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雜志刊登了一項有關月球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內容是我國的嫦娥五號從月球表面帶回了一些土壤,科學家對這些月壤進行了深入分析,根據同位素測量的結果,這些月壤的年齡為20.3億年,填補了月球年代樣本的空缺,讓人類對月球的了解更加細致。 作為地球唯一的一顆天然衛(wèi)星,38萬公里外的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在這個距離上其實月球也是位于太陽系宜居帶的,但無奈月球質量太小存不住大氣,所以今天的月球就是一顆光禿禿的巖石星球,表面布滿大大小小的環(huán)形山和隕石坑,在零上幾百攝氏度到零下幾百攝氏度中保持荒涼。 人類是在1969年7月20日首次登上月球的,截止1972年最后一次登月,人類一共從月球上帶走了380公斤的月壤和月巖標本。 1978年,美國來中國訪問時送的禮物之一就是月球的巖石樣本,雖然打開之后發(fā)現(xiàn)這個樣本跟黃豆粒一樣大,上稱一看只有1克,但饒是如此也讓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也發(fā)表了14篇論文,并且還推算出了這粒樣本在月球的位置。 但有一說一,雖然美國和前蘇聯(lián)在上世紀帶回的月球樣本不少,但他們采集的樣本分布地域并不廣泛,而且樣本年齡都集中在10億年到30億年,對于中間的部分,以及更早和更晚的部分都不了解。 而這恰恰是嫦娥五號所擅長的2020年,我國的嫦娥五號在月球風暴洋北部呂姆克山安全著陸,其中一個任務就是尋找月表20億年左右地質單元的樣品。 作為人類從未探索過的月球區(qū)域,科學家推測這里的土壤更年輕,更具有研究價值和意義,最后的結果也驗證了這一觀點。 最終嫦娥五號帶回了1.731公斤的月壤和月巖,在對樣本進行同位素測量后,結果表明年齡大約為20.3億年,利用樣品的年齡和對著陸區(qū)撞擊坑的統(tǒng)計,科學家建立了月球更精確的年代函數模型,提高了定年精度。 更重要的是在這1.731公斤月球樣本里,我國科學家還發(fā)現(xiàn)了氦3的蹤跡,這種在地球上成本高達30億美元一噸的物質,是最理想的可控核聚變燃料,僅需100噸就能供全人類揮霍一年,但地球上的氦3儲量還不到500公斤。 此次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氦3,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在月球上至少還分布著500萬噸,足夠人類揮霍數萬年,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 科學家統(tǒng)計從本世紀初開始,全球能源消耗總量就增長了三分之一,預計到本世紀中旬,將會再增長77%,由此產生的能源缺口如果再靠化石能源去填補,地球的溫室效應就會爆表,而如果靠可控核裂變又不太安全,所以可控核聚變技術必將成為人類文明以后的主要能源。 人類當下研究的是氘(D)和氚(T)的核聚變,它們的優(yōu)點是聚變條件低能量高,但缺點也非常明顯,聚變過程中它們會產生大量中子,中子不帶電所以無法進行磁約束,這些中子就會持續(xù)轟擊聚變裝置的內壁,需要不斷更換內壁,成本高昂不說,換下來的內壁還有可能因為具備放射性而變成核廢料。 但如果采用月球氦3做能源就不一樣了,因為它在反應過程中不會產生中子,而且釋放的能量也非常高,幾乎不產生放射性危害。 但月球氦3是從哪來的呢?天文學家告訴我們,月球和地球的氦3都來源于太陽風,這些源自太陽內部的物質會不斷通過太陽的輻射層和對流層來到太陽表面,最后隨著太陽風一起離開。 只不過地球磁場偏轉了絕大部分太陽風,所以地球上的氦3儲量十分稀少,而月球由于不存在磁場,所以在過去45億年時間里靠太陽風沖擊攢下了不少氦3,無形之中為地球文明創(chuàng)立了一座能源寶庫。 更令人振奮的是,2030年左右中俄還將共建月球科研站,到時候月球的開發(fā)也將正式提上日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