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條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康平本中137條與138條合為一條。以對比的寫法,展現(xiàn)出一個范圍大,不按也痛,一個范圍小,按之才痛的大、小結胸病。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講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小結胸病的部位,正在心下胃脘。一個是疼痛的性質,按之則痛,不按不痛,說明疼痛較輕。沒有拒按,說明沒有結至石硬。 “脈浮滑者”,脈浮的解讀,注家大多望文生義,將浮與部位掛鉤,魏荔彤說:“診之不沉而深,惟浮而輕淺而已”。劉渡舟劉老說:“小結胸的三證是脈浮滑者,脈見浮滑,浮者是有熱而淺,滑者是有痰而結,痰熱相結部位比較淺”。胡希恕胡老說:“你看這個有個浮,他這個病結的比較淺”?;旧隙际钦J為小結胸結的比較表淺,但這種觀點值得商榷。參132條:“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大陷胸湯證是純實證,可以攻下,所以三味藥大黃、芒硝、甘遂,都有攻逐的特性。小陷胸湯證則不同,結之不實,實中帶虛,所以三味藥黃連、半夏、瓜蔞,都沒有攻逐性,瓜蔞反而有“補虛安中”的特點。為了證明這一點,特錄《名醫(yī)類案》中小結胸病醫(yī)案一則于下: “工部郎中鄭君患傷寒,胸腹?jié)M,面色黃如金,諸翰林醫(yī)官商議略不定,皆曰:胸滿可下,然脈浮虛。召孫至,曰:諸公雖疑,不用下藥,鄭之福也,下之必死。某有一二服藥,服之必瘥。遂下小陷胸湯。尋利,其病良愈,明日,面色改白”。結胸為實證,浮脈為虛脈,不可攻之,攻之則死?;}主痰飲、食滯、實熱,結胸病本應“寸浮關沉”,出現(xiàn)滑脈,說明所結不實,三焦網(wǎng)膜間氣機通暢。 小陷胸湯一共三味藥,用黃連代替大黃、芒硝,以苦寒瀉熱,導胸中心火下行入于小腸,以治心下按之則痛。用半夏、瓜蔞代替甘遂以祛痰,《神農本草經(jīng)》:“半夏,味辛平。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張,咳逆腸鳴,止汗”。半夏既可燥濕化痰,又可“下氣”以治“心下堅”?!渡褶r本草經(jīng)》:“瓜蔞,味苦寒。主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xù)絕傷”,瓜蔞既可瀉濁祛痰,又可“補虛安中”,能祛胸中邪實,能補胸中正虛。從藥物組成上可以看出,小陷胸湯與大陷胸湯的方向是不同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大陷胸湯是引而竭之,大黃、芒硝、甘遂引痰熱從后陰而去。小陷胸湯是因而越之,以瓜蔞和半夏涌吐燥濕,發(fā)越之,痰濕在上焦被化掉。 陳修園為小陷胸湯寫了一首方歌:“按之始痛病猶輕,脈絡凝邪心下成,夏取半升連一兩,栝樓整個要先烹”,脈絡凝邪就是痰,可以理解為血液粘稠?,F(xiàn)代中醫(yī)受西醫(yī)影響,注重藥物的有形功效,忽視藥物的無形特性,在先煎瓜蔞的時候,為了盡快煎出其有效成分,會將瓜蔞剪成條狀?,F(xiàn)在,進的瓜蔞就是條狀的,很少有全瓜蔞。“栝樓整個要先烹”,不是為了對仗而寫,而是古人對藥物的認識是取象比類,整個的瓜蔞有胸腔中空之象,剪成條狀就失去了這種象,于是就有了瀉下的作用。小結胸病“脈浮滑”,是不能瀉下的,這也是以前老中醫(yī)會寫全瓜蔞的原因。 如果將清熱的黃連拿掉,換上溫中散結的薤白,就變成了《金匱要略》中治療胸痹的名方--瓜蔞薤白半夏湯,治療“胸痛徹背,背痛徹心”,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冠心病心絞痛,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有這種癥狀的,瓜蔞薤白半夏湯療效不錯。 如果正在心下,不是“按之則痛”,而是“按之痞硬”,就變成了“病發(fā)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的痞證,去掉能祛胸中邪實,能補胸中正虛的瓜蔞,留下半夏、黃連,而半夏和黃連正是半夏、黃連、甘草三個瀉心湯中不可或缺的主藥。 第139條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xié)熱利也。 課前思考: 1.“不能臥,但欲起”以何方治之? 2.“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這時候應該以何方治之? 3.“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xié)熱利也”,此協(xié)熱利以何方治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