侯國里的一個士大夫,竟然公然在家中演奏這種音樂,讓舞女來跳。這是嚴重的僭越,所以說孔子說,是可忍孰不可忍。這件事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zhì),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季氏他有野心,他想把持魯國的國政,甚至是做魯國的國君。 明白了季氏是什么人以及當(dāng)時的大環(huán)境之后,我們再來看“季氏旅于泰山”這件事。季氏準備要去泰山這里,去泰山這里干嘛呢,這里用了一個字,叫做“旅”。他并不是去泰山旅游,而是去泰山祭祀?;蛘邷蚀_的說,是去泰山封禪。但是他不能明著講是去祭祀,去封禪,就找了一個借口,說是去旅游,是從這里經(jīng)過,到這里觀賞。 我們都知道,泰山是五岳之首。 如果知道“墳丘嶺山岳”幾個字的意思,就會知道泰山之首岱宗在古代山東的地位了。 這五個字,在古代都是形容山的,依次從小到大。墳,是在平坦的地面上,微微隆起一個小土堆。就像給地面進行了一個裝飾,裝飾了一個波紋一樣。丘,就稍微大一點兒,它是一個丘陵。嶺,已經(jīng)可以連綿,是很大的了。山,就更加大。我們都知道有一詞叫山脈,山脈,不僅是一座,而且是連成片的,有脈絡(luò)的。岳,比山更大,也更重要。 華夏地面上只有五個岳,東南西北中。五岳之中為首的是東岳泰山,被人稱為岱宗。后世的皇帝,想溝通天人,和上天對話,往往就會到泰山去。為什么?因為泰山最高,又是五岳之之首,離天最近,在泰山上可以很好的和上天進行溝通,獲取上天的旨意。 這樣大家就明白了,到泰山去祭祀或者到泰山去封禪,不是一般人能夠做的事情。后來都是皇帝才能做的,而季氏竟然到泰山去祭拜,他不是周天子,也不是魯國的國君,而是魯國的一個大臣,做這件事肯定是嚴重僭越禮法的??鬃討汛е思簭?fù)禮的夢想,肯定覺得這樣不合適。那他做了什么事呢? 孔子把他的弟子冉有叫過來,說:“你能不能阻止呢?”“女”就是汝,就是你。汝,是長輩對晚輩的稱呼方法,或者是非常熟悉關(guān)系非常好的人之間的不客氣的叫法,因此不是十分尊重,不能用于晚輩對長輩說話時用。 通過這個“汝”字也可以看出,孔子當(dāng)時已經(jīng)非常非常生氣了,對于弟子已經(jīng)不客氣了?!案ツ芫扰c”,就是不能挽救挽回嗎?你難道不能去挽回、不能就阻止季氏祭祀泰山這件事嗎? 冉有就講了一句話,不能。阻止不了。那孔子也沒有辦法。他有心無力,阻止不了這種越禮的事情發(fā)生。然后呢,孔子就發(fā)了一通感慨,說:“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眴韬?,是一個感慨詞啊,孔子他非常有感慨。曾,是一個反問詞,翻譯成現(xiàn)在的話就是難道。難道說泰山還不如林放這個人嗎?把它擴展一下,就是,難道說泰山的神靈還不如一個普通的凡人嗎? 林放,這個人不是孔子的弟子,他是一個什么人呢?通過《論語》,這個人的名字流傳了下來,但是他具體是什么人,沒有歷史記載,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論語》大致推測出林放是一個什么人。在《論語》中,他的名字出現(xiàn)過兩次。一次是《八佾》的第四章,林放問禮之本。林放向孔子求教什么才是禮的根本??鬃颖頁P了他,說他問的問題很大很深,問的很好。然后告訴他什么是禮。 第一,他不是孔子的弟子?!墩撜Z》中一般稱呼孔子的弟子,都是用弟子的字,比如說子張子夏冉有等等。在這里可以看出,林放他不是孔子的弟子。第二,他不是一個大貴族,如果是大貴族,《論語》都會提到他的官職、謚號,或者家世,比如孔文子、季康子、孟懿子等等。這里直呼其名,可以知道,他不是貴族,沒有官職,沒有謚號,是一個普通的晚輩。 明白了林放是什么人之后,再看孔子講的這句話,就可以理解了。 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泰山之靈,作為這樣一個神靈存在,難道還不如林放這個普通人嗎? 在哪一方面不如呢?我們圍繞著《八佾》篇的核心詞——禮,就明白了。難道泰山還不如一個普通人懂得禮節(jié)嗎?這剛好也和第四章林放向孔子問禮的根本是什么,能夠結(jié)合起來。這樣我們就解釋通了。 這一章的核心還是講禮。只不過是結(jié)合一件事來講,結(jié)合孔子的一通感慨來折射他的理念。 禮,在儒家思想里占有重要地位,孔子說,不學(xué)禮,無以立。一個人,如果不學(xué)習(xí)一些禮儀,不具備一些必要的禮儀能力,就沒辦法立于人世間,沒辦法為人處事。儒家五經(jīng)——詩書禮易春秋,禮位居其中。三禮就是禮的觀念的合集,詳細記載了孔子還有孔子以前時代流傳下來的一些禮節(jié)。華夏被稱為禮儀之邦,也是因為有禮的存在。 在學(xué)習(xí)《論語》的時候,要弄清楚這些話的意思,弄清楚對話之后的背景,明白孔子還有孔子弟子們這些話透露出來的儒家思想。然后再結(jié)合當(dāng)前我們的生活實際,有選擇地加以吸納,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我們學(xué)習(xí)《論語》的初衷,也是我們學(xué)習(xí)《論語》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