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 流光異彩繡成堆, 三殿三宮神武威。 帝制數(shù)年終不見, 只留遺產(chǎn)放光輝。 游北京故宮有感(新聲韻) 金壁輝煌五百年, 二十四帝弄皇權(quán)。 是非功過明清史, 全付游人談笑間。 故宮,作為皇宮長達(dá)近500年,古老的建筑、所發(fā)生的故事,可謂看不完、說不盡,其中之謎,不知引發(fā)多少人的猜想。我通過三次進(jìn)入故宮,綜合所觀、所感,試圖解開故宮之謎。 北京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shù)博物館,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故宮紫禁城內(nèi),是世界三大宮殿之一。 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又稱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后,決定遷都北京,公元1406年即開始營造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落成,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為止,故宮作為皇宮,經(jīng)歷了近500年的歷史。 (此片拍攝于1991年) 記得1991年夏,我首次去北京故宮博物院游覽,因是自由行,無導(dǎo)游,只憑自己對歷史的一知半解,隨意出了這個宮門又踏入另一個宮門,滿目古跡、處處歷史。但多少年來,總覺得還有很多古跡沒見到,因而常感遺憾。沒成想,2012年、2018年又兩入故宮,又豐富了我對故宮的認(rèn)知。 (此片由博傳拍攝于2012年) 穿過天安門,高大的宮殿式建筑“端門”便闖入眼簾,端門上有“故宮博物院”牌匾,記得之前并無這塊牌匾,是后來增設(shè)的。端門前右側(cè)栽有一片松樹和柿子樹,導(dǎo)游介紹:這些松樹是皇帝希望朝代萬古長青,而柿子樹則是倒著念為子柿,取子嗣之意,希望后代子嗣興旺發(fā)達(dá)。 (此片拍攝于2018年) 順著中軸線往里走,過了一個廣場,便可見一組宏偉的開口式宮殿建筑群,主樓上書“午門”,大家不由自主的脫口而出:“推出午門斬首”,這是影視劇里經(jīng)常會聽到的話,好像午門成了處死刑犯的場所,其實(shí)是以訛傳訛,明清兩代斬首從來不在午門舉行。明代只是“廷杖”之處,清代則是打仗得勝歸來慶祝之所。 (此片為博傳拍攝于2012年) 過了午門,便可見自西向東蜿蜒流淌著一條如弓形的金水河,河上有5座單孔拱券式橋,稱為“內(nèi)金水橋”。這是紫禁城內(nèi)最大、也是最壯觀、最華美的一組石橋。當(dāng)年怎么過橋是有講究的,正中的是御路橋,供皇帝專用。東西兩側(cè)為王公橋,供皇室成員、親王大臣通行。再兩側(cè)為品級橋,供三品以上官員行走。 正對內(nèi)金水橋的建筑是幾層臺基上的太和門。 (此片為紅葉先生拍攝于2018年) 穿過太和門,眼前一亮,一個寬闊的大廣場展現(xiàn)在眼前,廣場遠(yuǎn)處一座皇宮巍然屹立,那就是太和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外朝三大殿中的正殿,俗稱金鑾殿。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jīng)雷火焚毀、重建?,F(xiàn)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形制。太和殿是明清兩代舉行國家重大慶典的場所。 太和殿坐落在三層漢白玉臺基上,面闊11間,進(jìn)深5間,高30.05米,重檐廡殿頂,建筑面積2377平方米,是中國規(guī)格等級最高的古建筑。 檐角安放10個走獸,成為中國古建筑裝飾最高等級的孤例。 以太和殿為中心的金鑾殿建筑群十分宏偉壯觀,太和殿高高在上,三面三層漢白玉雕龍畫鳳的石欄層層遞升,互相勾連。 護(hù)欄有諸多下水口都是龍頭造型。 皇宮到處都是龍雕。 即使臺階上也是龍鳳石刻。 這些都彰顯了皇家的威武與氣派。太和殿兩側(cè)的配殿房脊則只與大殿外地面平等,又顯示皇權(quán)的至高無上。 太和殿前左右各有一只銅龍頭龜。 (此片由紅葉先生拍攝于1991年) 各有一只銅仙鶴,銅龍頭龜與銅仙鶴象征江山永固,萬壽無疆。這對龜和鶴身體里是空的,主要是焚香所用。 東側(cè)有一個石制日晷,是古代皇帝看時間用的。 太和殿最為擁擠的地方是觀賞皇帝寶座的大門前,首次來時,可以進(jìn)入室內(nèi)游覽,后來就只能在門外欣賞,敞開的大門前一位難求。 (此片為紅葉先生拍攝于2018年) 大殿中心一個五道帶護(hù)欄臺階筑起、仙鶴、香爐裝點(diǎn)的古色古香的高臺,神圣而高大。高臺上有中間高兩邊低打造精致屏風(fēng)式靠背的龍椅,即皇帝的寶座,寬大而氣派。寶座上方懸掛有乾隆帝御筆“建極綏猷”匾。 這方寶座,曾有明清兩代的24位(其中明代14位、清代10位)皇帝享用,明代末年農(nóng)民起義首領(lǐng)李自成曾短暫在此。如今,寶座依舊在,不見座上人。當(dāng)年皇宮一片萬歲聲,又有幾人過百歲?生老病死,自然規(guī)律,看來,好使皇帝也未能幸免。 在太和殿東紅墻側(cè)門處,一口鍍金大缸引來很多觀眾的觀賞。每次來故宮,這口大缸都一直在這里,它的功能也是個謎。原來,這口大缸包括故宮所有的大缸,主要是消防、裝飾,還有聚財之意,也是身份的象征。 前行便見到中和殿。中和殿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曾歷經(jīng)三次火災(zāi),現(xiàn)存為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重建。殿初名華蓋殿,后改中極殿,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始稱中和殿。 (此片拍攝于2012年) 又見保和殿。保和殿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謹(jǐn)身殿。明嘉靖年間,曾遭火災(zāi),重修后改稱為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為保和殿。 保和殿也有皇帝的寶座,寶座上方掛有“皇建有極”匾,為乾隆御筆。在清代宴請王公、殿試等在這里舉行。 再次前行可見乾清宮。乾清宮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現(xiàn)存建筑為清嘉慶三年(1798年)所建,是明清皇帝日常起居和處理政務(wù)的地方。 乾清宮西側(cè)是養(yǎng)心殿。養(yǎng)心殿是明代嘉靖年所建,清代有8位皇帝先后居住在此,曾經(jīng)是慈禧、慈安兩太后垂簾聽政處。 還有交泰殿。交泰殿建于明嘉靖年間,順治、康熙和嘉慶年間重修,原為皇后千秋節(jié)受慶賀禮的地方,清代用來存放“清二十五寶”御璽。 坤寧宮在明代是皇后的寢宮,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仿盛京清寧宮的式樣重修。西端為薩滿教祭神的場所,東端是皇帝大婚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緒三位皇帝均在此成婚。 主要宮殿還有文華殿和武英殿,文華殿初為皇帝便殿,后為明清皇帝經(jīng)筵之所。武英殿則為刊刻書籍之所。 太和殿旁邊的弘義閣金光耀眼。 一處奉光殿也是煜煜生輝。 在珍寶館附近見到閱是樓。閱是樓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樓分三層,是皇帝、皇后等看戲的地方。每逢元旦(春節(jié))、萬壽(皇帝生日)等重大節(jié)日,帝、后和王宮大臣都來此看戲,大臣分列兩側(cè)回廊。慈禧太后六十壽典時,曾在光緒帝、后和王公大臣陪同下在此看戲十余天?!伴喪恰?,指通過觀戲,以求對現(xiàn)實(shí)事物做出資質(zhì)、求是的評判。 在依次游覽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和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后三宮”等建筑后,故宮古老精美的宮殿建筑已令人驚嘆,一些經(jīng)典景觀與珍寶更加令人難忘?,F(xiàn)將我印象深刻的有七大景觀,一一向大家解密。 第一,是“正大光明”匾。高懸于乾清宮正殿的“正大光明”匾,是由清代順治皇帝御筆親書,康熙摹勒上石,原跡藏于故宮御書處?,F(xiàn)在乾清宮懸掛的是乾隆摹拓的、后來嘉慶朝失火匾額被燒毀、嘉慶皇帝命人重新摹拓的匾額。 鮮為人知的是“正大光明”匾背后藏有決定太子命運(yùn)的“建儲匣”。 在當(dāng)時,皇子之間奪取皇位的明爭暗斗相當(dāng)激烈。為了緩和這種矛盾,自雍正朝開始采取秘密建儲的辦法,即皇帝生前不公開立皇太子,而秘密寫出所選皇位繼承人的文書,一式二份,一份放在皇帝身邊;一份封在“建儲匣”內(nèi),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后?;实鬯篮?,由顧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儲匣”,和皇帝秘藏在身邊的一份對照驗(yàn)看,經(jīng)核實(shí)后宣布皇位的繼承人。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寶座的。到了清代后期,由于咸豐皇帝只有一個兒子,同治和光緒皇帝都沒有兒子,這種秘密立儲的辦法才失去其意義。 第二,是保和殿后那塊最大的丹陛石,即“大石雕”。在通往宮殿的臺階中央自下而上由整塊石頭雕刻而成,石長16.75米,寬3.07米,厚1.7米,重200多噸,為宮中石雕之最,俗稱大石雕。明初建造三大殿時雕刻,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鑿去舊有的花紋重新雕刻。四周為纏枝蓮花紋,下部為海水江牙,中間雕刻流云以襯托象征天子“九五之尊”的九條蟠龍。 “大石雕”的石料采自北京西郊房山大石窩,房山大石窩距故宮約75公里,最為驚人的是運(yùn)輸方式。據(jù)史書記載,在運(yùn)送它時,有數(shù)萬名勞工先在道路兩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臘月氣溫足夠低時,就從井里汲水潑成冰道,用了28天的時間,才送到了宮里。我站在“大石雕”前,聽著這個故事,萬分感慨:中國古代人真是充滿了智慧。 第三,是故宮交泰殿康熙皇帝的御筆“無為”兩個字,這是康熙帝僅存的御筆之一。隔窗所見“無為”這兩個筆力雄勁的大字,若有所思。原來“無為”有兩重極為重要的內(nèi)涵:其一,告誡君王不必過多干涉臣子作為,行“無為之治”。其二,交泰殿是朝堂與后宮分界之所,此匾亦是警醒后宮到此“無為”,不要干涉朝政。從“無為”兩個字,可見康熙皇帝的為帝之道。 第四,是御花園。御花園位于紫禁城中軸線上,坤寧宮后方,明代稱為“宮后苑”,清代稱御花園。御花園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現(xiàn)仍保留初建時的格局。全園南北縱80米,東西寬140米,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園內(nèi)的松、柏、竹、山石與樓閣,形成四季常青、錯落有致的立體畫面。御花園是偌大的故宮中少見的有植物的地方。 據(jù)導(dǎo)游介紹,那矗立于高高的假山上的樓閣是“御景亭”也叫“望春樓”。當(dāng)年宮中的女子時常登上這座樓閣向自己的家鄉(xiāng)眺望,以表思鄉(xiāng)之情。此時,仰望高樓,浮想聯(lián)翩,只憐那些宮中女子是何等渴望家鄉(xiāng),卻不能如愿。 第五,是九龍壁。九龍壁位于紫禁城寧壽宮區(qū)皇極門外。九龍壁長29.4米,高3.5米,厚0.45米,是一座背倚宮墻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寧壽宮時燒造。至今已有250年的歷史,保存依然完好。 九龍壁上部為黃琉璃瓦廡殿式頂,檐下為仿木結(jié)構(gòu)的椽、檁、斗栱。壁面以云水為底紋,分飾藍(lán)、綠兩色,烘托出水天相連的磅礴氣勢。下部為漢白玉石須彌座,端莊凝重。壁上9龍以高浮雕手法制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20厘米,立體感很強(qiáng),有一種呼之欲出的生動。 陽數(shù)之中,九是極數(shù),五則居中。“九五”之制為天子之尊的重要體現(xiàn)。整座影壁的設(shè)計,不僅將“九龍”分置于5個空間,壁頂正脊亦飾9龍,中央坐龍,兩側(cè)各4條行龍。檐下斗栱之間用九五45塊龍紋墊栱板使整座建筑以不同方式蘊(yùn)含多重九五之?dāng)?shù)。此外,九龍壁的壁面共用270個塑塊,也是九五的倍數(shù)。不僅技藝高超,而且處處都顯示出皇帝的九五之尊。 九龍壁上的九條巨龍,形態(tài)多姿、栩栩如生,色彩斑斕,各有講究。黃色正龍居中,威風(fēng)凜然;左右兩側(cè)各有藍(lán)白兩龍,藍(lán)為降龍,白為升龍;左側(cè)兩龍龍首相向,右側(cè)兩龍背道而弛;外側(cè)雙龍,一黃一紫,弓身跳躍、昂首雄健。 九龍壁是影壁的一種,亦稱照壁。影壁是由“隱避”演變而來。門內(nèi)為“隱”、門外為“避”,后演化為影壁。目前,全國共有六處九龍壁:大同九龍壁、平遙九龍壁、香爐峰九龍壁、自貢九龍壁、北海九龍壁、故宮九龍壁。我國著名的九龍壁是故宮九龍壁、北海九龍壁、大同九龍壁,稱為“中國三大九龍壁”。 (此片為博傳拍攝于2012年) 據(jù)說,其中,大同九龍壁最大,故宮九龍壁最精美。故宮九龍壁的雕刻工藝令人嘆為觀止。 第六,是精美館藏鐘表館和珍寶館。故宮館藏十分豐富,雖然有部分清宮舊藏文物于1948到1949年遷往臺北故宮,但通過收回溥儀私帶出宮的珍品,接受民間捐贈,并參與考古發(fā)掘,故宮博物院在1949年以后進(jìn)一步豐富了館藏,文物總數(shù)達(dá)到1807558件,其中珍貴文物1684490件、一般文物115491件、標(biāo)本7577件,涵蓋幾乎整個古代中國文明發(fā)展史和幾乎所有文物門類。另外,故宮博物院還藏有繪畫、壁畫、版畫、書法、尺牘、碑帖等古書畫約14萬件,占世界公立博物館所藏中國古代書畫總量的四分之一左右。故宮書畫館設(shè)在武英殿區(qū),每年春到秋季舉辦兩到三期常設(shè)書畫展。 我親眼所見的珍品大多是在鐘表館和珍寶館。 我最早在1991年就參觀了鐘表館和珍寶館,展出的寶物讓我眼花繚亂,只可惜當(dāng)時沒有拍照。隨時間推移,記憶逐漸模糊。好在2012年再次造訪,琳瑯滿目的寶物在眼前重現(xiàn),心中又是一陣驚喜。 鐘表館中造型奇異、設(shè)計精巧的各式鐘表,讓人賞心悅目,這一次我?guī)缀鯇⒄蛊范际杖肓绥R頭。 銅鍍金冠架鐘,清乾隆年間清宮造辦處制造。 銅鍍金琺瑯葫蘆頂“漁樵耕讀”鐘與銅鍍金福祿壽三星鐘,均為清乾隆年間中國廣州制造。 銅鍍金三羊開泰葡藤鐘與洋瓷雕飛天人鐘,為英國制造。 銅鍍金轉(zhuǎn)皮球花三人打樂鐘,為18世紀(jì)英國制造。 銅鍍金四馬馱水法轉(zhuǎn)花鐘與銅鍍金象馱琵琶擺鐘,為18世紀(jì)英國制造。 銅鍍金山子轉(zhuǎn)天鵝人打鐘。這是在諸多動物、人物、植物、天鵝樂園中間鑲嵌了一掛鐘表,可謂精美絕倫。為英國倫敦18世紀(jì)制造。 銅鍍金羊馱瑪瑙樂箱表,造型精致,為英國造。 鳥音山石鐘,為瑞士制造。 洋人變戲法鐘,為法國19世紀(jì)制造。 銅質(zhì)女神舉表與銅質(zhì)熱氣球式鐘,均為法國19世紀(jì)制造。 珍寶館的展品也是令人目不暇接。 一頭紅珊瑚獅子,耀眼奪目。 一只鑲金珍寶盒,珠寶玉石五彩斑斕。 玉佛手晶瑩剔透。 各種式樣的鼻煙壺五彩紛呈。 皇后鳳冠裝飾精美。 皇后朝冠價值連城。 養(yǎng)性殿內(nèi)的編鐘樂器,金光閃耀。 皇帝大印形態(tài)各異,皇權(quán)無上。 屋頂鑲金,造型精美,層層相扣。 儀門雕刻精致,俱是龍形。 一幅樹木花鳥貝雕畫,有封侯掛印之寓意,令人賞心悅目。 在閱是樓內(nèi)見到玉山。 還有一座玉花園。一塊兒玉石上竟然有山水、路橋、植物和眾多的人物,營造了一個花園般的意境美。 在頤和軒內(nèi),還有鑲飾精美的金塔,璀璨奪目。 親臨鐘表館與珍寶館,仿佛游歷于藝術(shù)的宮殿。鐘表館中琳瑯滿目的鐘表有的是國內(nèi)造,有的是歷代皇宮接受外國贈品,極具中西文化和藝術(shù)特色。故宮收藏的清代宮廷珍寶,大部分是由紫禁城內(nèi)造辦處奉旨制造,還有是逢年節(jié)慶典時地方官吏的貢品。不僅顯示出皇權(quán)的至高無上與尊嚴(yán)、皇家的庸容華貴與典雅,而且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蘊(yùn)。 第七,是珍妃井。自首次見到,后來再不見其身影。珍妃井位于故宮寧壽宮北端的貞順門內(nèi),原為宮中普通水井。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打京城,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倉惶西逃。臨行之前,慈禧太后強(qiáng)詞借口不便帶走珍妃,留下又恐其年輕惹出是非,有辱皇家顏面,將幽禁在景祺閣北小院的珍妃召至頤和軒,命太監(jiān)崔玉貴等人將年僅24歲的珍妃推入貞順門內(nèi)井中溺死,此井因而得名“珍妃井”。 珍妃為人善良、聰穎、伶俐,是光緒最為喜愛的妃子,由于珍妃在政治上同情并支持光緒皇帝的變法行動,因此她在得到光緒皇帝的寵愛的同時,也遭到了慈禧太后的極度仇視,所以,將其投井殺害。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鑾駕回京,珍妃被追封為貴妃,其家人獲準(zhǔn)將尸體打撈出來,安厝于西郊田村,后葬于清西陵的崇陵妃園寢。 自從見過“珍妃井”,我常生出對年輕珍妃的憐惜,更為光緒作為一國之君竟然不能保護(hù)自己心愛的皇妃而悲哀。這更是封建制度的悲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