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名字由來《尚書·禹貢》:導河“又東至于孟津”,唐孔穎達《正義》:“孟是地名,津是渡處,在孟地置津,謂之孟津。”一名盟津,又稱富平津,相傳周武王伐紂于此渡河時與八百諸侯會盟,故名。 孟津區(qū)今隸屬于河南省洛陽市。 黃河圖孟津位于黃河小浪底水庫南岸,黃河自西向東沿北部邊界流經(jīng)孟津。 黃河小浪底黃河小浪底水利風景區(qū)位于黃河中游最后一段峽谷的出口處,南距河南省洛陽市40公里(小浪底大壩位于洛陽市孟津縣小浪底村,距離洛陽市孟津縣縣城7公里),北距河南省濟源市30公里。 小浪底水庫內大量的半島、孤島、險峰,使自然景觀近有曲折蜿蜒的河灣,遠有煙色浩淼的湖面。從美麗的小浪底碼頭登舟,擊水搏浪,出入高峽平湖,觀賞沿岸山水風光,盡情領略母親河的風采,以景觀上的美、幽、奇、勝、典滿足人們高尚的享受和回歸自然的追求,在風格上既有田園風情的古樸典雅,又有現(xiàn)代時尚的豪華氣魄。 龍馬負圖寺負圖寺位于孟津縣會盟鎮(zhèn)雷河村旁。始建于東晉穆帝永和四年(348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 《書序》中說:“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治,由是文籍生焉。”伏羲氏依據(jù)龍馬負出的河圖,畫成了先天八卦?!胺耸嫌刑煜?,龍馬負圖出于河”(孔穎達《十三經(jīng)注疏》)。相傳“河圖”由30個黑圓圈和25個白圓圈共55個圓圈組成。其中黑者為陰,白者為陽。奇數(shù)為天數(shù),偶數(shù)為地數(shù),“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河圖”中的這些數(shù)字來源,學者認為是先民在摸索四時流轉規(guī)律并制定初步歷法過程中產(chǎn)生的。 孟津負圖寺中古代碑碣“伏羲圣像”下鐫刻有龍馬負圖像,旁有署名孔安國的題記《龍馬記》,其末句為:“圣人在位,負圖出于孟河之中焉?!泵虾酉底悦辖蚩h朝陽鄉(xiāng)卦溝村東北,經(jīng)送莊負圖村,白鶴鄉(xiāng)上河圖、下河圖村,至老城鄉(xiāng)雷河匯入黃河的一條古河流,名“圖河故道”。 東晉穆帝永和四年(348年),西域來的傳教士浮圖澄,在相傳為伏羲時龍馬負圖之處建“伏羲廟三楹”,取名“河圖寺”。將近200年后,梁武帝又改名為“龍馬寺”。唐麟德年間曾一度改名為“興國寺”。狄仁杰執(zhí)政時有過一次大的整修增制,叫“負圖寺”。明嘉靖年間有過一次重修,一次新建,仍叫“龍馬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享祀的殿堂作了調整,改名為“伏羲廟”。廟址后代雖有興革,但不離其宗“龍馬負圖出河處”。《河南府志》、《孟津縣志》及其他著作多有記載。附近村名也都與河出圖、伏羲畫八卦有關。 漢光武帝陵漢光武帝陵,古謂原陵,原陵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陵墓,位于河南省孟津縣白河鄉(xiāng)鐵榭村。當?shù)匾喾Q“漢陵”,俗稱“劉秀墳”。 漢光武帝陵獨具四絕:其一,帝王選陵,特殊一例。歷代皇帝選擇陵墓葬地,皆是背山面河,以開闊通變之地形,象征其襟懷博達,駕馭萬物之志。唯光武帝陵系“枕河蹬山”,一反常規(guī)。其二,一園千柏,國內僅有陵內尚存隋唐植柏1458株,千章古柏,聚植光武帝陵石辟邪1992年12月出土一園,拔地通天,蓊然肅穆。其三,柏體杏質,喬木佳品陵園古柏為國內少有喬木樹種,其木色金黃,質堅性柔,柏體杏香,剖面色美,俗稱“杏柏”。其四,漢陵曉煙(孟津縣“八景”之一)。陽春三春,清明前后,逢天朗氣清、晨曦初現(xiàn)之時,古柏枝隙間紫煙彌漫,籠罩陵園,狀若輕煙,飄似浮云,煙凝云聚,滾騰滴墜,置身園中,如登凌霄,似游仙界。陵內古柏因年代久遠還形成了“苦戀(楝)柏”、“鳥鳴柏”、“漢皇仰臥”等奇特景象。 王鐸故居王鐸故居位于中州名鎮(zhèn)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會盟鎮(zhèn)老城村,是明清大書法家王鐸的宅第。王鐸(1592—1652年)字覺斯,號癡庵、松樵;別號煙潭、漁叟;因祖居洛陽孟津,故又稱其王孟津。他在書畫上造詣高深,獨樹一幟,是明清之際著名的書法家。明、清加授太子少保,官至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其故居位于孟津老城,由2646平方米的故居和占地80畝的后花園兩部分組成。后因歷史變遷,戰(zhàn)爭紛擾,其故居毀于戰(zhàn)火,為了弘揚王鐸書法藝術,陳列其書法手跡、碑刻、拓片和展示明清建筑藝術,于1998年11月動工,按王鐸故居原貌修復重建,歷時一年完峻。修復后的王鐸故居,主要包括故居和宅居園林,占地面積180余畝,建筑面積5000余平方米。 邙山陵墓群“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在孟津的北邙山上,歷朝歷代的墓穴比比皆是,聚集了全國最大的皇家陵園和古墓葬群,是世界上陵墓最多、歷史最悠久、跨度時間最長、文物價值最大的陵墓區(qū)。邙山上下古冢累累,蔚為壯觀,聚集了不同時代不計其數(shù)的陵墓,成為世界上最為密集的古墓葬群。如今北邙山上僅皇陵就分為東周、東漢、北魏和后唐四大皇陵區(qū),王公大臣、名人雅士的墓冢更是枚不勝舉。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孟津邙山上的古墓冢有9000多座,墓志數(shù)量超過6000方,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可謂地上萬墓奇觀、地下萬寶薈萃,堪稱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博物館,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邙山地理位置優(yōu)越,背山面河,自古有“生在蘇杭,死葬北邙”的說法,因此這里古墓眾多,“無臥牛之地”。整個陵墓群有大型的封土墓970多座,古墓葬有數(shù)十萬之多。其中包括東周時期的王墓8座,東漢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晉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是中國埋葬帝王最多的地方。 牡丹畫第一村中國牡丹畫第一村—平樂村地處洛陽漢魏故城遺址,北靠邙嶺,南接佛教圣地白馬寺,交通便利。因公元62年東漢明帝為迎接西域入貢“飛燕銅馬”筑“平樂觀”而得名。歷史上曾5個朝代在此建都,文化積淀深厚,“歸來宴平樂,美酒斗詩千”等詩句,膾炙人口,千年流傳。 “平樂牡丹畫”形成了以中國傳統(tǒng)寫意繪畫技法為主,飾以醇厚色彩,花朵雍容艷麗,神韻猶存,枝葉生動灑脫,秀而不滯,遠望有氣勢,近看透筆墨的特色。置于廳堂現(xiàn)富貴豪放,掛于書房見清雅祥和。 現(xiàn)如今的平樂,已形成國家、省市畫協(xié)、美協(xié)會員20多名,牡丹畫專業(yè)戶100多個,牡丹繪畫愛好者300余人,年創(chuàng)作生產(chǎn)牡丹畫8萬幅,銷售收入超500萬元的產(chǎn)業(yè)規(guī)模。2007年,平樂村被河南省文化廳授予“河南特色文化產(chǎn)業(yè)村”榮譽稱號,平樂鎮(zhèn)被文化部、民政部命名為“文化藝術之鄉(xiāng)”。 非遺文化—硪工號子“喂——,嘿嘿嘿呀么!嘿嘿!高高山上一座樓,姐妹三人比梳頭;老大梳個盤龍須,老二梳個舞鳳樓;剩下小三沒啥輸,梳個獅子滾繡球;繡球滾到東海洋,擋住黃河不讓流?!彪S著石硪的上起下落,松軟的土地被砸出兩個大坑(俗稱“硪花”)。 黃河既為中華兒女創(chuàng)造5000年的歷史文明提供了一個施展聰明才智的大舞臺,同時,好像故意要考驗她的不畏艱辛的兒女,每每以不羈的洪水摧毀黃土地上的生命財產(chǎn)。這就有了一部可歌可泣的防洪搶險的歷史。這樣,就有了打硪、硪工和行將消失的歌謠——硪工號子。打硪是打夯的另一種形式,在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廣泛使用,主要用于修堤、筑壩、鋪路的時候以夯實地基。 地方特產(chǎn)—黃河鯉魚孟津黃河鯉魚是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的特產(chǎn)。孟津以東黃河河道開始放寬,河床寬而淺,含沙量少,透明度高,水中富含魚類生長所需的各種營養(yǎng)鹽類,此處的鯉魚尾巴淺紅、肚皮鮮白,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無泥腥味,營養(yǎng)豐富,滋補健身,為宴席佳肴。 唐朝大詩人李白曾賦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這恐怕是孟津紅燒黃河鯉魚最好的廣告詞。 后序孟津夏為孟涂氏封國,因扼據(jù)黃河要津而得名。在洛陽建都的13個王朝中,先后有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6個朝代建都在這里,孟津因此有“六朝帝京”的美譽。周武王會盟伐紂、光武帝漢室中興、晉武帝四海一統(tǒng)、曹子建平樂飲宴、潘安澆花息訟、孝文帝瀍源定鼎等歷史事件發(fā)生在孟津。華夏文明之源龍馬負圖寺、“東方金字塔”邙山陵墓群、漢魏故城遺址等均位于孟津境內,這里曾是影響世界的大都市。 “北方千島湖”、“萬里黃河孟津藍”這里素有河圖之源、六朝帝京、邙山福地、黃河明珠之美譽。 大美河南、大美洛陽、大美孟津歡迎您! |
|