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樹和 “益氣通絡(luò)宣痹湯” 組成:黃芪20克、黨參15克、茯苓12克、炙甘草10克、瓜蔞15克、薤白9克、半夏12克、菖蒲10克、降香10克、川芎12克、丹參20克、元胡10克、白芍15克、枳殼12克。 功能:健脾益氣,通絡(luò)宣痹止痛。 主治:冠心病見心悸氣短、活動加重,胸憋悶疼痛,寸脈沉細,舌苔白,舌有齒痕或冠心病介入術(shù)后見上癥者。 用法:日1劑,水煎2次,早晚溫服。 加減:濕蘊者減白芍加藿香15克、佩蘭15克、厚樸12克芳香化濕;痰瘀互結(jié)加竹瀝20克、郁金15克、水蛭粉3克(沖服)滌痰活血;肝氣不舒,加香附12克、柴胡10克疏肝理氣;心氣陰兩虛,血脈損傷,癥見氣短、心悸、脈結(jié)代,上方減半夏、菖蒲、薤白,加桂枝18克、炙甘草18克、生地30克,益氣滋陰復(fù)脈;冠心病冠脈介入術(shù)后,上方減半夏、菖蒲、白芍、元胡,加炙附子9克(先下)、桂枝12克、生蒲黃15克、水蛭粉3克(沖服)、柴胡10克。 高先德 加減通竅活血湯 組成:赤芍10克,當(dāng)歸10克,三七8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川芎10克,地鱉蟲10克,黨參15克,黃芪25克,羌活10克,白芷10克,老蔥三根,生姜三片,紅棗七枚,冰片0.5克。功能:止血減瘀,活血化瘀,益氣行血,消腫止痛,通竅通絡(luò)。 主治:面部瘀血傷、面部外傷血腫、眼外傷瘀血、出血性中風(fēng)等。 用法:上藥水煎服,蔥、姜后下,煎煮2次后,加入三七粉、冰片,分2~3次服。加減 出血未止者去桃仁、紅花、地鱉蟲,加生大黃10克、旱蓮草10克、蒲黃炭10克;瘀血多、血腫大者加血竭10克、丹參10克;局部腫痛明顯者加乳香10克、沒藥10克;局部感染者加銀花15克、連翹10克、蒲公英10克;血虛貧血加阿膠15克、熟地15克;神志不清加菖蒲10克、郁金10克、遠志10克;中風(fēng)后遺癥加干地龍10克、桂枝10克、牛膝10克,當(dāng)歸改為當(dāng)歸尾,黃芪用量加倍。 周容華 “化瘤湯” “化瘤湯”瘤組成:全蝎10克,僵蠶10克,蜈蚣2條,丹參20克,川芎6克,地龍10克。 功能:化痰通絡(luò)、軟堅散結(jié)、清熱熄風(fēng)。 主治:腦部腫瘤。 用法:每劑用清水浸泡30分鐘后,煎煮2次,共600毫升,日服1劑,分早晚2次溫服。 加減運用:頭痛甚者選加藁本、蔓荊子、白芷、菊花;嘔吐者加姜竹茹、姜半夏;視力障礙者選加青葙子、密蒙花、石決明、石斛夜光丸等;顱內(nèi)壓增高選加葶藶子、通草、葛根、桑白皮、車前草、川牛膝;便秘者加大黃、番瀉葉;多飲多尿選加生地、花粉、石斛、桑螵蛸、遠志等;多汗者選加糯稻根、浮小麥等;對于手術(shù)、放療后或術(shù)后復(fù)發(fā)者,基本上仍以熄風(fēng)清熱、化痰散結(jié)、祛瘀通絡(luò)之法為主;對于手術(shù)、放療引起氣血津液虧損(白細胞、血小板減低癥),酌加太子參、炙黃芪、生熟地、黃精、玉竹、枸杞、虎杖根、薏苡仁赤小豆等藥物,以益氣增液。禁忌:忌酒、雞、魚等辛腥肥膩之品。 聶惠民 “清淋湯”
組成:澤瀉15克,豬苓10克,茯苓10克,金銀花15克,白術(shù)10克,竹葉10 克,扁蓄10克,桂枝3克,甘草3克。 攻效:化氣利水通淋。 主治:下泌尿道感染(輸尿管炎、急性膀胱炎、復(fù)發(fā)性膀胱炎),癥見:尿頻、尿痛、尿急、排尿不暢、夜尿、下腹部不適等。 用法:成人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兒童用量酌減。加減應(yīng)用:若發(fā)熱惡寒加柴胡10克、黃芩10克;熱甚口渴加梔子12克、黃柏10克;大便干燥,腹脹加大黃6克、炒枳殼10克;少腹拘急,脹痛加白芍10克;尿痛溲赤加車前子10克,瞿麥10克;尿中帶血加白茅根15克、丹皮10克;血尿甚者加小薊15克、藕節(jié)15克、生地12克;熱邪傷陰,煩熱加生地10克、百合15克;肝郁氣滯,胸脅悶脹加柴胡10克、青皮10克、白芍10克;遇勞則發(fā),腰膝酸軟加山藥12克、山茱萸10克、菟絲子10克;夜尿甚者加覆盆子10克、龍骨30克、遠志10克;氣虛乏力加黃芪15克、黨參12克。 郭志雄 二香三澤四子湯
組成:木香6克(后下),沉香3克(沖服),澤蘭20克,澤漆15克,澤瀉15克,梔子15克,萊菔子60克,葶藶子30克,大棗5克,蘇子15克,白術(shù)50克,白芷30克,椒目15克,赤芍20克,西洋參10克。 功能:行氣和血利水,益氣健脾除滿。 主治:頑固性臌脹、懸飲,屬氣滯血瘀、脾虛濕阻之虛實夾雜證者。癥見腹脹按之如鼓,脘腹不適,食后加重,氣短乏力,面色蒼白,小便短少,大便次數(shù)增多,舌淡胖苔白膩,脈沉數(shù)或弦滑。多用于晚期肝硬化、肝癌、胃癌、婦科腫瘤、淋巴瘤等合并腹水見于上述癥狀者。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3次服,慎進生冷魚腥食物。加減:寒濕重加藿梗、佩蘭等;水腫明顯者加茯苓皮、大腹皮;惡心嘔吐、納差加代赭石、生姜;大便稀溏加干姜、車前子;口苦、泛酸、呃逆酌加黃連、吳茱萸;睡眠差加合歡皮、酸棗仁、遠志;咳嗽加法半夏、紫菀;尿少、脹滿不消可加豬苓、王不留行;下肢水腫如泥加防己、黃芪;小便短赤,加豬苓、白茅根、通草。
曹恩澤 清降湯1號
組成:生黃芪30g、生大黃(后下)10g~15g、丹參10g、干地龍8g、蒼術(shù)8g、土茯苓15g、六月雪15g、竹茹10g、川芎8g、莪術(shù)8g、全蝎2g、槐花米30g、煅龍骨30g、煅牡蠣30g。 功能:健脾燥濕,和胃降濁。 主治:慢性腎衰竭寒濕毒邪固澀中焦證。證見乏力倦怠,脘腹痞悶,口膩納呆,口淡不渴,便溏,頭身困重,小便短少,或白帶多,舌質(zhì)淡胖,苔白膩或白滑,脈沉緩或濡細。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2次。 加減:寒濕較甚者,配以藿梗、佩蘭、白豆蔻、砂仁等芳香宣化之品;水腫明顯者,加茯苓皮、大腹皮、玉米須、澤瀉、薏苡仁等通利水道,使水濕下輸膀胱;眩暈頭重昏蒙者,加半夏、白術(shù)、茯苓、天麻以健脾化濕,化痰熄風(fēng);嘔吐頻作,不能進食者,可酌加代赭石、生姜、旋復(fù)花以降逆止嘔;若濕郁化熱或過用溫燥之品,出現(xiàn)口渴不多飲,身熱不揚,汗出不解,心煩口苦,頭痛頭脹,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者,宜用大黃黃連溫膽湯以清熱燥濕,化瘀泄?jié)帷?/p> 王靜安 “清宣導(dǎo)滯湯”
組成:石膏30-60克,青蒿15-30克,白薇30克,桑葉10克,赤芍3-6克,柴胡6克,荊芥9克,黃連3-6克,山楂10-15克,神曲10-15克,檳榔6-9克,花粉9-15克,大青葉15-30 克。 功效:清熱解毒,透邪導(dǎo)滯。 主治:小兒高熱。 用法:將上藥用涼水浸泡5分鐘后煎煮,水量以超過浸泡藥面為度,文火將藥煮沸后10分鐘取汁,視病兒大小給藥?;純猴嬎幒?,放至床、蓋被,待兒微汗出,用熱毛貼或干毛貼擦汗,日服3-4次。 加減:本方適宜于小兒高熱。若高熱引動肝風(fēng),選加羚羊角、犀角、鉤藤;熱入營血,選加丹皮、玄參、生地、麥冬;鼻衄,選加荷葉、白茅根、焦梔子;因濕熱所致,選加黃芩、滑石;對小兒年齡不足周歲者去石膏,視其病情緩急使用紫雪丹,每晚八、九點分二次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