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蝌蚪君要介紹的這種鳥類,相信生活在北京的人都不陌生,尤其是冬季它們常常“駐扎”在各城市公園的蘆葦叢里、冰面上。 冬季的奧森,一群大鳥站在冰面上的景象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像極了電影《老炮兒》里冰面約架的橋段。 請看圖(奧森南園奧海),攝影:龍貓 這種并不神秘但有些神奇的大鳥就是蒼鷺(Ardea cinerea),民間俗稱長[cháng] 脖子老等,所以它究竟在等什么? 答案是:等魚啊! 蒼鷺本尊,圖片來源:GBIF 這名字聽起來人畜無害,但是如果你看過它捕食,你就會對它另眼相看了。魚類的確是蒼鷺的主要食物,就連公園大爺大媽們投食的錦鯉也不放過。 當然,這并不算什么,它除了是個捕魚高手,還會偷襲鴨子窩或者其他小動物,動作十分嫻熟且殘忍,用嘴巴叼起來然后把獵物的頭部往水里塞,待獵物慢慢沒了力氣或窒息而亡時再生吞下去。 吃魚的時候小個的會直接生吞,大個的會在岸邊摔打,用嘴巴刺穿魚的身體,然后撕著吃…… 當然,這遠遠不足以說明它什么都吃,有很多影像資料曾記錄到它還會捕食蛙類、黃鼬、兔子…… 有時候啊,生吞總會有些吃不消,所以它們會吐出一些未被消化的毛發(fā)啊、骨頭什么的。 是時候展示我的技術(shù)了 因為它在抓魚的時候常喜歡抻著脖子站在淺水處觀察,一站就是好長時間,所以就有了民間俗稱長脖子老等的由來。但你可不要小瞧蒼鷺,它們可是一個很古老的類群,最早出現(xiàn)在早第三紀(距今6500萬年~距今260萬年),但是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的蒼鷺化石卻很少。直到700多萬年前才出現(xiàn)了與現(xiàn)代蒼鷺形態(tài)十分相似的鳥類。最早的分類是將鷺科放在了鸛形目下面,因為從形態(tài)特征上來看,它們擁有共同的氣質(zhì)。但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fā)展,DNA序列分析逐漸成熟,它彌補了鳥類形態(tài)特征信息的不足。幾年前ioc的World Bird List,就將曾經(jīng)屬于鸛形目的鷺科和鹮科鳥類劃入鵜形目名下了。 太陽出來曬翅膀咯,圖片來源:GBIF 從形態(tài)上看,很多人常常會把它和濕地之神——鶴搞混。其實氣質(zhì)完全不同啦,鷺科鳥類雖然和鶴一樣,脖子都很長,但是通常在捕食的時候成“S”狀,看起來有點滑稽可笑。而且它們在飛行時,頸部會折疊成“Z”字形,這也是它們的一個很屌絲的鑒別特征,并沒有鶴那般優(yōu)雅。除此之外,還有一點比較高能的差別,就是鶴朝前的三趾發(fā)達,朝后的拇指抬高且退化,而鷺科鳥類四趾均發(fā)達,且修長。這也是為什么你經(jīng)常能看見鷺會上樹,而鶴總是低調(diào)地站在水邊活動了,因為發(fā)達的拇指是有利于抓握滴。 縮著脖子飛,圖片來源:GBIF蒼鷺分布十分廣泛,在中國各地水域都比較常見,同時也可以適應(yīng)城市生活,所以在一些喧鬧的城市公園的水邊也時常能見到它們的身影。即使這樣,它們也被納入了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由于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破壞,它們的生存環(huán)境不容樂觀。而且它們還容易受到扁彎口吸蟲的寄生危害,成蟲會寄生在蒼鷺的咽喉和食道中。寄生導致蒼鷺精神萎靡、生長緩慢、消瘦等癥狀,嚴重時也會導致鳥類死亡。 它們也是值得我們好好保護的鳥類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