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爸媽不同意我和男朋友的婚事怎么辦?” 后臺有位女生朋友,問了熊一個蠻棘手的問題。 她說,男朋友家庭情況比較復雜,爸媽很早就離婚,家里有一個哥哥(繼母的小孩),還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這個弟弟貌似不太懂事,總是會讓父母操心…… “爸媽就一直覺得他這種家庭太復雜,我過去了肯定要受很多委屈?!?/span> “哎,我也很理解爸媽的擔憂,但我男朋友本身真的沒什么問題,對我也很好,實在沒辦法因為這個原因分手?!?/span> 在面對婚姻的時候,很多人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 結婚,需要看對方的家境嗎? 熊的看法,想必大家在標題中也看到了: 熊認為,結婚,一定要看家境。 簡·奧斯汀在《理智與情感》中,寫過這樣一句話: “婚姻,只考慮家境是荒謬的,不考慮家境是愚蠢的?!?/span> 這個家境,不是看對方家里富不富裕,而是看對方家庭的教育、處世方式、生活背景等。 因為兩個人結婚,必然會帶著自己的原生家庭結婚,看他的家庭可以看到他的過去,以及他適不適合和你走下去。 不過!對于開頭那位朋友的問題,熊并不是建議她要分手噢! 而是熊覺得,在婚姻這個維度上,這位男朋友或許并非一個完美的結婚對象; 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要去了解對方的家庭,然后來看看自己是否能接受這樣的家庭; 如果接受,就從家庭情況來預判接下來兩人要面對的婚姻、家庭問題。 所以熊今天,想給這位朋友,以及有同樣婚姻困惑的小伙伴分享一本書:《愛情心理學》。 書的作者,是兩位對婚姻家庭心理有著深入研究的老師; 一位是心理學網(wǎng)校校長:韋志中老師,另一位是婚姻家庭心理輔導師:薄艷艷老師。 在這本書中,兩位老師剖析了20個關于婚姻、愛情的重要問題; 其中,就講到了婚姻與家境的絲絲關聯(lián)。 熊今天,就書中講述的婚姻與家境之間的關聯(lián)之處,分享給大家; 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fā)~ 婚姻,是一場跨文化的結合。 「你嫁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家庭?!?/span> 「結婚和戀愛不一樣,結婚要考慮雙方家庭?!?/span> 對于上述這些觀點,想必大家在生活中也聽不少“過來人”說過吧~ 那么,這些觀點是屬于思想陳舊呢?還是確有其道理呢? 在書中,作者從心理學角度探討了這個問題。 “對一個家庭來說,價值觀、信念、心理品質、思維方式等,都會對家庭成員產(chǎn)生文化影響力?!?/span> 作者說,一個家庭從建立到發(fā)展的過程中,生活方式、處事方式、經(jīng)歷過的事、去過的地方、認識的人…… 都會在家庭成員心中形成一個又一個文化符號,漸漸沉淀在心靈里,對人生發(fā)揮著影響作用。 所以,兩個人最終走到一起,實際上是一場跨文化的結合; 結婚,就必然要面臨雙方家庭文化的沖突與融合,要進行新的家庭文化建設。 那么,要從什么角度去考量對方的家庭文化呢? 為了我們更好理解,作者把家庭文化比喻成了一棵大樹—— 有的文化內容是樹根,例如價值觀,心理品質、道德等; 有的是樹干,例如對生活的態(tài)度、處世風格、家規(guī)等; 有的是樹枝,例如生活習慣、語言習慣、思維方式等; 有的是樹葉,例如讀的書、聽的音樂、學的本領等; 有的是果實,例如家庭成員取得的成績、成就、榮譽等。 樹根是基本,樹干樹枝是重點,樹葉果實則更像加分項。 也就是說,如果想知道對方適不適合結婚,那對方以及他家庭的價值觀、道德、心理品質等,還是要與自己家庭有一定的契合度; 而生活習慣、處世風格等,雖說不是“硬性條件”,但對于兩個人往后相處也有一定影響,也十分重要。 婚姻,是一個無限責任公司。 “如果考慮得太多,是結不了婚的?!?/span> 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婚姻本身就是一次沖動,考慮得太多是很難結婚的。 從某種角度上說,對于這種“坦率決定一件事”的勇敢與灑脫,熊是敬佩的。 但從“希望大家最終能幸?!钡南敕ㄉ险f,熊覺得婚姻終究沒那么簡單。 就像作者說的,兩個人結婚、組成家庭,就是約定合作開一家無限責任公司; 公司成立之后他們都成了股東,股份各占50%。共同擁有對公司的責任和義務。 而有了產(chǎn)品“孩子”,即使有一天婚姻解體了,兩個人也從此擁有了無限責任。 “公司需要考慮長遠發(fā)展,婚姻也一樣?!?/span> 對于愛情婚姻,熊大致還是抱持這樣一種態(tài)度: 愛情是兩個人的事,要不要戀愛,只要問自己喜不喜歡即可。 但婚姻不同,當今社會的婚姻習俗、制度,依舊需要我們謹慎小心一些; 要不要結婚,看雙方家庭適配度,或許也是對兩個家庭以及未來生活的負責吧。 他的家境,就是他的歷史。 “相處,需了解對方和自己的歷史?!?/span> 作者還說,了解對方家境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考量對方是否適合結婚」; 更多的,是因為在兩性關系中,我們需要通過了解另一半的家境,去了解對方的歷史。 理由也很簡單—— “婚姻家庭的形成,是兩種文化走出來的兩個個體,他們身上分別帶著原生家庭的影響?!?/span> 也就是說,當我們了解完他的父母、爺爺奶奶,以及他跟長輩之間的關系之后; 就能發(fā)現(xiàn)自己和對方家庭文化的不同,然后才能有意識對雙方家庭文化進行協(xié)調和融合。 他的家境,藏著你們的未來。 或許有人會說: “決定和一個人在一起,就不應該管他的過去,而是要和他一起走向未來?!?/span> 熊也挺認可這種說法的,但有沒有一種可能是: 我們了解對方的歷史,也是為了有更好的未來? 在書中,作者也聊到: “帶著原生家庭影響的兩個人結合到一起后,肯定要經(jīng)歷一個沖突期?!?/span> 在這個沖突期里,就會看到兩種家庭文化的較量; 較量的最佳戰(zhàn)場一般是在生活方式和孩子的教育上: 他覺得碗可以留到第二天再洗,她覺得吃完飯就一定得馬上洗碗,兩個人因為小事吵架; 或者是,媽媽要這樣教,爸爸又要那樣教,孩子往往就教出問題來。 但是呢,如果在這個沖突期,雙方能夠彼此認真對待、彼此了解、彼此接納,這個沖突期反而會是增進感情,讓家庭生活過得更好的好時機。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了解對方的家境,是在提前準備兩個人將來會遇到的問題; 未雨綢繆,也不是件壞事~ 一枚小彩蛋 今天的文章,干貨內容或許不多,但熊其實就是希望大家,對待婚姻能夠清醒、謹慎一些,能夠不后悔自己做的選擇。 如果大家已經(jīng)準備好迎接另外一個家庭,熊就將書中作者所提出的,在婚姻中進行跨文化相處時的“三不要原則”,作為彩蛋分享給大家~ 1. 不要為了討好對方逼自己做不舒服的改變。 很多女生會在婚姻中逼自己做不舒服的改變: 為了丈夫辭掉工作、為了婆婆穿著淑女、為了對方的家庭付出一切…… 但作者不這么建議。 因為“裝得了一天,裝不了一輩子”,我們無法保證我們能堅持做“不喜歡的自己”多久; 并且,一個人喜歡另一個人,喜歡的就是對方原本的模樣。 不論是對于伴侶,還是伴侶家人,真誠相待,才會讓彼此都舒服。 2. 不要逼別人做不舒服的改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也不要逼著對方和對方的家人做出不舒服的改變。 3.不要把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在家庭關系的處理中,我們總是容易把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老公不懂為自己解圍,自己生氣;婆婆說了句不中聽的話,自己生氣;在家中被忽略,自己生氣…… 學會溝通,而不是自己一個人生悶氣,或許是經(jīng)營家庭里最重要的一個原則。 不過,熊還是覺得,婚姻也沒那么復雜,說到底也就是做一個選擇: 知難而上 or 知難而退 而自己更偏向的那個選擇 即是正確的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